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 第6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朕让成国公朱纯臣到时候查看一番便是。”

    李适知成国公朱纯臣这个人不可靠,崇祯皇帝对他信任十足,没有想到他最后主动投降李自成。

    李适才获得崇祯皇帝的信任,目前不好随意说他人坏话,只得把京营问题提上日程,这才是重之重啊。

    “如此便好,只要京师掌握在陛手里,那么我大明无忧矣。只待天灾人祸消失,陛再来整顿山河,兴大明。”

    “啊,李卿难没有其他策略了吗?”

    李适本来也有一些方法,但是那都不重要啊。就目前这况,要先把军权掌握到手里,就算是改革,你没有军队保证京师的安全,哪天李自成打京师就完了。

    李适只好,崇祯不由有些失望。不过李适这人忠心没有问题,而且他的言论也确实有些理。

    “李卿,朕看你对兵事比较上心,朕封你为兵侍郎你看如何?”

    李适当然不愿意啦,兵官员那可是危职业。

    不过崇祯都主动给自己加担了,要是自己不接受。崇祯可能会不喜,认为自己夸夸其谈。

    而且有了兵的官职,正好可以对京营手。

    而且兵侍郎可是正三品的官,自己一天之从正七品升到了正三品?速度如此恐怖?

    但是还是要注意在兵任职首先需要保存自己,君不见上兵尚书陈新甲就会背锅被杀。

    “臣李适谢陛隆恩,无以为报,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崇祯对李适好再次加,要知目前兵的官那是人人都避而远之。

    于是崇祯主动结束了话题,虽然李适给自己带来了希望,但是什么的总觉云里雾里的。

    魏藻德的羡慕嫉妒恨

    李适走乾清,开始总结自己今天的所得。

    总觉给人一开低走的觉,本来想靠穿越者的优势,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但是很明显别人不买账啊。

    还好把皇帝给忽悠到了,而且忽悠到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穿越者带来的言论有多有用,而是皇帝需要这么一言论来给自己背锅。

    自己误打误撞博得了崇祯皇帝信任,还给自己连升数级。

    不过很明显自己得罪了首辅周延儒,看来自己以后还是要低调啊。

    于是李适大摇大摆回到了翰林院,李适的事迹早已经传到了这里。当然更多的是恶名,被周延儒的党羽恶言相传。

    不过一些同年还是知李适获得了皇帝的信任,并且升官了,现在是翰林院侍读学士。

    于是便有相熟的前来祝贺,不过大分都躲得远远的。

    李适正和几个同年聊得开心,并约好了晚上一起聚一聚。

    这时魏藻德走到几人边,十分不客气的说

    “李适,平时见你格孤僻自傲,但是没有想到居然是一个幸之辈。”

    魏藻德这话顿时惹得几人不满,李适也面来。

    要知魏藻德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和几人是同一届士的,授予修撰。比几个同年品级更,再加上他年纪较大,于是不可避免以老大哥自居。

    平时喜向上钻营阿谀奉承,对则是飞扬跋扈,早就惹得大家不满。

    现在他居然有脸来说李适是幸之辈。

    原本李适知魏藻德这家伙,明年会以礼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阁辅政。并且在崇祯十七年升为阁首辅,堪称明朝升官第一人。

    李适还原本计划和他搞好关系,让他在前面引路,现在直接不可能了。

    这时只见王承恩带着几个小太监走了过来,王承恩站在李适面前,看着现场古怪的氛围面无表的说

    “翰林院李适接旨。”

    李适上整理衣冠,并朝着皇帝寝所在行礼,然后毕恭毕敬跪接旨。

    王承恩很很满意李适的动作,标准迅捷,看来翰林院的官员在礼仪方面训练有素啊。

    当然崇祯朝皇帝每天面对的都是军国大事,哪里有时间来听翰林院的经筵。于是一帮翰林闲的疼,礼仪这方面不由练得娴熟。

    “翰林院编修李适,公忠国,建言有方,破格特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因兵缺,擢升为兵右侍郎。”

    李适大喜谢恩,然后只见王承恩用手招呼李适到耳边,众人以为是皇帝的己话,也不甚在意。

    只见王承恩小声说,“恭喜李侍郎,以后要多多为皇上分忧啊。”

    李适满脸笑意也小声回应,“为皇上分忧乃是本分。”

    “希望你记住今天的话,要是你敢欺骗皇上,你是知后果的。”

    王承恩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也不由提醒李适几句。

    见王承恩要走,李适赶

    “王公,不知哪天有空,在前来拜访一二。”

    王承恩微微一笑没有说话便走开了。

    见李适不仅升为侍读学士,还当上了兵右侍郎,真可谓一步登天啊,亲近几人不由兴不已。

    要知同年步了,帮衬自己一,那还不起飞。

    而魏藻德这家伙则是满脸的不服气,羡慕嫉妒恨直接挂在脸上。心里想着自己也要学李适这样给皇帝上奏章,给皇帝献策。

    李适安抚好几个同年,便走到翰林院堂找到翰林院的詹事黄景昉,崇祯十四年黄景昉以詹事兼掌翰林院。

    李适也不客气,直接找到一个位置坐,此时房只有李适黄景昉二人。

    只见黄景昉恨铁不成钢的样

    “李适,你今天太冒险了。当今皇上是怎么一个人,你不是不知吧,怎么还陷去啊。”

    “要知你可是崇祯十三年的榜,只要熬资历,一样可以平步青云。你今天这样迫不及待地官场,你究竟图什么?”

    李适淡淡一笑,“图什么,图为国为民呗。”

    黄景昉更是愁苦,“哎,你这孩,为国为民也不能让自己陷险地啊。”

    “现在首辅周延儒也对你很不满,以后必然会不断给你使绊,让你难以成事。期以往,皇上对你的好逐渐降低,是很要命的事啊。”

    “可惜,我当初答应你父亲,好好照顾你,以后可能要言啦。罢了罢了,就算事不可为,我就拼着罢官也要保全你。”

    原来黄景昉是天启五年的士,和李适的便宜老爹李宏是同年,二人两次到北京参加科举,不过黄景昉第二次便第。

    而李适的便宜老爹李宏考了三次也没有第,最后死在第四次的赶考路上。

    黄景昉是福建晋江人,也就是泉州人。而李适是浙江鄞县人,也就是今天宁波人。

    这两个地方都是大明的对外港,所以很早的时候黄家和李家就有生意上的往来。

    所以李宏和黄景昉不仅是同年关系,更是世的关系。李宏临终前专门给黄景昉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