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帝 - 第374章 弊端初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纪清恭敬地站在一旁,听见秦琬和陈玄的对话,不免有些自惭形秽。

    因自经历之故,她对皇室并不畏惧,唯独对知识崇敬有加。本以为这些日已经学了不少,偏偏秦琬随说的一个人名,她都不知是谁,不知不觉地就将埋了去,脚步却没有丝毫停顿,亦步亦趋地跟着秦琬,听着她的评。

    秦琬显然对女学构想了许久,沿途提了不少意见,待回到正厅,她挥了挥手,示意大分伺候和护卫的人退,才问纪清:“清,你可还记得故乡或者,来安的一路上,所见到的事

    纪清,不知秦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斟酌着回答:“在新安县的时候,妾大门不,二门不迈,目光短浅。倒是来京路上,略涨了些见识。”

    “别喊自己是妾。”秦琬似是随说了一句,又问,“沿途,你见到了什么可否与孤说说孤回安的时候,来接阿耶、阿娘与孤得是如今的安南大都护,一路乘船,又有勋一府的将士庇护,顺风顺之余,风土人倒是半没见着。”

    纪清见秦琬不允她卑微,心动,思忖片刻,决定赌一把,便:“属京时,边虽只跟着一个老妪,一路却是跟着商队上路误惹豪门:首席隐婚小妻。商队多蓄护卫,个个孔武有力,打退了好几拨袭击。”

    陈玄听得“袭击”二字,神一凛,果然,秦琬又问:“袭击你可记得那些是什么人”

    “几次是山贼,还有一两次是饿红了民。”纪清见秦琬不像是只能听好话的,一颗心也就安定了来,“好在有惊无险。”

    秦琬轻轻颌首,喃喃自语,若有所思:“十几年前就开始了么”

    新安县隶属弘农郡,弘农郡又是了名的富裕,世家也多,势力较。想也知,百姓如果负担不了繁重的赋税,想要谋别的路,当然是去富饶的地方。实在不行,投靠世家为为婢也行。哪怕生死不由自己,到底是一份生路。

    也亏得他们去得是这地方,消息才能被盖来,世家有足够的胃消化这些人,富们家境宽裕,也需要仆来耕作或服侍主人。但再过十几年,哪怕是世家有心,也没有这样的力气,吃不这么多的人。到那时,象便会滋生。

    国家的赋税减少,世家的实力大,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纪清听了,心又有些悬,不知自己究竟哪里说错了,就听秦琬又说:“你也离家极久,不妨写封家书带给家人,若能知晓你家有多少隐,自是最好不过。”说罢,微微一笑,安抚,“你是我的人,我断不会亏待了你,更不会薄待你的家人。”

    上位者的保证,往往是不能信的,这一,纪清很清楚。但她更明白,她上的路太少了,不牢牢着秦琬,她的前途本不知在哪里。

    秦琬未必需要纪清,更不需要新安纪家的忠诚,可反过来,新安纪家和纪清太需要秦琬了。

    “属这就去写信”纪清想了想,怕不牢靠,忙问,“能不能借您的人一用”事涉纪家秘辛,她说话未必用,得派个唱白脸的人过去,才能压得住场

    “信写好了,你联系即可。”秦琬比了比陈玄,方,“考卷的事,你让阿笙留心,我瞧着建筑已经颇有规模了。再过段时日,女学就正式招生吧”

    纪清肃然应,又:“请殿题匾”

    “题匾之事,暂且。”秦琬笑了笑,也没解释,只,“时候不早了,还有事,我先走了。”

    时间不早

    纪清看看天,算了算钥的时辰,心想这还没到时候,哪里不早了莫非郡主还要去别的地方

    她所料不错,秦琬的车架了女学,并未回,而是去了穆淼府上。

    这样不由分说,也没递拜帖就登门拜访,自然是很失礼的。但她是炙手可,在圣人和太许可公然参政的广陵郡主,所以穆淼府上的仆一溜烟小跑去告知主人,大开正门迎接她。

    这便是权势的力量。

    穆淼起初还以为秦琬是为了穆家的事找上他,正盘算着怎么说。还未请秦琬落座,就见秦琬郑重其事地对他行了一个师之礼,正:“先生熟知江南之事,还望先生教我。”

    这样郑重其事穆淼心一突,忽地想起了埋藏在心底的一件事,压万千惊涛骇浪,也回了半礼:“不敢当,还望郡主这边请。”竟是将她带到了书房。

    他虽姓穆,以家族利益为重,却也曾是位权重的文官,踌躇满志,心怀天,渴望在历史上留墨重彩的一笔。

    与一直拖后退的家族相比,更令他劳心劳力的,无疑是他这一生最大的心血与愿望江南运河嫡女悍妃:杠上邪魅王爷。

    秦琬见穆淼严肃起来,更加用心,坐定之后,便以极为诚恳的态度,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圣人予我看了您的奏疏,想到自己对江南诸事一知半解,怕判断有误,特来向先生求教。”

    她的“判断有误”,不是别的,恰是民力问题。

    漕运乃是国家运转极为重要的一环,大夏历代帝王又都比较惜民力,不肯多征徭役,这就使得许多事不能一行,要分个轻重缓急。

    开凿江南运河自然是好事,江南是鱼米之乡,若是通能够便利,无论是打仗、运粮还是运人都能方便许多。但东南运路的问题同样重要,急需解决漕运转到关,需经三门峡,此地甚急,量又大,漕船想要平安经过,耗费的人力力不计其数,粮在转运的过程也多有损耗。据说,每次经过这段路,上至官,至纤夫,无不要拜人鬼神三门,祈求平安,可见这段航路艰难到了什么程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历朝历代都想了很多法,汉代开凿的漕渠无疑是重之重,既避开了险峻,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力,甚至还溉了临近的田地。可因为战火,以及前朝特殊的世家政治,导致东南运路年久失修,无论是时常泛滥成灾的黄河,还是或因世家修建庄园而改,或涸的漕渠,都导致航路的不顺畅。哪怕大夏已经多次修缮过,效果仍旧不好,从洛运往安的粮,十能存七已经是天大的喜讯了。

    朝廷为解决此事,想了很多法,东南运路是要修的。最稳妥的方案,无疑是在三门峡旁边再辟新河,不仅如此,还要开凿与渭平行的漕渠,分黄河、汴河、泗等。但之前朝廷党争激烈,利漕运这样的大功臣,还涉及了这么多条河,这么重要的战略意义,谁都不敢贸然开。唯恐此事被有心之人利用,原本是利国利民,解决国家危机的大好事,却因为几位皇争那张椅,使好事变了味

    理说,东南运路的解决应是重之重粮全都囤积在洛,运到安的一年比一年少,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但穆淼觉得,江南运河的开发同样重要,而且费还比较少,比起治理东南运路,实在是快捷便利很多。只要理得好,还能给朝廷带来许多赋税收,所以他才给圣人上了那么一封奏疏。

    凭心而论,他也有自己的私心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