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 第1644章心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月十七,李破将鸿胪寺卿表仁召到,命他派人跟山南三国商定盟约的细节,同时令鸿胪寺的官员制定一成熟的关于藩国分级定位的章程来。

    就像是大唐的各县,以人,耕地等为准,有了上之分,这是直接关乎县官员品级的事,不是小事。

    而藩国亦将如此,照藩国的人,地理位置,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因素,分级别来,到时候各藩国人等来到大唐,就照定好的规矩礼制来分别对待。

    表仁非常赞同此举,当世的人心也没有外平等的概念,事实也如此,山南三国的国主来了,也不上一个突厥王的使者重要,且从哪方面看来都无法相提并论。

    在表仁看来,如今这些小国来人还能得到陛的接见,温言细语的说上几句,就已经沾有辱国的意思了。

    也就是大唐立国未久,很多事都还没有一定之规,于是便让陛受累了,再过上些年,这些小国来人由鸿胪寺,天了到尚书省说话即可,还能什么事都劳烦陛

    …………

    见表仁没有像孙伏伽一样难搞,什么事都要说三四一番,李破满意的接着:“之外呢,等他们回去的时候,让,工派人跟过去。

    的人查一些他们的人,粮等事,为之后通商准备,那些人也是的,没取之意,人都来安多少时日了,他们竟然不知

    是觉得外事上跟他们无关吗?”

    皇帝顺埋怨起了表仁听也就听了,脸上些矜持的笑容,微微看上去很赞同的样,但嘴里却是一个字也不愿置喙。

    尚书是苏亶苏元宰,武功苏氏的金算盘,历经多少朝代更迭,人家苏氏都把算盘握的的,位置稳着呢。

    以他渤海氏现在的形,是万万不可能主动上去招惹的。

    而且他这里只要敢依着皇帝的话音说上一句半句的不对,传到苏元宰耳朵里,以后鸿胪寺的粮饷报备到,怕是就要受到诘难。

    不会传到苏亶耳朵里?你骗傻玩呢?传到了怎么办,他表仁去登门谢罪?他这张老脸还要不要了?

    没几个聪明人愿意跟打擂台,就像没几个人愿意去跟吏掰扯一样,除了那些督查寺的御史是例外,他们就是吃这碗得罪人的饭的,不怕人打击报复,你越是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的名气反而越大。

    看上去是不是和后来一些记者差不多?

    稍微有了话他便说:“详查藩国之政,以臣之见此实大善之举,历代皆不曾为之,只是藩国愿不愿应承?又以何由许之,还有待商榷。”

    李破赞同的,“与外相盟之初最为重要,有些事尽可以提来商讨之后再行定夺,不用过于谨小慎微,尽可大胆一些。

    省得日后厘定不清,也亦使蛮夷得寸尺。

    今时今日之局面,理由还不好寻找?既然为大唐臣妾,又要与大唐通商往来,清查其人以及国所有,不就是正当之举?不然商旅去到那里,却不能得利,还谈什么通商?

    关于山南以及地的产,看来也要仔细查询一番,日后通商也能到有的放矢。

    还有朕要绘制那边的山川地形,所以工的人必须随行,离着太远,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就由你们鸿胪寺提请吧,去跟工商量一,再报给朕知即可。”

    表仁欣然接了这个任务,鸿胪寺这样的衙门,不怕任务重,就怕被闲置起来,和尚书省那边打越多,越能鸿胪寺的权威。

    “陛,外来人渐多,鸿胪寺一直在招揽人才,之前也说过,安书院以及海事学院都有人在学外之言。

    去年时臣与盖祭酒商量过,几年来,安书院的人才今年应该能用得到了,陛您看是不是允他们仕?还是以科考遴选?”

    李破有些欣的笑了起来,忽忽数载,人才培养上终于有了结果的模样,不光是鸿胪寺有意向从安书院招揽人才。

    朝各个衙门,军,也都在盯着呢。

    现在各建立的书院显示了些正规模样,其潜力和活力就不是国监之类的机构能够比拟的了。

    它和科举制度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

    只是现在才刚哪到哪,也就是安书院建立的年些,比如说成都书院,去年的时候才刚刚建立起来,正在草创阶段徘徊。

    北方的洛书院,晋书院,以及山东琅琊书院,河北魏书院等,少的一年多些,多的也就两三个年,都还不成规模。

    南边的好一些,江陵书院是李靖在江陵任职时建立起来的,如今已经三年了,至于江都书院,丹书院等,也是年还短,只不过江南的文人要比北边多很多,在教育资源上先天就占据了优势。

    可话说回来了,各建立书院是朝廷的意思,之前几乎是以诏令的形式来行的,即便各守臣很积极,但地方上的官吏认识不足也是有的。

    加上科考也才开始了三四年,所以散布在各的书院建设程参差不齐,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有低。

    换句话说,安书院作为标杆,现在还没有起到太好的带作用,主要原因就在于书院建立的年太短,还无法培养真正让人睛一亮,可以作为典范宣传一,让大家都看到的人才。

    …………

    所以李破只是想了想,却还是摇:“再等个一两年吧,安书院学制五载,当初选取生员的时候,又谁都不愿把人送去,基太过薄弱。

    若是他们半师,未必能大用不说,那么多名师教来的弟,不堪重用也就罢了,若是庸碌者多,岂不坏了书院的名声?

    培育人才不在一朝一夕,十年不算少,百年不为多。

    到时人才有了,天自然而然便能兴盛起来。

    你们作为朝重臣,莫要想那揠苗助之事,光要放远些,急功近利的可办不成什么大事。”

    表仁暗了一声果然如此,表面上却足了垂听训的姿态,他提这么一嘴可不是真为了琢磨安书院的学生。

    就像皇帝所说,安书院的学生都是名师所授,如此看来算是占尽了便宜,一旦仕,将来仕途之上必然要比旁人上许多。

    这不止是名师徒那么简单,而是一开始安书院招的那些教授们各个都是饱学之士,在文坛上有着显赫地位的人。

    这些人书院的目的大多都是为了避祸,重新仕是早晚的事,比如说颜相时,苏世,欧询等人,那都是些伪唐余孽,跑到书院避风去了。

    待时机一到,你看一个个的不都又陆续有了官职吗?

    之后估计安书院就算兴盛起来,也很难再有这么多文坛大家书院教授学生了。

    他们教授来的这几茬书院学生,在仕途上也就有了便利,师生和乡党差不多,都是官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