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的古代幸福日常 - 分卷阅读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满月酒忙碌,哪里想到赵氏正盘算着她的终大事,准备借弟弟的满月酒为她宣传了。毕竟在她看来,这个十三岁,实岁才十二的本还是个小孩。放在前世也不过刚上初,离结婚成家还是很遥远的事,哪曾想赵氏已经盘算着过两年就把她嫁去。

    一大早,周琳的外祖母宋氏就来了,没喝一,就让儿去跟姑爷帮忙,自己带着两个儿媳妇就去厨房准备席面。周琳也在赵氏的嘱咐,跟着在厨房忙活。宋氏不舍得让她累着,帮衬着让周琳了两拿手菜就让她烧火去了。

    来帮忙的周海家媳妇儿看着周琳的两菜,啧啧称赞,悄声问宋氏,“大娘,还不知二丫有这手艺呢?二丫今年也有十三了吧,订了亲事没有?”

    宋氏呵呵一笑,“我们家这姑娘好着呢,她娘老这阵坐月,家里家外就她和亲家嫂收拾,哪一桩不办得利利索索?亲事倒还没定来,咱家姑娘宝贝着呢,哪儿能轻易许去。”

    宋氏的大儿媳妇在一边听到也笑着接了一句,“我姑跟前儿就这一个姑娘,哪儿舍得轻易许人?”

    怕周琳听见害羞,几个人很快换了话题,一边菜一边拉家常,周琳也借此机会了解了不少村里的况,毕竟小周琳的记忆并不是特别清晰,很多事还得她自己一步了解。

    不到半晌午,亲友就陆续都来了,赵氏抱着小儿和周爹一起招待来客。婴儿生后存活一个月就是度过了一个难关,更难得小娃娃看着就是个结实的。亲友们大都也为周家人喜,连声恭贺。周父和赵氏连连谢过大家,笑的腮帮都是疼的。

    随后周爹去招待男客了,留赵氏带着周琳招待女客。

    周琳第一次知自己原来有那么多亲戚,叫了不知多少个七大姑八大姨、舅母舅姥姥的。虽然不知说些什么,但周琳毕竟不是真正的古代小姑娘,镇定地端着微笑应对,居然也唬住了一群人,在众人心里得了一个娴静大方的评价。

    见过主人家和孩后,客人陆续座,周琳的大堂哥周磊和堂弟周鑫以及几个本家的小伙,托着木托盘在席间穿梭着上菜。席面乎意料的丰盛,大家对周家的大方不由乍,不过想想周德山十几年才得了这么一个儿,也难怪他如此舍得。

    席面上了大半,宋氏看了看日已经到了,怕外孙女饿着,忙拿了一大碗,挑了些好菜给周琳,让她在灶间先吃着,满月酒她这样的小姑娘是上不了桌的。

    由于周家为了争气,毫不吝惜财米,这席面八凉八,有鱼有得很是漂亮,客人吃得满意,主人家也面上也光彩。

    周琳拿手的两菜也在赵氏“不经意”间透去,一时间听着大家连声称赞,还有几个有心人还悄悄打探了周琳的行事派,合计着认识的未婚小伙,乡妇人向来对媒的

    直到半午,席面才散了,吃饱喝足的众人摸着溜圆的肚心满意足地向主人家告辞,周家又给来吃酒的客人每人赠了两颗染得红彤彤的,才好言好语送了家门。

    虽然今天的席面了不少钱,但是儿的满月酒办得风光,女儿也在亲友间有了好名声,赵氏觉得这钱还是值得的。给来帮忙的周海家的以及其他几个媳妇儿各捡了一盆吃剩的好菜,包了四个红。乡人家一年到吃不上几次,这剩菜可是好东西,回去,能省三两天的菜,王婆满意地收了,笑眯眯的回了家。宋氏和儿媳妇则留和周家婆媳三个一起收拾碗盘。

    乡办过酒席的,最繁重琐碎的就是收拾残羹冷碟,终于收拾净后,还要把借来的碗筷桌凳送还给人家。等一切收拾停当,日都快去了,宋氏就跟亲家告了别,再不回去就要到家就黑了。

    赵氏虽然不舍,还是把娘和嫂们送到了村,“回去吧,别送了,你刚,还是少风为好。”宋氏看着女儿慨了一,“你也算是苦尽甘来了,有了儿也算有了依靠。你可别忘了给我囡囡看个好人家。”赵氏假意委屈,“有了外孙女,娘你就不疼女儿了?我自己的姑娘,还能不盼着她好?”

    宋氏上面这话是有由的。赵氏自从生了周琳后,一直没有再有对不起丈夫,反而是丈夫反过来安她,说大不了给囡囡招个上门女婿。但是好男儿有几个愿意上门的?招个不的又委屈了女儿,赵氏这些年心也一直煎熬。好在有了儿,也不用为难了,这回她要给女儿挑个好人家。

    宋氏白了女儿一,看了看天,“不早了,再不走到家就天黑了,你们不用送了,我们这就回了。”说完和儿儿媳妇一行人就离开了。

    ☆、第3章 亲事

    小儿的满月酒过了没两天,赵氏就开始心女儿的亲事。说起来村里的姑娘在周琳这个年纪,有不少都定了亲事。好小伙儿难得,家里有女儿的,十一二岁就要开始寻摸了,十三四定亲事,一两年后就可以嫁人了。要是哪家姑娘及笄了还没定来,不是实在条件太差,那么就要被人说、太挑剔,这对女孩的名声可不好。

    先前赵氏还没儿时,人人都晓得周德山家的姑娘是要留在家里招女婿的,因此,但凡像样一的小伙说亲时都没有考虑他家。如果不是过不去,好端端的儿谁家愿意赘,也不怕被人戳破脊梁骨。

    倒是也有两家曾经托媒婆上门,想让自家儿周家赘婿。但是前那个都二十八了,比自己两小不了几岁,自己朵一样的女儿,上这么个人实在委屈。后倒是个年轻小伙,看着是个老实能的,可惜也太老实了,家里偏偏又有个明的老娘,蚊上都恨不得抠二两,要是招过来,等自己两百年后一蹬,这家说不得就改姓了。

    她这两年一直为这事儿犯愁,原打算不行就把姑娘嫁去。只是二老却不同意,姑娘嫁去,将来儿老了谁来伺候?隔房的侄毕竟不如亲骨贴心。这回有了儿,她总算放了一桩心事,只是想到没两年就要把闺女嫁去,又一阵疼。

    实在舍不得闺女远嫁,晚上她就跟周德山抱怨,“我上生生掉的一块,如珠如宝养到这么大,想想要把她送门,我这心里就不是滋味。”

    何止不是滋味,简直就像剜心一样,但是姑娘大了就要嫁人,谁也挡不住。想到这里赵氏有个想法,“不行就学德书大哥,他家的柳儿不就嫁到村西了,两想闺女了,抬抬脚就过去了。”

    周德书是周爷爷大哥的儿,也是周家村的里正。家里生了四个儿,才得了一个小闺女。因为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