天下 - 分卷阅读23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收买人心的,届时陛这十数年苦心,隆庆、万历两代新政积累,就要尽数付诸东了。”

    以张居正的才智,不可能猜不这次在背后暗算他的人,只因那句授人把柄的话“我非相,乃摄也”,他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在场的人里,就有张四维。而且这两年,因为缘故,张四维越来越不赞同的他政见,又或者故意要与他拉开距离,两人早已不复当年那么亲密。

    所以张居正推荐赵肃,未必是对他多么认同,只是他不会让张四维一家独大,顺利递补上首辅的位置,有了赵肃这个劲敌,张四维在阁也不会安生。——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你既然敢在落井石,也就不要怪别人不客气。

    朱翊钧听完他的话,沉默了一会儿,并没有答应,也没有不答应,只是说:“先生不好,就不要为这些琐事劳神的,朕自有分寸,首辅之位虚悬,待你痊愈归来,自然还要由你来主持阁。”

    张居正苦笑:“多谢陛。”他很清楚,皇帝这句话,就算是真心实意,自己也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也不知是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刚才他推荐赵肃,纯粹是为了恶心张四维,给他树一个大敌,但现在既然开了话,却忍不住多说了两句:“陛,赵少雍此人,为人肖我师徐阶,行事却肖其师拱,有他在,可保大明二十年太平。”

    皇帝又与他说了几句闲话,见他掩不住满脸病容,这才起离去。

    张居正听着皇帝在门外嘱咐家人好好照顾自己,视线落在窗外的海棠上,似乎又透过这些,看向更遥远的某,脑海里走似的浮现起一幕幕往事:少年举,风得意,当年的湖广巡抚顾璘对别人说:此将相才也。

    也就是从这句话开始,他的一生跌宕传奇,辉煌到了极致,也耀到了极致。

    凤丛劲节,直上尽竿,那是他十三岁时写的诗句,一眨,数十载过去……

    假如能再给我十年,我定能扫清大明的弊病,只要十年……

    张居正慢慢阖,似有若无地叹息了一声。

    几天之后,朱翊钧收到张家的奏报,说张居正半夜里去了。

    国有说法,叫死者为大,一般来说,生前的恩怨是非,死后也都烟消云散,不予计较,但又有另外一说法,叫趁你病,要你命,没了张居正的张家,就是一块砧板上任人宰割的,很多奈何不了张居正的人,都把矛盾转移到张家上,一时之间,上奏要求抄家的有之,要求放张居正亲属的有之,更有甚者,要求将张家满门抄斩的。

    这些都被皇帝压了来,他以太师、上国的尊荣为张居正准备丧礼,并亲往祭奠。没有人知皇帝与张家谈了什么,但就在次日,张家张敬修上表请求归乡葬父,并统计张家家财,共计黄金万两,白银十余万两,悉数上国库,皇帝接纳并应允其所求,于是张家一门近百人,包括张居正的弟弟张居易及其三个儿,皆辞官返乡。

    虽然皇帝没有像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那样让四品京官、司礼太监亲自护送张居正的灵柩回去,可也没了后来的抄家没族,毁棺鞭尸,总算一代名臣,善始善终。

    更多的人,将目光放在阁上。

    张居正一死,首辅之位就空了来,照常理来说,作为次辅的张四维是可以递补上去的,但是皇帝迟迟没有发话,阁臣对继任人选也几度争执不,原先追随张居正的王国光等人,在张居正死后,并没有投向张四维,反而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模样。

    最先站来举荐张四维的是殷正茂,有了带大哥,其余张党人士纷纷跟上,元殊看时机成熟,不慌不忙地抛一份奏折,容却是当年吴维良受赵肃之名到山西查张家田地逃税的证据,赵肃隐而不发,临走前给元殊,而元殊终于等到这个时刻的到来。

    张居正在的时候,这证据拿来,不但没什么用,反而还会引来两张联手对付赵肃,现在则不一样了,张四维既无张居正的势,也无张居正的威望,此事一,他必然要上折自辩,变主动为被动,原本的优势然无存,轻则被皇帝申饬,重则要挂冠离去。

    一池原本就不怎么清澈的,被元殊这么一搅和,又浑浊了三分,没等其他人作反应,又一件大事从天而降,砸了来。

    丰臣秀吉举兵犯朝鲜,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攻汉城,到了六月,平壤也陷落了,朝鲜国王李昖仓皇逃,并连番派遣使臣京求援。

    第148章

    对于这场战争,明朝不能说没有准备,但也称不上筹备周全。

    早在万历七年,朝廷就开始陆陆续续往朝鲜派细作,这些细作大分是以商人的面目在朝鲜境活跃,他们本确实也从事朝鲜与大明之间的人参易,私底还要向朝廷这边的接人定时汇报况。

    只不过这准备毕竟时间尚短,而且无论是赵肃对于历史的认知,还是武将们从军事上的考量,都一致觉得在短期之,日本是不可能侵犯朝鲜的。

    然而这判断毕竟还是失误了,等到明朝反应过来的时候,朝鲜八几乎已经全失去,仅仅留靠近辽东半岛,也就是明朝和朝鲜边境的义州一带,还没沦陷。

    对于究竟派不派兵援助朝鲜,朝廷是分为几派的。

    以戚继光为首的武官竭力主张立即兵,而张四维一派,则提议再观望一阵,等到朝鲜王朝彻底不行了,再兵,以谋取最大的利益。张四维等人的想法,不能说是畏战,因为以况来看,朝许多人怀疑朝鲜早已与日本勾结,在私底达成协议,让日本取朝鲜,直指明朝,否则何以解释朝鲜这么一个不算小的国家,却沦陷得如此之快?

    赵肃虽然在南方,但几乎是朝廷收到奏报的第十天,他这里也见到了京城里派的特使,从来者得知况,又连夜写好奏折,让人快回去,呈禀御前。

    他在奏折里面说得很明白,不朝日是否同谋,日本最终的目的都是明朝,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如果明朝不及时兵加以震慑,等到日本真的打过义州,来到辽东,再想赶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且辽东局势复杂,鞑靼、女真,乃至再北面的罗刹国,都不乏对大明边境虎视眈眈的,一旦给予他们和日本联合的机会,为时晚矣。

    事实上,就算他不说,朱翊钧本也是打算要兵的,但赵肃的奏折,无疑对于安定人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