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 第26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大红每天早起都会总结前一日的心得,有时如果想法比较复杂,灵比较多,还会冒着损耗视力的危险在晚上整理。这些日记的工作报告她会再抄一份,捎回临城县给谢双瑶看,买活军的兵士们倘若受到重用,便会经常送回自己的日记心得,这就是谢双瑶所说的‘你们是我的’,哪怕是比较一般的买活军也尽量维持写工作日记的习惯,因为六要重用一个人,很可能前奏便是索要他们的日记观看,听说这可以发现‘思维模式是否彩’,而虽然很多人一辈也很难,但买活军层却纷纷效仿。陆大红就每周查黄小翠和胡三红的工作日记,从也发现了不少有用的,她都如实记载来,注明了来源,再送到临城县去。

    这些买活军和盐贩的磨合注定是漫的,工作在磨合开展,二月二龙抬是个好日,许县各的工程要尾声,暂告一段落,各的工人都忙着回家要赶耕去,从临城县又有许多吏目被调了过来,还能随见到二三十岁的农民背着包袱,大步星地赶路,他们是临县的农民,到许县来教本地人田的,买活军的田该如何得好,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些都是本村推选来,去年得最好的农民,临县父老们义,在六的吩咐并没有藏私,而是慷慨地将他们借给许县,让他们和彬山买活军的老师一起,来教许县人田。

    这批人在许县自然是要被奉为贵宾的,买活军也借由此前的乡扫盲活动,多少摸透了许县如今的村落分布,并在私盐贩的指掌握了那些隐、山民的聚居,不夸张地说,现在买活军对许县治的了解程度远超前任县令,前任县领导班在治理起到的作用实在是相当有限,现在大多都在扫盲班积极攻读教材,争取早日系之

    没被包括在大多里的,也就不必多说了,基本都没活来,像是陆大红这样的层,已经可以看到今年秋天许县被完全消化的景象,不过,买活军在完全消化临城县后,人才逐步涌现,在人力上不再捉襟见肘,已有余力向四周探角。陆大红、黄小翠、胡三红还有她们的男同胞们,便成为了第一批敌境的报队员,在二月初三这一日上义髻,换上了和外间制式一般的布衣裳,牵了一队驴,往城外而去。这也是他们在记事成人之后,第一次重新踏‘外’的世界。

    行路难

    二月二龙抬, 至此一个年算是彻底地过完了,回家歇年的伙计们有些迟归的要回柜上去,挑着担跑单帮的货郎、铃铛叮当, 从许县往各去的镖行车队,官上人来人往, 这是上半年最闹的时。大家都拣选在这时候赶路, 因为这时候天气没那样冷了, 而雨又还没有开始, 官浆翻要比三月好, 因此但凡是走陆路, 人们都会避开三四月,尽量在二月外

    从前是私盐贩, 往许县外行走时也要分拨而行,免得过于招人耳目,如今被收编在买活军麾,刘老大一时还没习惯新份,惯例是把兄弟们安排着错开, 他也亲上阵, 和陆大红并肩走在驴队段, 吴老八在前后照看着, 一边走一边和陆大红闲谈,“小陆这也是多年来回走这样泥泞的路吧?”

    行路难,是真的难, 买活军的人都知谢六是不喜门的,在泥路修好之前, 她甚至都不愿从临城县回彬山, 但很少有人因此认为六怠惰, 反而是对仙的生活更充满了向往,他们从六的反应推测,仙界的路肯定是另一番模样,在那时人们的行应当完全是另一番验。当然这也是六并非此界生人的又一有力证据,因为本方世界的人很少会抱怨行路的艰难困苦,这几乎已经形成了他们的一常识,行路一定是难的——那不然呢?难还有什么地方的官是好走的么?

    或许也因为是在南方的缘故,行路尤其地难。在数十年前,官府还有余力征发民夫整修官的时候,每年冬天,农都要应劳役,自备整修官,即便是如此,每年雨季也还是免不得坑坑洼洼、坎坷难行。而这些年来,世逐渐坏了,大量的农或是沦为民,或是投了有官职的人家名,成为名义上的仆,自耕农越来越少,功名人家名的田地越来越多,‘仆’如云,却只需要应一人家的劳役,可想而知这民夫也越来越难以征发,修路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难。

    到了这几年,官府再没有修路的余裕,虽说民夫自带粮饷,但他们连吏目的赏钱、都难以筹措,这官也就日益地坏了去,现在反倒是一些乡间的大和行商联手,偶尔钱雇佣附近的农来整修一些实在不堪的地段,但也不过是勉维持罢了。终究地说,官还是越来越难走,以至于成了一条天堑,就连匪都不会在雨季来打许县,他们知那条路是走不了太多人的。

    在这样难得的好时段里,官上的行人便很多了,商也在抓时间运货,行人们几乎首尾相连,在崎岖的路上蜿蜒地走着,速度相当的慢,后来人要谨慎挑选落脚——虽然最近没有雨,但路面已很松了,前的印辙是前行的指引,也是暗藏的陷阱,说不准一踏去就要陷在里,若是只踩了一脚泥,那都还算是好的,要是崴了脚才是麻烦事,不论是人是驴,便都不好再往前走去了。

    陆大红说,“其实我们彬山也是近四五年才开始修泥路的,之前山路也不好走,都是慢慢修来的。”

    她虽然形壮实,但在坎坷的路上走得却很轻巧,用刘老大的光来看,这样的女是有‘功’的,陆大红对此的解释则很简单,“心力量。”

    驴们也都走惯了这崎岖的路,这路是驴好走的,它们驮着货、粮草,还有些防用的武,每一匹的载重都不是太多,盐队的人也都不骑驴,而是在旁边行走,这才是此时人们行的常态,走走停停,速度就是人的脚力,哪怕就是,也经不起时间的骑乘,骑一段便要来走一段,还要停来歇一段,让吃草喝,否则本就吃不消。

    至于车什么的,在这样的运载条件,当然也是不能用来乘坐的,否则和上刑有什么区别?只能拿来运载一些禁得住颠簸的货,而且也常被颠得歪了车轴,坏了车梁,只能歪倒在路边,耽搁了众人的行程,引来埋怨。

    官上的气味自然也不好闻,驴、便溺,刚落的黄白之便被踩了车辙蹄印里,混着土成了污泥,这便是很的臭味了,若是往常,还有行人杂间难以言喻的死葱烂蒜味儿,今年这味儿是少多了,因为大家都知讲究卫生,而且行人们上很多了都是假髻,上散发的硫磺味儿也很,反而冲淡了屎味,然而不怎么说,路的气味是不让人愉悦的。

    这样的路,刘老大等人是走惯了的,他们也知雷郎、王举人那样的读书人是很难忍受的,此时的富贵人家门更愿意走路,便是这个原因,但陆大红却是眉都不皱,反而显得很轻描淡写,也让刘老大对她又敬佩了一分,这半天走来,他也有觉,手的弟兄们也逐渐不再认为买活军的女可能是他们行的负累了。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4】【5】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