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 第7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目前不过是一个没有权力的兵右侍郎,要知可是一个危职业,自己不能去沾惹兵的因果啊。要是一不小心就被当成替罪羊给掉,自己还怎么拯救大明。

    所以必须要有靠山,要有能说得上话的人,要有自己的代言人,目前看来自己这个便宜伯父很合适啊。

    一是对自己真实意,二是人家天启五年的士,在翰林院混了十七年了,资历完全足够了。

    同时李适心里不由开始鄙视这个便宜伯父,混了十几年还在翰林院,看来也就是个书呆啊。

    “哈哈,伯父拭目以待吧。不过说说伯父,你这么多年都待在翰林院,难就不想挪个位置?”

    黄景昉顿时老脸一红,自己的同年,甚至自己的后辈,都有好些人在阁里面混得风生起。

    就只有自己一直很稳定的待在翰林院养老,虽然现在混到了翰林院詹事。但是崇祯朝的翰林是真不值钱,只是一个混资历的地方。

    以往翰林院有经筵还能时常见到皇帝,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但是崇祯皇帝一天日理万机,军国大事都理不完,哪里有时间来听你们这些翰林哔哔。

    于是不可避免翰林院就成了一个熬资历养老得闲散衙门。

    黄景昉又不善钻营,就只能在翰林院熬资历。这一熬就是十七年,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现在已经变成意志消沉年近五十的年。

    “哼,在什么位置都是为皇上效力,为国家尽忠。”

    黄景昉表现得很气,但是不可避免李适还是听了一丝不满得绪。

    李适心里好笑,于是打趣

    “哎,我看阁空虚,还说把伯父安排去,占个位置。没有想到伯父不兴趣啊,算了算了,是我自作多。”

    果然李适见黄景昉脸上表丰富,一会红一会白的,很明显对李适的提议很意动啊,谁不想步啊。但是就是拉不脸来问李适这个小辈。

    李适知不能再逗这个便宜伯父了,本来就面薄,要是恼羞成怒,自己就要大价钱去哄了。

    “伯父,你在翰林院待了十七年。为人崇气尚节,品行纯粹,正直无私,这些都是被大家看在里的。”

    果然李适的彩虹,刚才还板着脸的黄景昉顿时一丝笑意。

    “现在大明正是多事之秋,正需要你这品格尚的老臣来稳定时局。现在缺,你就应该顺势补上去。”

    黄景昉不由被李适得飘飘然,但是最后还是只得苦笑,

    “哪有那么容易,伯父我又没有相熟的同僚推荐,估计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

    看来老黄还是知自己的问题啊。

    “你怎么没有相熟的同僚,不是还有一个不是亲甚是亲的我吗?”

    黄景昉瞪大了双,不可置信得问,“你?”

    李适淡然一笑,

    “伯父不要小看我啊,在怎么说我也是兵右侍郎,皇上面前的红人,提名个阁大臣不成问题吧。”

    黄景昉心里一惊,好像有理啊,不过光提名有什么用啊。

    于是黄景昉摆摆手,

    “你现在都是泥菩萨过河,自难保,还想要帮我,你还是先把自己搞好吧。”

    李适很想说我就是想搞个代言人而已,你就当好你的工人,听我安排便是,但是生怕拂了老黄的面

    “伯父,你告诉我,你想阁吗?”

    说实话黄景昉还是很心动的,毕竟大明的文臣谁不想阁,就算是到里面去混一圈,也可以光宗耀祖。

    “这个,恩,这个,想还是想的,就怕不去。”

    李适知老黄的担心,于是直接了当的说

    “伯父只要你想,你就放宽心。我自有安排,保证你顺利阁。”

    李适的前世今生

    黄景昉一阵错觉传来,这究竟谁是伯父,谁是贤侄啊。

    这个李适,最近居然如此不着调,居然还想要安排我的前途来了,真是可笑啊。不过自己也不能寒了他的心意。

    “贤侄,阁,自有皇上安排,莫要求。”

    “你还是要多注意你自己,朝廷的是很的,一不小心就会粉碎骨。保留有用之才能为大明继续效力啊。”

    李适不由动,虽然这个黄老当官人很失败,但是对自己是真拿自己当亲儿一样看待。

    “哈哈,你就等着阁当辅臣吧。”

    李适打着哈哈,准备班。

    黄景昉摇摇,在翰林院待了十七年,自己从年轻气盛到两鬓白发,早已经把自己的心给磨平了,一切都随缘吧。

    当然黄景昉不知的是不有没有李适的掺和,他都会在今年六月阁。当然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众,而是实在没有合适的人,被拉去凑数的。

    而且他也的确不会官,阁不久就得罪了崇祯。最后只得无奈的请辞,告老还乡。

    李适照记忆往皇城外的官邸而去。李适虽然品级不,但是份极为尊贵(翰林),再加上家里富裕,于是便钱在皇城边上租了间小院,方便上朝。

    李适打量着自己,万历四十二年生人,崇祯十三年的榜,现在正好28岁,正是大好年华。

    自己是浙江鄞县人,家里有大片良田,还经营海上贸易。不说富可敌国,那也是富甲一方。

    李家是最近几十年靠海上贸易起来的,可谓是暴发

    李家是李适父亲的爷爷辈发得家,有了钱文化就要跟上。

    于是到了李适父亲辈就开始读书考科举,但是李适的父亲一辈终于举人,据说这个举人还是一路钱才考上的。

    至于李适嘛,少时比较安静,喜好读书,有一定的文学底。但是能考上榜,一是金钱开路,二是运气使然。

    不要把明朝的科举想得有多神圣,有多公平,作弊人比比皆是。

    李适已经结婚,对方居然是世家大族的女,不知是看上了李家的财富还是文学底蕴什么的。李适现在已经育有一一女。不过李适的妻都留在了浙江鄞县。

    照正常的历史轨迹,李适看见朝廷昏庸无,国运已尽,便请假还乡。等到满清占领国后一直耕读于家乡,不再仕。

    不过原来的李适被三百年后李适魂穿后,他的一生将彻底发生改变。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李适只得和未来的自己说再见。那一世自己庸庸碌碌,希望这一世能一个英雄,为国为民的英雄。

    李适回到自己的宅院,是个二的小院,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里面园假山应有尽有。

    要知一年要三百两的租金,当然这些院归属于朝廷。就是不知收的银谁的腰包,但是肯定没有落朝廷的库房。

    李适的府邸有一个老家带来的家,四个老家来的护院,这些都是知知底的,忠心耿耿的。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