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 第592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卢为洋番,必然会更加漂浮,同时她还是个思考家,一个哲学家,那就更注定了踽踽独行。卢姬甚至说不有些隔阂是因为她的籍贯,还是因为她自的特,比如说,她甚至不能理解《衣住行》为何如此走红——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真的就这么重要吗?

    倘若她在一个完全自由而丰裕的环境,她或许会这么的。但这是个资源缺的年代,这个世纪的关键词或许就是妥协,卢姬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选择,哪怕没有任何人的迫,没有任何同族的许诺和帮助(如果她对这些同乡提到这个机会的话,必然会受到狂的支持和敦促),她也即将要以一个洋番女人的份,生青涩地闯一个复杂的工作环境去,并且在必然的冷和排挤、挫折不屈的,不依不饶地努力着,直至最终站稳脚跟。

    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政治大事之所以有必要在报纸上宣告,归结底还是因为有一个力的对手,需要尽可能地统合民众,当买活军一步又一步地成为了没有对手的庞然大时,作为最终意志统一发声的,《周报》也似乎越来越无话可谈了。

    “但并非是因为我个人的偏见和无知,或许也是因为如今也没有人能够一览这庞大国家的全貌,并且准简要地表达来……”

    卢姬对自己喃喃自语,“当然,前提是我要足够优秀,并且将这份优秀充分地展现来。这是个挑战,也是个未知数——我能否真正地放我的份,到主人群,去聆听他们的声音,写能够打动他们的东西——也恰好是如今的主编辑所缺失的东西。”

    单单是女,已经不足够了,当挑选第一代编辑的时候,倾向于女,是因为那时在目所及的地方,还有敌,而女人在敌对方无法得到相应的权力。可随着敌人的失败,女人外工作这个概念,也成为了买地的常识,恐怕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把这条策略动摇,那么,在很多领域,女已经不再是被信任的充分要素,还得再加别的什么。

    对于这个构思,卢姬不予置评,因为她这会儿也是受到了这思路的好,这些编辑的‘在野派’,在发现民生新闻培养不社评家和大采风使之后,便想到了第二个主意——扩充人才的来源,把‘本来一无所有者,经过六而获得权利’的人,行再一次定义。

的机构也不能少了这些人的存在,否则怎么能让六放心呢?因此这些人是一定要有的,至少大面上一扫去,不能缺少,但他们真正掌握了多少权力,那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她嘀咕着说,“人群和地理都是如此的复杂,所有人都拥有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生活,想得也都并不一样……没人能说自己的世界之外,正在发生什么事,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在她看来,这一至关重要,是一切成败的关键。而卢姬也是在今天,惊讶地意识到,她一直以来所以为的,对周遭世界的无微不至的观察,其实也充满了自的偏见,她自以为了解的买活军社会,不过是一个狭小的港区而已,她对于羊城港之外,沉默着的广大世界,了解近乎于空白。

    对她来说,问题的答案是显然的,卢姬走得浑大汗,浸透了棉麻布衣裳,她散发着不让人愉快的气味,却对此一无所觉,依然肃穆地阔步前行,不悦的验,这轻度的痛苦反而让她的思维更加活跃了。“究竟是华夏人格外喜,还是所有人都喜,只是少数人并不喜

    通常来说,卢姬不会估自己,也不认为自己需要为了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她发现,此时此刻,伴随着思考,一使命降临到了她的思想,并且将不愿的她给牢牢地绑缚了起来:离开投靠哲学系的理想,去报纸求职,这是人生路上的重大改变,从本心来说,这是扭曲了她的本意,卢姬倒甘愿过着前这清苦奔劳的生活,一个沉浸在思考和学习的,时刻清醒着痛苦的无名小卒,远离权力斗争和人世故。

    于是,这就有了《衣住行》,这个几乎是为了贫寒的编辑量打造的历练所在,甚至连办公地都分开了两……这是要证明什么呢?民生新闻也能拥有大的影响力,也能酝酿、培养众的编辑?

    当然,这话有些偏激了,但卢姬的确认为,并非只有沈曼君所代表的那个群能胜任编辑一职,归到底,有许多需求是被制造的,许多门槛也完全可有可无,在不牵涉到实际生产力的领域,‘可不可以’只是一个伪命题,与其说只有沈曼君总编所代表的人群能写好有质量的文章,倒不如说她们所代表的人群利益,才是其地位固的本原因。她所代表的广泛人群,确保了这些编辑能得到较为公正的对待和评价,让游戏能在某个领域行,而他们则暂时占据了优势。

    实际上,卢姬对于政论文章的见解颇为刻薄,她认为只要是会说话的人,即便是文盲也可以创造够用的文章。而九成以上的读者也本不会细看版文章,‘版文章质量’,只是个被制造的需求。最终,编辑斗或许会以所有人都料想不到的方法分胜负——或许会受到更大尺度的政治斗争影响,比如,最终这些旧式文人群被完全从统治阶级剔除了去,又或者《买活周报》也完全失去了政治影响力,成为一份民生文化报纸。

    比如说,贫寒,所有的教育机会都来自于买地——以及和她这般,来自女人没有任何权力的异国他乡,除了买活军和谢六之外,没有任何倚仗。卢姬不但是个女人,而且是外乡人,她在买地的生活,就犹如风浪尖的小舟,政治气氛的一变化,对她个人来说,都或许是粉碎骨的重大打击。

    “如果我足够优秀,那么,我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是张利青主编的胜利。我成功成为主力编辑,就意味着旧式编辑不再是员的唯一解法,供给的垄断被打破了。我的失败,也能证明沈曼君主编没有容人之量,有意排挤其余的编辑。”

    很熟悉的觉,虽然多添了温,或许更为面,但本质上权力斗争在哪里都一样。只要能了解廷,就可以非常轻易地理解编辑的结构:当掌权者在想方设法地通过各门槛来确保自己的权力时,没有掌权的那些人,也在想方设法地利用着自己的一筹码,尽量地为自己和后人保留机会,至少,在编辑,这条上升的通还存在着,哪怕狭窄,却依然还有扩大的可能。

    想要保住自己的希望,她就只能竭尽全力地为靠山卖命——也就是平等观念的推行者谢六。所有在买番族对她的信奉,或许都会超过汉人,甚至达到盲从的地步,如果他们足够聪的话,毕竟,这是他们唯一能走的路了。这已经超过了质享受、个人发展,能否在买活周报得到一个职位,并且真的掌握一定的权力,可以在报纸上发自己的声音——

    这问题层不穷但实则并不真正要,太多问题了……但我认为这些隔阂不妨碍我编辑,编辑,实在的说不需要太的门槛,目前的这些障碍完全是利益群,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人为营造来的。一只狗也可以一个合格的编辑。”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努力加载中,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
【1】【2】【3】【4】【5】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