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 第九卷 祠祭大泽倏忽南临 第六十四章 秋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早就起了秋雨,大明的景立时变得朦朦胧胧,殿上雕琢成奇珍异鸟尾的檐牙受了雨的滋仿佛更加活灵活现,变得有了灵气,雨顺着上面往,恍若泪。

    关的秋季雨算少的,这回没起风、雨也淅淅沥沥,却让安城多了几分婉约的气氛。所谓一场秋雨一阵凉,今上午的温度明显又低了一大截。不过人们信“捂秋冻”,认为这样能少生病,所以大臣们穿的衣服和昨日也差不多,只有年纪太大的才增了件单衣。

    张说站在政事堂院的屋檐看雨,他也受到凉气袭人,便伸手指在鼻面搓了搓,据医书上说这样能降低染上风寒的机会。正值大家暂时休息的空档,张说之后窦怀贞、程千里二人也跟着来走动了,俩人陪站在屋檐言行举止之间能老练的恭敬和随和。他们一个是外戚,一个是老早就投靠太平公主,在她面前什幺也敢说的窦怀贞,能在上位者面前阿谀奉承得那也是能耐。唯独张说什幺也不是,而且当初政变之前还站错了位,曾跪在哀求胜利者的宽恕……但又怎幺样?旁边俩老小还不是要对我恭敬。

    “杜暹取营州是一大功,可后来的事确让朝里失望的。”张说一副伤悲切的表叹了一气。

    程千里若有所思地说﹕“杜暹是有分寸的一个人,但他本带兵,恐怕是受了将的怂恿才至如此。特别是明光军的将领,为北衙禁军之列,今后除了皇帝御驾亲征恐怕鲜有再关立战功的机会,此时还驻扎在边境定然是静不住的。”

    张说﹕“兵权在杜暹手里,他不同意,将们还能自己去挑起战端不成?”

    相比张说的军事阅历主要在兵官,亲自带兵的时候少;程千里以前可是同样在西域、河陇带兵打仗的,他就很谅杜暹﹕“杜暹掌三镇兵权,营州不稳,责任重大。若不能服将士的心,如何能维持局面?兵权是一回事,但不能全靠那玩意。”

    张说听罢心有些不快,刚才他提起这件事的初衷可不是听这些理由,于是拉脸,了一把大胡一言不发。张说对程千里很不冒,一开始他尚书的时候怕程千里功劳太大压在了自己上,就因此产生了一些勾心斗角的事儿;上次政事堂和阁斗,又因为程千里临阵退缩把机会白白给了阁阁臣的杜暹。总之张说觉得此人难以驾驭。

    再说阁那几号人,其有个王昌龄才二十,张九龄杜暹一个有名气一个有军功,但也不是什幺了不得之辈,苏晋那瘸有拥立之功仅此而已!这帮人作为薛崇训的嫡系沾光升官加爵也没什幺不公的,但是薛崇训的策略明显是想用阁架空元老们的一分权力,会发展到哪一步还未可知。张说心里一个声音是,老在官场摸爬打几十年一步步走上来,难以后还要对几个后辈哈腰?!

    窦怀贞见状,笑了笑说﹕“此事何难之有?杜暹只顾武将们立功,不顾国策胡,朝里几个人满意的?他无非是仗着今上替他撑着,不然早被换来了。这几天今上不是离让太后(太平公主)决定大事吗……”

    张说一面听一面琢磨﹕正好窦怀贞能讨太平公主心,如果能怂恿窦怀贞在她面前晓之厉害,确是个好办法。当然“晓之厉害”的话张说自己是不想去说的,杜暹还倒不了台,等他回来不得说咱们“谗言”?而窦怀贞不同,什幺谗言不谗言他本没那概念,要是他能去最好不过。

    但窦怀贞是那装聪明的人,你笑嘻嘻叫他去什幺,他得一副什幺都明白的样以为你要害他,非不去!所以张说左顾而言他,激一激再说﹕“杜暹一个阁臣,今上让他去带兵不过是临时的差事,他非得顾着将的军功和自己的威望,要军的威望什幺?”

    程千里忙﹕“还不至于这样,咱们如此这般议论他,恐叫人多心。”

    张说没好气地说﹕“反正咱们政事堂的人以后都对阁唯命是从行了。我午就去见太后,将这事儿说说,咱们大晋朝是不是要不顾后果四挑起战端一个劲对外用兵。太后是明白人,定能明白老臣的一番公心。”

    窦怀贞摸了摸胡,心说﹕这可是向太平公主表忠心的好机会,张说这老小真会左右逢源两讨好,他平日还好意思说我善于奉承?

    窦怀贞想罢忙劝说﹕“书令消消气,您这样说反倒说得太严重了。这事只需要在太后面前旁敲侧击稍微言,自然就有结果。他杜暹手握十几万兵,还不知放低姿态,大张旗鼓贪功,禁得起几句话?”

    张说一本正经﹕“老夫一颗公心,有事就直说、说明白,何须用那弯弯绕绕的门?”

    “是,书令是直快人……要不这件事让我去说成不?或许效果还好。”窦怀贞忍不住把心的打算给来,“我为宰相,这事也是份。”

    张说伸了伸袖,动作好像要拽住窦怀贞一样,﹕“我是书令,这样卖力不讨好的事怎生好让窦相去?”

    果然越作势要拉住窦怀贞,他就越想去。窦怀贞一个劲请命,只说自己有办法,效果也会好。俩人客地争执了一会儿,唯有程千里一副事不关己的样,看着院里的雨幕,如同要作诗一般。

    最后张说大肚地“让”了窦怀贞这份好差事,让他去谗言封疆大吏。窦怀贞也不辱使命,在太平公主面前科打诨尽说些无关要的小事,暗就提醒太平公主﹕杜暹纵容将征战立功,是在拉拢武将的心。此外太平又从参与批阅奏章的河公主那里得知,薛崇训虽然还没有明确表态,已有了撤回杜暹换取修筑河北工事的意思。

    太平决策大事时当然也会考虑到薛崇训的想法,所谓母连心。最主要是她不愿意前这二元政治发展成两面对立的局势,哪怕有向那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也要尽力避免……以往她和李隆基各数一党火拼的往事还过去不远。

    她心里有了主意,便在朝召集大臣议事。这时大臣们已经在心里猜到了她的决定﹕若是太平公主不想动杜暹在东北的兵权,她本没必要召开会议,直接撒手不就是了,反正她在名义上并不是皇帝。

    人员到齐说事儿的时候,几乎所有重臣都建议将杜暹调回来。只有阁的三个人没明确赞成,主要是杜暹也是阁学士的关系,他们面上不好在朝扯同僚的台;但三人也没怎幺反对。确实杜暹的法和朝里的主思想相违背了,所以才会造成今日的场面。

    开疆辟土当然是好事……但那是杜暹的好事,和朝臣们有多大关系?同时也是当今皇帝可以在史书上书写的一件功业,可杜暹从营州东并非皇帝直接授意。为了这件好事,要拿边境和平来代价,于是谁也不觉得是好事了,宰相们执掌政权谁也不希望面对一堆难题。就算是薛崇训的嫡系刘宰相也不例外,打仗越多,越要问他钱。

    经过很顺利的商议,政事堂起草了公文,阁签字,传令杜暹﹕回京述职,同时调北衙明光军返回关

    明光军调走之后,营州仍有重兵,计有平州、幽州、河东三镇锐健兵一万余、及大量边军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