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短命皇帝后 - 分卷阅读6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一月初九,先帝的周年祭。

    圣上嗣继位,本朝仁孝治国,为显孝心,为民表率,以及安抚太后众人,周年祭也不能从简。

    尤其还有北地大获全胜的功绩在,怎么着也要敬告先祖,让先帝放心。

    虽然叶敛觉得先帝要真有灵,知这个消息并不会兴,但叶敛知自己要提异议,会被朝大人们念叨死。

    除去麻烦之外,更重要的是叶敛的挡箭牌没有了。

    以钟相为首,又要他选秀立后了。

    好在周年祭结束,时间到了年尾。

    钟相没有时间婚,给了叶敛息的时间。

    年尾的一个多月时间是朝堂最忙碌的时候。

    大周各地的官员都要赴汴梁,由圣上或宰相府对他们过去一年的官吏政绩和功过行考,简称上计。

    一年考课是“常课”,三年考课是“大课”。

    排比评序,以此作为升迁赏罚的依据。

    今年不是“大课”,但就是“常课”,也足够宰相府忙碌了,毕竟去年忙着先帝的丧事,考匆匆结束。

    地方的官员回汴梁,自然是准备周全。

    政绩优良的还不慌,政绩有瑕的就要疯狂运作跑关系了。

    被弹劾过专政擅权的钟离微,自然没忘记让圣上参与上计。

    只要不婚,叶敛非常宽容。

    但他宽容的心并未维持多久。

    “一石粮通计运费超过二十两!”

    莫不是把他当冤大

    第44章 漕运积弊

    正常年份,百姓购买一石粮价格也不过二两银

    运到汴梁连本带利就要翻十倍?

    这运费也太贵了。

    要知汴梁繁华,人稠密,却不是专门的产粮区。

    偌大汴梁上百万人,还有北地几十万驻军,所需的粮都要从南方调运。

    几乎每年都要调运400万石粮北上。

    要这运费,仅漕运就要耗费八千万两。

    大周一年的赋税收才八千万两。

    一年的赋税全用来运粮,这不是闹呢。

    叶敛怀疑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钟离微只得解释,“通计运费二十两,这个数目夸张了。”

    大周的产粮区不同,距离汴梁的距离有近有远,运费自然有有低。

    “广南东西两路离汴梁最远,运费和损耗,每石粮通计运费大概是十两银。”

    十两银听着依旧很多,但毕竟是通计运费。

    “通计”,意味着河漕运运河淤、黄河决堤、匪患横行、上官员盘剥等诸多损耗都包

    尤其是河工费用,不说每年拨款,但每次一拨就是上百万两银,摊到粮上,可不是费用惊人。

    广南东西两路北上运粮七十万石,通计耗费七百万两银是正常的。

    听完钟离微的解释,叶敛对大周的政有了新的认识。

    难怪朝廷年收八千万两银,还能不敷

    先是军饷,后有漕运,再加上供养朝廷官员,日常杂事,偶尔皇帝赏赐奢侈一把,银可不是不够用。

    虽然有二十两银对比,十两银听起来“划算”很多。

    但叶敛没忘记广南东路的“二十两”。

    “既是通计十两,这翻倍讨要是怎么回事?”

    就是浮动,也没有上涨这么多的。

    别说二十两,十两叶敛都觉得多。

    他扣扣搜搜从戎狄来的银,运就没钱了。

    这钱也太容易了!

    叶敛见识过后世便利廉价的通系统,越发觉得运费贵。

    面对圣上的疑问,钟离微难得不知如何开

    知府之所以狮大开,是有原因的。

    上计除了审各地方官去年的政绩,还要据各地的提供的预算拨钱。

    也就是说地方官的折还要顺便和上面要钱。

    叶敛看到的就是广南西路的明年预算。

    大周各州县的赋税统一上,不允许截留。

    据明年预算,适当给各地拨钱。

    众所周知,尚书胡大人是属貔恘的,只

    想从胡大人手拿到足够的经费,可是要费一番功夫。

    银掌握在,经历过胡大人“大刀阔斧”砍价后,能拿到一半的预算都是胡大人仁慈。

    朝有经验的大人们正是清楚胡大人的本,针对学会了“漫天要价”。

    这才有叶敛看到了“二十两”银的天价。

    钟离微是最正派不过的传统文人,君忌人后言是非。

    因此格外为难。

    钟相只得勉委婉地提醒了一胡大人的格。

    叶敛瞬间明白了。

    说来的胡大人也是汴梁城有名的奇葩。

    掌,堂堂二品重臣,胡家却挤在一的小院。

    整个汴梁,除去钟相,就胡大人没有侍妾通房。

    钟相是因为痴,胡大人纯粹是抠门。

    一的院,家里只有三个人,家孙都不,只能无奈别居他

    可以说乡间稍微有些田产的富家翁,生活的都比胡家滋

    关键是要说朝廷对大臣苛刻,俸禄少,家里没钱就算了。

    偏偏大周建朝之初,先祖就厚待文人。

    甚至为了保证官员廉洁,推养廉银,简而言之就是“以薪养廉洁”。

    胡大人为六尚书,月俸六十两,其余的冰敬炭敬,以及绢布粮加起来超过月俸二倍有余。

    一月加起来的收也要有二百两左右。

    汴梁一斤猪才二十文,殷实的三之家一年不过费十两银

    可以说胡大人的收是相当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