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 第65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圣才难得,不服他的诗稿,哪里能借来天地钟灵独一无二的才气?看来这份福泽,也只有他一人能够消受了。这么想着,张籍又杜诗纸灰,大地吃了起来。

    小院里白居易也没忍住笑了起来,张籍是贞元年间的士,亦有诗才,二人诗论主张颇为契合,白居易还是很欣赏这位朋友的。

    “早便知张文昌对杜诗颇为激赏,没想到竟是到了这般地步。”他起张籍的诗作:“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难这也是向杜工借来的诗才吗?”

    说到最后不禁带上了几分调侃,吃瓜,毕竟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连诗也不能免俗。

    北宋。

    以这方式暴粉籍的黄有一被公开刑的觉:“什么前世今生,我这是玩笑之说,玩笑!不懂吗!”

    而苏轼却是好心地眯眯:“渊明放达,太白飘逸,沉郁,乐天通俗,四人之诗各有,为何一定要分呢?我博采众家,自可得众家妙,旁人如何及得上?”

    一句话,博党的快乐,你们不懂。

    【不过白居易的粉丝也不遑多让,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把自己的诗刻在上并上图画的小迷弟的。】

    正在愉快吃瓜甚至想写一首诗去调侃张籍的白居易表忽然顿住:“什……什么?”

    白行简也愣了愣:“言之意是,有人将兄的诗刻在上,还据诗绘图了?”

    白居易:“此等厚,我有些……恕难承受。”

    楚棠说得没错,确实炸裂的。

    刘宋。

    被后世人的追星举动震惊的谢灵运打开思路:吃曹建的诗有用吗?李白的《梦游天姥留别》也写得好的,要不……刻在上?

    追慕了谢灵运一辈的李白没有想到,在另一时空里,自己的偶像早已摇一变,成为了他的忠实粉丝。

    【不过白居易喜杜甫是有条件的,有所保留。他认为杜甫的分诗作直承诗之六义,风雅比兴蕴藉厚,又有汉乐府遗风,但是呢这类诗太少了,只有三四十首,远不能发挥诗歌补察时政、导人的作用,所以和元稹等人一合计,决定改变这风气,用诗歌来咏写实事,文学史上称之为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耳朵竖了起来,新乐府一事正是他近段时间以来思量的重,此时提到,他当然要向未来的自己取取经,是以十二分认真,连前面的贬谪之忧都暂时抛到脑后了。

    【白居易认为,诗者,、苗言、华声、实义,就是说,如果把诗比作一棵果树,那么是它的,语言是上面的枝叶,声律是它的朵,义理则是它结的果实。

    和义是容,言和声是形式,实际上是要求容与形式并重,同时更为调诗歌的容。

    在这一基础上,他一步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写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初唐。

    陈昂的睛越来越亮。齐梁以来,诗风浮靡,风雅不振,他有心一改诗坛萎靡的局面,横空世的镜让他读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后来人的好诗,足以借鉴,但还没有人在诗歌理论上给以屋建瓴的指导,白居易的主张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

    他兴奋极了,连忙拿纸笔将镜里提到的言论记了来,又另起一篇,给东方虬写信:

    “东方公足:文章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不止是陈昂,王、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亦是激动不已,从浮靡诗风走来的初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新鲜的诗歌空气,是足以展现国朝欣荣之风貌的时代新声。

    如果说李杜之诗为他们的诗风改革提供了绝好的范本,那么白居易这一番理论便是一条实的创作准绳!

    一时之间,所有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了白居易诗论的重要,并在这一理论的启发开始了本朝的诗歌革新之路。

    未央

    连汉武帝都禁不住目赞赏,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白居易虽是一介文人,却有忠君国之心,尤其是这务实的诗论主张,简直是文士典范。

    太极

    李世民也是:“不忘君而不忘民,可谓丹心妙手。”

    听了这么多,白居易是第一个有意识为民而作的诗人了吧?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白居易的观质疑。

    诗评家钟嵘沉:“此论,有失偏颇吧!之以风力,之以丹彩,不为文而作,岂不是容易显一途?”

    另一评论家司空图亦是摇:“诗有政教之用不假,然过分调政教,同样反伤真。”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白居易旗帜鲜明的创作了大量的新题乐府,比如说这首《卖炭翁》。】

    镜一转,众人顺着上面的文字看了去。

    “卖炭翁,苦市也。”李世民轻念声,“齐桓之时,有七市,东汉桓帝、南齐东昏侯亦在设市,此于我唐竟是复炽了么?”

    他的脸沉了来,还没看到诗,他却已经先生上气了。

    南山之,有老者堪堪将手柴扔到土窑里,佝偻着用嘴对着窑气,好让窑的火尽快燃起来。

    柴烟一地冒来,把他的脸都熏成了黑,经常在窑的手指也黑得看不,正是秋,他要抓时间烧炭,才能卖个好价钱,毕竟一家老小还靠着这些碳钱过活呢。

    镜是这些时日来现的新鲜事,后世的小娘借着神迹讲诗,他虽然听不懂,但楚棠时有幽默之语,偶尔还不会放小视频,这可是新奇玩意,他边听边看,只当看了一场百戏,也不觉得有多累了,时不时还能笑上一两声。

    然而,一刻,他却是笑不来了——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充炭直。”

    这诗里写的人分明是他!

    柴烟熏到了老者的脸上,呛人的烟气把他的泪都熏来了,他想起去岁冬日的经历。

    那时他驾着车在市集里卖炭,人困乏,坐在泥地里歇息,两个侍骑着气焰嚣张地过来,不由分说将他的碳全抢走,末了系了半匹红绡和一丈绢绫在角上,权当碳钱。

    他一介农人,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况且钱贵绢贱,半匹红绡一丈绫,哪里抵得上一车好碳?这分明是抢!

    他有心理论,可是那两个侍人却是狠狠地把他踹到一旁,趾气扬地将车上的碳全运走。他拿着绢绫,在市集上嚎啕大哭,连家都没脸回。

    可是受市之苦的又岂止他一个?达官权贵横行霸,被祸害的百姓不知凡几,但却个个求告无门。这些苦楚,原来也有贵人能看见了么?

    太极

    李世民别开,不忍心再读去,他气得双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