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霞瓷生 - 分卷阅读9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题,策问,即议论。依据皇帝提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对于文人来说,与时事相结合的大多是农事,最偏也就是经商,可这题目:

    “天大同。”

    题目只有短短的四个字却是极难破题。

    何为大同?这真的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若是解释的不合天心意恐怕不会有好的名次。

    坐在这里的都是读书人的翘楚,行文都很有一,有时候比的就是一个切或者说立意。

    最重要的是面还有一行小字:假如你于兵尚书的位置。

    要知,天梁国有文举和武举,文官和武官的产生于不同的科举渠。这些文人有可能一辈都不会坐在兵尚书这个位置上。

    第一百零四章 状元条件

    是不是拿错武殿试的考卷,考生们一个两个大,有几个耿直一的都想举手发问了,但殿试绝对不是开玩笑,哪怕真的拿错考卷了谁也不会当鸟为大家谋福利,都会去,除非皇上说错了要改,不然此刻谁敢挑战龙威?命不要了?九族不要了?

    宋锦瑜看到这个题目也是愣了一愣,前世不是这个考题,当然,他前世的考题是去年考过了,今年他考的对他来说也是全新的考题。

    但据他死前所知的,慕容轩并没有一统三国的打算,七皇过世后,他天天酗酒痛哭,本没有任何的凌云壮志。

    看来他的重生和七皇迄今还在世的变动,也改变了慕容轩的命运。

    天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时逢盛世,或许,皇上也真的可以成就不世的功勋。那么,他宋锦瑜也能跟着驰骋疆场,成就一番丰功伟业。一想到这,他的血也跟着沸腾起来。

    这个题目要说简单确实很简单,但要写好比任何题目都难,尤其对于他们这帮文人来说。如果是前世,他没有把握,但这世,他和顾衣走了一趟昌平县,所见所得他相信比在座的任何一位考生都丰富。

    宋锦瑜并没有急着动笔,而是闭上睛打起了腹稿。

    过了一炷香的工夫宋锦瑜才睁开睛,此刻他心已有了成文,只需要把文章誊抄在纸上即可。

    他了一气提笔蘸墨,疾书开来。

    慕容轩原是坐在龙椅上观察,他看了一会儿觉得大致上有底,便闭上睛养神,宋锦瑜,救七皇的那个孩,尽听了密卫汇报,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不错,真不错,光不错,他心暗许。

    看到时间已过大半,宋锦瑜仍奋笔疾书,他有好奇,站起来走龙椅,示意众考官无须惊动考生,轻轻地走后宋锦瑜边观看。

    宋锦瑜瞄到边有黑影站着,以为是众考官,也不介意,仍沉浸在考试,却不知慕容轩越看越震惊,越看越惊喜,直到宋锦瑜写完最后一个句号,他忍不住一拍考案:“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好,好,好,哈哈哈.......”

    宋锦瑜一看,是皇上,他一惊,急忙站起来跪:“草民无礼,皇上恕罪。”

    慕容轩亲自扶起来:“恕你无罪,卿平。”

    众考生皆停笔,震惊不已,还未改卷就已称呼卿,谁不知此刻宋锦瑜了皇帝的

    不过状元没有了,但还有榜、探呀,不写等同士吗?还得继续写,震惊之后不众人心里怎么想,还是又拾起笔,继续写到考试时间到了。

    书吏一一将准士的卷收好,只有宋锦瑜的试卷早已在皇帝手。接来众贡士一齐冲天跪拜行礼,殿试便算结束了。

    等待放榜的日是煎熬的,虽然不会有人被淘汰但名次对这些将来的官场新人来说也很重要。好在有宋锦瑜和皇上的八卦,日倒也很快过去。

    终于在七月初十殿试正式放榜,宋锦瑜不意外的获得了状元,金銮殿上,当皇帝要宣布他的职位时,他竟然跪:“启禀皇上,草民有话说。”

    “大胆。”宦官喝斥。

    慕容轩顿了一,这可是他在位十几年来,第一位要加封官职时有人要说话的,难官位现在不引人了吗?他玩味地想:“哦?有话直说。”

    “草民请求皇上恩典,让草民参加武举会试。”宋锦瑜考完殿试,想起前世七皇未过世之前,慕容轩的确一直念叨要解决边境之忧,因此对自己要求又多三分把握。

    天梁国武举考试也要经过武乡试、武会试,武举考试由兵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举重、骑、步枪、对打等。而且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先之以武艺,次之以谋略”说白了,就是武艺过了,谋略决定你坐在哪个位置上。

    天梁国的武官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象唐博远连雨泽就是世荫承袭就不需要参加武举考试,其余大份由行伍逐步提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恩额”。

    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宋锦瑜没有经过武乡试,要参加五日后的武会试,只能从特殊通得到“恩额”,故他请求皇帝特许。

    实际上天梁国的皇帝早就注意到科举文武分途不利于造就兼备人材的问题,所以允许学既考文举又考武举,认为:“如此则各得展其所学,文武两途,皆得真才矣。”

    然而天梁国建国至今,文武叉考试者寥寥无几。文武各成畛域而垒森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文人不武,武人不文,文武兼的人材也就越来越少。文武分途的考试制度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材,却很难造就允文允武的博通人材。

    这原因从学那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人的力是有限的,能文善武要达到端很难,而且经济上负担很重,束修和学武的费用非常大,一般家一样都难以应付,而且这时代没有计划生育,又非一夫一妻,一个家往往不止一个孩,本来可以培养两个人的费用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