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江山 - 分卷阅读3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晓寒笑了笑,倒没真的找地方坐,而是绕过屏风走到宁衍后,也跟着端详了一会儿那副字。

    那上容江大人可实在太熟悉了——在他为数不多的被罚抄书人生经历里,就抄过这么两回。

    “是阿湛前天给朕送过来的。”宁衍冲着画轴抬了抬,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看看,拐弯抹角地骂朕心里不清净。”

    “倒也未必。”江晓寒昧着良心替自己的义说话:“家族传统,臣也抄过,他们昆仑的人就喜这些。”

    宁衍被他逗笑了,调笑:“那我是应该给阿湛回个礼。”

    宁衍说着转过来,引着江晓寒走到一边,跟他各自落座。何文将屋角的炭盆往他俩人边挪了挪,恰巧玲珑从外来,手里端着个致的茶盘,装着茶心。

    “老师日夜赶路,辛苦了。”宁衍抬手示意了一:“大晚上的,吃心垫垫肚。”

    约莫是知要待的客,小厨房今日终于“抬贵手”了一把,了两碟清淡的心。

    玲珑垂首躬走上来,先是往宁衍面前搁了盘糖糕,又将一碟冒着气的枣泥山药糕放在江晓寒面前。

    “陛还是那么喜吃甜。”江晓寒

    宁衍自己知,堂堂帝王有明显偏好本就不是好事,何况他“好”得又实在有幼稚。只是小陛在吃这上从来不委屈自己,丝毫没有反省之意不说,反而振振有词:“人活一世,总得留那么毫末乐趣吧。”

    “说的是。”江晓寒大为赞同:“臣也这么觉得。”

    何文:“……”

    有外臣在场,玲珑便不好多留,送完了茶便先行告退了。何文防着玲珑像是防贼,盯着她的背影瞧着她了门不说,还要地盯着门前的油纸,生怕玲珑去而复返,在外偷听什么。

    宁衍已经快习惯了,连宽他都懒得,睁一只闭一只也就算了。

    “今日朕见阿湛回江府,便猜到是老师要回来了。”宁衍扯了一把从肩落的外衫,说:“朕算了算日,便知老师是连夜兼程,实在辛苦。”

    “倒也无妨,好在阿凌那丫并不气,有车坐车,没车骑也赶得上。”江晓寒说:“瞧那神倒是比我好些。”

    “小妹是能吃苦的。”宁衍说。

    宁衍说完这句,便顿了顿,面上的笑意也淡了些许。他这些天一直如此,许是心里装着事儿的缘故,哪怕是笑着的,底也带着细微的愁苦味,只要分心片刻,那些笑意便会掺杂着些微的酸苦味,看着总不似开怀模样。

    江晓寒瞧着他的面,就知他心里揣了满腔的话要说,只是一时找不到话罢了。

    其实关于宁怀瑾和宁衍的事儿,江晓寒倒比旁人清楚些——前几天景湛给他传信,还说了这事儿。

    小国师平日里仙风骨,看着像他师父一样敛,骨里倒真有忠臣良将的潜质,除夕那天晚上苦婆心地劝了宁衍半晚上也没见陛回心转意,脆怒从心起,一封家书送去了帝师手里——告状去了。

    江晓寒收到传信的时候,着那字条对着烛火看了一炷香,然后神态自若地将其搁在烛台上一把火烧了,什么也没说,也没给景湛回信。

    “说起来。”江晓寒自己挑了个话,笑:“陛之前不是还去信问这一路的见闻吗——前些天昆仑大雪封山,也没法去镇上采购。山储存的粮不够,阿凌吃了好几天的烤和鱼汤。”

    “是吗。”宁衍果然有了些神,也跟着笑:“那她可亏嘴了。”

    “确实。”江晓寒说:“所以回来的一路上还吵着要来陛这蹭吃蹭喝。”

    “叫她来。”宁衍大方:“她能吃多少东西,最不济把阿湛那份扣来,都给小妹。”

    这几个孩之间自有他们的相,江晓寒通常不太手,也甚少教。他与颜清在一起久了,逐渐也染上了些“随缘”的习,大多都是顺其自然。

    “不过老师说起大雪封山之事,倒让朕想起一遭事。”宁衍话锋一转,说:“去年冬天年节不大好,冬日里雨雪甚多。安顺、永州、九江几府皆遭了雪灾,好在况并不严重,损毁的房屋数量不多,也没伤到人。”

    “臣一路往昆仑去,听说了这件事。”江晓寒说:“冬日里雨雪一多,难免结冰,一些条件稍差些的农家里没有砖瓦房,大多都是木架油毡和稻草垒起来的,若是结冰,很容易压垮。”

    “去年雨雪没连成片,是不幸的万幸。”宁衍说:“但这给朕提了个醒,后来朕查阅了的账册,了个沙盘,发觉国库钱粮虽看着丰厚,但实际上不过是个空架——每年的军饷一发,国库便空了大半,等到秋日收成之后才重新显得丰盈。”

    江晓寒何等剔透一个人,当然明白宁衍的言之意。

    但他并未直截了当地明宁衍的心思,而是反问:“陛是觉得,国库的钱不够使了?”

    宁衍未曾回答,而是接着说:“现今为止,国库在自行运转的同时,还能有些结余——可若哪天忽然了些事儿,一笔赈灾款去,国库这些钱就要掉链了。”

    历来治国,人,钱,粮和兵权都是帝王里的重之重,值得一辈心。

    江晓寒只听他那么一星半的心意,便明白了宁衍为何要挑在这时候请他去暗访两府。

    钱财从哪来,商贸固然占了许多,但归结底自于土地。

    ——宁衍是盯上那些还未曾收回的封地了。

    “确实。”江晓寒略略颔首,说:“臣去往昆仑时,也正巧路过了九江,九江府倒很是财大气,前脚了几天雪,后脚便往府仓囤了粮……到底是自负税收的地儿,起钱来也没那么大忌讳。”

    “朕不跟老师兜圈,只想与老师说句实话。”宁衍见他明白自己的意思,便:“老师与朕都明白,封地之事其实不利于国。当年开国时期,老祖宗定封地制度,是为了堵当时兄弟们的嘴,为了这江山安宁,这些朕明白。”

    “甚至于,为了防止藩王据地自大,威胁皇位,老祖宗还定了规矩,封地只封一代,换了新王便收回另封——这本是好意,也是当时的权宜之计。”宁衍说:“可恰恰就因为每任藩王在封地都不能世世代代过去,才导致他们只要上任便会能拿多少拿多少,想着捞一票就走,也不必顾忌当地民如何。”

    “等到几十年后新王登基收回封地,碍于亏心和这些叔叔伯伯们的面,哪怕是见当地形不好也不会发作什么。”宁衍说:“而之后,朝廷便要重新人力力来整合当地的市场和经济——协调粮价,梳理市场,规定税收标准。要费时间倒是小事,劳民伤财才是大事,此以往,国库被拖累,当地的农和臣民也会对朝堂多生怨气。”

    宁衍说的这些,江晓寒都懂,也觉得他说得确实对。宁衍今年才十六岁,便有这样的远见实属不易。

    可江晓寒却并不看好。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