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官人 - 分卷阅读17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而且又不缺钱钞,当然不会执意南

    但定好的计划一再推迟,他还是郁闷不已。

    “应天府又没,只要有空闲,随时能去,不必急在一时。”李绮节为孙天佑摘,看他衣袍上有几灰迹,眉微微一扬,“谁家这么孝顺?丧钟刚响,就开始摆祭台、烧纸钱?”

    孙天佑皱眉,扫去肩灰尘,“从金家路过的时候沾上的。”

    李绮节盯着跌落在地的尘灰痕迹,若有所思。

    金蔷薇果然古怪。

    不朱棣生前有多看不上皇太,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皇太炽在大臣们的拥护,顺利登基,改元洪熙。

    据说先帝早在多日前已经去世,英国公和阁大臣担心赵王、汉王趁机兴兵作,选择秘不发丧,偷偷将军成一棺材,将先帝尸,藏在,一路照常向先帝问安请奏,直到安全抵达顺天府城门外,才宣布先帝驾崩。

    而此时皇太早已经接到密报,好登基准备,没有给赵王和汉王可趁之机。

    朱炽登基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赦免建文帝旧臣,平反冤案,大赦天

    皇帝是个仁慈之君,天百姓无不欣,尤其是读书人,更是争相传颂朱炽的英明宽大。

    但是皇帝对赵王和汉王的宽容,给刚刚完成政权过渡的朝堂埋隐患。

    二十二年八月时,朱炽暗任命心腹宦官王贵通为南京守备,当时这一任命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因为皇帝将自己信任的宦官派到南都镇守,是前朝旧例。

    然而,洪熙元年的一指令,令天哗然。

    朱炽命皇太朱瞻基去往南京,统领迁都事宜,预备将都城迁回南京。

    迁都的旨意传到瑶江县,孙天佑心有余悸,笑对李绮节:“幸好咱们没走成。”

    ☆、第105章 一百零五

    定都在哪儿不是老朱家的家务事, 都城的选择牵一发而动全,关乎到整个朝堂格局和各方利益分。皇帝和朝廷一旦南迁,不知有多少豪门世家将随之没落,同时也不知有多少新贵宗族能顺势崛起。随着都城迁移, 朝廷肯定会有明显的政策偏向,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南方和北方各自的经济发展。

    北京还是南京?

    人文、风、底蕴、军事地位、通是否便利,北方世家和南方士人从各角度论证两个都城的优劣, 引经据典,天天打嘴仗。老百姓们云里雾里,把吃瓜群众的无辜茫然发挥得淋漓尽致。

    为了劝朱炽收回成命,政见相悖的各个政党难得冰释前嫌,联名谏, 希望能够阻止朱炽迁都。

    朱炽秉纯善仁, 待人宽和, 连两个不服束、曾多次威胁他太地位的兄弟都能宽宥, 但这次他却乎寻常的持,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要迁回南京,哪怕是缠绵病榻时,还不忘督促皇太迁都事宜, 并令将北京改为行在。

    朝廷南迁, 势在必行。

    不论是南京,还是北京,都和瑶江县相隔千里之遥, 所以关于迁都的各传闻甚嚣尘上时,县里人依旧该吃吃,该睡睡,该玩玩,只要不打仗,谁它都城在南还是在北。

    当然,也不是一影响都没有。

    “南方的脂粉和绢布又涨价了。”

    孙天佑沐浴过后,散着发,躺在白底黑纹诗词瓷枕上,衣襟大敞,迹未膛,“如果真要迁都,只怕还得涨。”

    李绮节柳眉微微上扬,打开一只青釉葫芦形瓷罐,指尖挑起一星半透明的凝状脂膏,在掌心划开,抹在孙天佑额前,用指轻轻,“依我看,迁都的事成不了。”

    朱不好,去世得很突然。他在位不足一年,但登基之后的一系列改革颇有成效,及时遏止住先帝穷兵黩武的势,把重心重新放回经济发展上,改组阁,极大地缓和矛盾,减免赋税,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他为政不过短短几个月,但几十年后,朝堂之还能看他的政治痕迹。

    后世对朱炽的评价很,可叹他生前一再持,依然没能如愿完成自己的迁都计划。

    朱炽曾在南京生活当年,又笃信儒家教义,不喜战争,自然一心希望能迁回南京。但继位的朱瞻基早年曾随朱棣征战南北,明显更乐意定都北京,所以朱炽死后,闹得沸沸扬扬的迁都之事很快搁置来,最后不了了之。

    国丧之后,上又将迎来一次大动

    “不成不成,月初咱们得搬到武昌府去。”孙天佑抓住李绮节的手,轻轻,“把大伯他们也接去。”

    年初闹过几次翻地龙,动静不大,只有几间草棚破屋被震垮,死了几个宿街民,但地震大江上游修筑的堤坝垮塌,游的村郭城镇一夜之间变成汪洋的一座座孤岛,只能靠船只木筏,百姓离失所,损失不小。

    瑶江县和李家村周围湖泊泽众多,蓄洪能力,往年夏秋季量最大的时候,都能安然无恙,暂时没有被洪围困的危险。可地震并没停歇,短短一个月,已经震过四五次了,寺里的僧人星辰轨迹推算,预测个月还将有几次度更大的地震,现在县里人心惶惶,家境富足、盘缠充裕的人家已经收拾好行李了。

    孙天佑已经提前派人去武昌府打住所,以前孤一人,地震对他影响不大,现在他是成家的大官人了,难免要慎重些。

    李绮节记得大致的地震带分布图,从瑶江县的地理位置来看,周围一带不在地震带上,虽然年年都有几次小型地震,但危害不大,用不着举家避祸。不过李大伯他们却不这么想,而且周桃姑即将生产,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养胎,就算是为了给李乙和周氏一心理安,这个家也得搬。

    反正只住上几个月,等周桃姑顺利生产,坐完月后再回来就是了。

    李大伯和李乙没有多加考虑,快应承孙天佑的提议,尤其是李大伯,几乎有些迫不及待——李大伯早就想外游历一段时日,周氏拦着不许,国丧之后有人上门求亲,周氏正为李昭节相看,李大伯作为一家之主,不能缺席。

    现在全家都搬走,周氏还怎么拦他?

    因为是走路,船上仓房空间大,李乙想多带些米粮:“武昌府米价几何?菜价几何?”

    孙天佑笑:“不敢让岳父劳,女婿早已备妥,今年武昌府和县里的米价相差无几,都比去年涨了两成,去那边置办是一样的。倒是菜籽油、芽茶、棉供不应求,可以顺路多带些过去贩卖。”

    又,“赁的房舍在娘娘殿附近,相去不过百步,岳父闲暇时,可以和岳母一去殿摸筷。”

    娘娘殿即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