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YD) - 分卷阅读60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舒眉而笑。”

    当初劝薛崇训的那番话本就不是宇文孝说的,宇文孝就没有那文人一样叹人生的怀,更说不那番话来。话本来是刘安说的,本来是件小事,宇文孝却记得清清楚楚,这会儿拿来据为己有,他连脸都不红一一副坦然,因为他本就不信时隔许久刘安还记得,就算记得估计也不会再提那么件小事了。

    果然王昌龄听罢很有些动容,看宇文孝的神也不同了,宇文孝那张饱经风霜沟壑层层的老农脸,让王昌龄颇觉此人的阅历定然有一番人悟。倒是张九龄有些诧异,总觉得不对味,只是他不了解此事,也就没有多说什么。

    宇文孝又:“再说灭门之事并非薛郎亲令,当时兵荒便委托殷将军办这事儿,结果殷将军一把火把人全家几百一块儿烧没了,还亲手死了崔侍郎的女儿崔莺,听说她和薛郎本来多少有些……”此话他说得就更过分了,置崔侍郎家人时他宇文孝也在场,本来殷辞还琢磨着薛崇训的用意有犹豫,结果宇文孝一个劲地劝说狠手;还有那崔莺差被玷污,殷辞一刀砍了倒也保了她的清白。

    现在倒好,宇文孝把责任全推到了殷辞上。反正殷辞是个武将,而且现在也不在场。

    俩人在那里扯旧事,张九龄觉有些无趣,因为他投过来得比较晚,对那些事本不了解。他便转移话题:“刘相公的新税法我也仔细看过,引起士人的不满倒在其次,关键是不容易施行,可能无疾而终,也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毕竟在地方上得不到名门大族的支持,地方官员也难以施政。可能太平公主和书令最终决定拖延此案,也是于这样的考虑。”

    王昌龄一脸忧愁:“寿所言即是,不能照财产土地多少的依据来征税,就算施行两税法也是避重就轻,不能从本上解决财政问题。”

    张九龄:“减少军费开支,倒也可以很容易维持去,急于建功立业当然会动摇旧规矩的基。但薛郎当政显然不愿意这样,否则书令的兵制革新也得不到支持。如今看来,解决了武备兵源问题,却极大地加重了国库负担,如不治理疏通朝廷定然日趋维持困难。”

    王昌龄一时无策可,苦思不语。不料张九龄却满面笑意,王昌龄忙问何故,他说:“治国者如带兵者,如天承平一切都已井然,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武艺又如何?”

    近朱者赤,王昌龄受他的影响,怀也开阔起来。

    :

    第五十九章 季真

    宇文孝提及亲王国幕府要为薛崇训分忧,二龄也想了些办法。虽然作为薛氏一派的官员,满朝文武见了他们都得谦让几分,但是权限上各有分工,他们仍然没法预税制国策,大略的方向仍然由书令张说及政事堂诸相公阁老们掌握;不然还要政事堂三省六等朝廷机构作甚?

    左右无策,一日王昌龄便在官署对张九龄说:“自从刘相公主持革新‘三政’盐政、河政、粮政及钱法两税法施行以来,轻徭薄赋利国利民,天未有怨言却大幅提了收,国库今年岁预计可达三千八百余万缗。照以前的国家用度,这样的境况早已富足并有余,可而今军政两边臃庞大,竟到了穷窘之地。”

    张九龄时不时,并不言论。

    王昌龄又:“大还是战争军费,数年以来屡次开边,动辄费百万缗,尚且不算地方民夫劳力财。本来是百年功业的大事非得短年月之求,若非大唐国力盛恐已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劝谏薛郎莫要好大喜功,应该民生安泰为本,稳定周边以和外,同时裁撤臃的官府及军府,盛世不远矣,这也是咱们作为谋臣的本分;而不是去怂恿他的错误。”

    他说了一大通大理,不料张九龄不置可否,却忽然左顾而言它:“你认不认识季真?贺知章啊。”

    王昌龄愣了愣,沉默了片刻,没明白张九龄为什么要岔开话题,难我说错了:或者此不仅牵涉国泰民安的原因,还有薛崇训掌权的考虑?

    他一时没想明白,便呼了一气冷淡地答:“未曾见过面,但见过他的诗句和书法。不知他现在何任职?在安没见过。”

    “在洛。”张九龄平和地说,好像闲聊一样的气,“季真和我一次外迁的,当时我觉得仕途黯淡便辞官回家修路利民去了,他却遵从了朝廷的调职去了洛官。最近听说他在永业田上纺白毡,赚了不少钱呢。”

    王昌龄愕然:“不好好什么棉,为小利而舍大义。”

    张九龄微笑摇摇:“白毡最多的是西州,原也可以,不过现在还很少所以卖得贵。这是好东西,从播到纺成一匹白毡,费的人力力比丝绢少很多,比麻布也费不了太多的力,却比麻穿起来舒适观。少伯想想,庶民大多穿不起丝绢织,穿那麻布却很不贴冬天也不保,如果白毡不是以稀为贵,万民皆有衣穿不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么?当国者让庶民不寒不饥便为本分也。”

    虽然他一一个利国利民,但王昌龄也听了弦外之音:“这也是增加收的一个法,况且目前原棉少,一开始倒也是暴利。”

    张九龄微笑着:“国库并非窘迫,只是薛郎近期急于对突厥用兵,从练兵治军到征需一次费额外的用度罢了。我们不在政事堂,只要能一份力就尽了责任态度,而国策大事,咱们不在其位何必去白劳心思?”

    王昌龄沉:“贺知章毕竟是小官,见了专相书令委托他开调回安并非什么难事。”

    二人商量罢,便先写了一封书信送到洛去和贺知章联络。

    ……贺知章五十多岁的人了,仕途是越混越差,武则天时刚士就封授国四门博士,在京官前途一片光明,不料当了近二十年的官,现在可好混到洛来了。照唐代官场的路,如果一心要爬到峰实现抱负的人,外放是一件难以忍受的事儿,简直是浪费时间。贺知章不仅外放,品级也没见涨,也不知他悟到了什么理。

    不过他平常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在洛也过得逍遥自在,和当地的门贵甚好,五十余的人依然**不羁常常光顾洛刘公产的青楼酒肆欣赏音律舞蹈。刘公是洛数一数二的世家富,自称汉代祖之后,不仅富可敌国,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