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华夏 - 第一百四十三章 指dian人wu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少荃,你可知,是这时势,把你我师徒绑到了一起,了一条船里。”

    天空上的裂云渐渐合,温灿烂的冬日又被霾所掩盖,富丽堂皇的直隶总督衙门重新变为一幅灰蒙蒙的墨画卷。李鸿章觉到上添了一分寒意。他肃然答:“这些年来,学生追随恩师了一事,虽是时势所促成,但恩师奖掖提携之大恩,学生岂能须臾淡忘!”

    “当年在京师初见少荃之面,老夫便将少荃许为伟。丁未年少荃打玉堂,我视你与郭筠仙、帅远燡、陈作梅为丁未四君。安庆攻后,我请少荃招募淮勇,东上海,后又以苏抚一职密荐。我一生庸碌,无所建树,唯一可安的就是看准了少荃是可寄重任之大才,要说报答皇恩,留声后世,也仅此一桩而已。”

    曾国藩一往地追忆着往事,至至重的由衷赞许,把李鸿章的心推向激动莫名的峰巅。他以近于哽咽的声音说:“学生微薄之劳,与恩师巍巍功德相比,如爝火之比日月,沙丘之比泰岳,何况这劳绩,也是在恩师一生勋业之。”

    “十年来,湘淮两军、曾李两家为世所瞩目。前人说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又说木秀于林,风必之,老朽近年来常有忧谗畏讥之患,时存履薄临,这是老朽与生俱来的胆气薄弱、遇事瞻顾的本,所喜少荃豪迈,敢作敢为,在心上胜我多多矣,这是老朽最堪欣。”

    “学生也经常有空虚怯弱的时候,尤当事机不顺、夜阑更之时更是如此。”李鸿章向以铁腕著称,而这一次他在恩师的面前,第一次表示自己也有虚弱的一面。

    “我想再之人,这灵府的怯弱总是难免的。苏公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在天地沧海之间是何等短暂渺小,能不怯弱吗?”曾国藩淡淡一笑。仆人过来换上茶,曾国藩喝了两大,李鸿章也浅浅地呷了一

    偏西的太云压抑多时,终于又挣扎来了。它的金黄的光辉照在石舫之上,也照在从君山移过来的湘妃竹上;它照在曾国藩灰黄多皱的脸上,也照在李鸿章厚实的双肩上。

    “我自知来日苦短,死在旦夕,少荃正如丽日天,方兴未艾,前途极宜珍重,我有几句心腹话要对少荃说。”曾国藩神凝重地对凛然端坐的学生说,“湘淮军自创建以来,平灭捻寇,杀人不计其数,仇敌遍于天,这自然不消说了。还有一层,不知少荃可曾注意到,湘淮军之所以取胜得功,乃因破除祖宗成法、世俗习见。”

    “学生知。”李鸿章,“我朝兵权握在枢,从不移。过去川楚白莲教造反,各地建起团练,参与镇反,然事毕团练即全解散。湘淮军一反成例,为平定捻寇之主力。平后,恩师遵成法,湘勇陆师撤去十之,但师仍大保留,并转为经制之师。捻寇平后,淮军撤去不过十之二三罢了。这些都与世俗成法大不相合。”

    “不错!还是你见事明白。”对李鸿章的回答,曾国藩十分满意。

    “湘淮军不反世俗成法,则不可成事;湘淮军一反成法,则又贻无穷后患。有人说,将启唐之藩镇、晋之八王之先声,非危言耸听,实见微知著也。我生顾虑甚多,慑于各压力,同治三年江宁收复后,行大撤湘军,虽一时免去了不少,但终究缺乏远见,后之捻幸赖少荃淮军以成大功。少荃气度恢廓,近年来不但不撤淮军。反而大量用洋枪洋炮装备,成为当今天第一劲旅。对于此事,朝野议论颇多,甚至有人以董卓、曹视之,疑有非常之举。”

    说到这里,曾国藩又端起茶杯喝,并注意看了李鸿章的反应。只见他神态自若,并不因世有董、曹之讥而动容。

    “这就是李少荃,他到底与我大不相同。”曾国藩心

    “这当然是无识者浅见。”曾国藩接,“当今虽平,外患不已,大清江山时有被蹂躏之虞,八旗、绿营不能作依靠,前事已见,保皇太后皇上圣安,卫神州华夏之固,日后全仗少荃之淮军。另外,维护我湘淮军十多年来破世俗文法之成果,亦只有指望有大之淮军存在。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一,今后不有多大的风波兴起,淮军只可加而不可削弱,这决不能动摇。”

    “请恩师放心,只要学生一息尚存,这一一定谨守不渝!”李鸿章语气定地表示。他没有保君卫国的烈神圣使命,也并非有维护湘淮军破除世俗文法战果的远认识,他只有一个明确的观世之手里的刀把不能松,这是一切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曾国藩的这些话也给他以启示,他今后可以保君卫国的响亮号来从多方面提淮军的战斗力,而一旦淮军真的成了天独一无二的劲旅,便任是谁人也不敢说撤销一类的混帐话了!

    “平后,我曾期望国家即刻兴,谁知捻又起;捻平后,可以措手了,不料又发生津案。在理津案时,我已力尽神散,自知不能再有任何作为了,而朝野又对津案的置分歧甚大,一时尚难望弥。若非林鲲宇借法普仗之机暗周旋应付,助我一臂,局面已不可想。”曾国藩想起“天津教案”时的日日夜夜,叹起来。

    “林鲲宇竟能说动法主罢去孟酋,逮丰大业回国治罪,使舆得缓,大局底定。实为难得一见之才。”李鸿章

    “今日若是他也在,就好了……”曾国藩叹息,“只是我怕是不到他回来了……”

    “恩师切莫如此说,”李鸿章心酸楚,但还是宽曾国藩,“方今国是初定,洋务正兴,恩师正可见兴之世到来……”

    “兴何时到来,以目势观之,实难预卜。然天生我辈异于俗者,就在于以天兴亡为己任,知难而,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数十年来,我知办事之难,在人心不正,风俗不厚,而正人心厚风俗,其始实赖一二人默运于渊微莫之,而其后人亦为之和,天亦为之应。我与少荃,正是属于这一二人之列。我力求先正己,同时亦大力荐人才,将他们当作,期待他们开结果,实现天应和的局面。可惜此事办得并不成功,尔后尚须少荃时时自觉,一表率的地位,并且还要多多培植人才,援引好官,到了普天之都来应和的时候,风俗自然改变,兴当可到来。这便是我要与少荃说的第二句。”

    说到人才,李鸿章一向最服曾国藩的知人善任,于是趁机问:“恩师,学生阅历有限,又常带兵打仗,无暇究,对当今一些重要人都乏真知灼见。恩师向以识人微著称,是否可将他们略加品评,以便学生心有数?”

    曾国藩上上地梳理着须,沉思良久,才慢慢地说:“月旦人,从来非易,位之人,一言可定人终生,故对这类话尤须谨慎。我向来不轻易议论别人,即因为此。今日晤谈,非比寻常,有些话再不说,恐日后永无机会了。不过,我也只是随便说说,你听后记在心里就行了,不必把它作为定评,更不要对旁人说起。”

    “学生谨记。”李鸿章

    “少荃想要知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