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jin男频搞基建 - 分卷阅读46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修倒是淡定:“无碍,总比睡大街来得。”

    两人寻到一破旧的小客栈,甫一踏去,便闻到一陈腐的霉味和汗臭味。

    小厮皱了皱鼻,心疼他家少爷。

    唐修定了一间上房,吩咐他钱。

    客栈掌柜打量二人,笑着说:“看郎君这般品貌,是来京考试的举人罢,郎君方才一来,某便觉得蓬荜生辉啊。”

    唐修笑回:“得贵宝地,是某之幸。”

    京城果然人杰地灵,连一个小客栈掌柜都这般文雅有礼。

    掌柜被他捧得开心了,笑眯眯:“贵客若有需求,尽吩咐伙计。”

    “多谢。”唐修拱手,“在和家仆行路匆匆,腹饥饿,可否上些吃?”

    “当然可以!”

    掌柜连忙吩咐伙计替他们搬运行礼房,又吩咐厨房准备饭菜。

    客栈虽然破旧,但房间还算得上净。

    片刻后,伙计端上膳,言辞:“客官,您的饭菜来了,请慢用。有什么需要尽吩咐小的。”

    唐修从荷包掏碎银,递给伙计,说:“我初次京,不懂京城风俗,不知小兄弟能不能跟我说,以免我不小心贻笑大方。”

    伙计大大方方接过碎银,笑嘻嘻:“贵客您太客气了,只要您别嫌弃小人言辞鄙,小人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旁小厮心:就这还言辞鄙?

    京城果然藏龙卧虎啊,一个小小的伙计都这般文绉绉。

    这并不稀奇。

    京城乃天英才汇聚之地,京城百姓耳濡目染之,当然能说几句文雅的话来。

    唐修:“我之前看过《京城旬报》,报纸上登载过女官一事,朝廷当真有女官?”

    小厮暗自不解:少爷连女官叫什么都知,怎么问这个问题?

    “是真的呀!”伙计一谈这个就兴奋起来,“我还远远见过一回呢!”

    女官本来就是个稀罕事儿,一直是京城百姓的谈资。

    他们倒不是抱着恶意,而是一猎奇的心理,他们就想知女官与寻常女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唐修打量他的神,便隐约猜他的态度,心暗松一气,佯装兴趣问:“你见过?见过哪位?”

    “见过尤侍郎!”伙计嘿嘿,“得可真好看!”

    “朝只有尤侍郎一位女官?”

    伙计看他一,“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咱们靖平公主就是财政尚书啊,尤侍郎和唐侍郎都是她手的大将!”

    “我只从报纸上看过,并不知详。”唐修继续问,“不知那位唐侍郎又是如何样貌?年岁几何?祖籍何?”

    伙计狐疑打量他,“你要嘛?”

    “只是好奇。”唐修拱手,“某姓唐,此次京赶考,倒是想沾沾同姓之人的喜气,保佑自己考。”

    伙计:“这样啊。不过这样的大官小人也不清楚,就听说两位侍郎都孑然一,没有亲眷,祖籍更加不知。年岁嘛,应该是二十多岁吧。”

    “多谢。你去忙罢。”

    伙计离开之后,小厮好奇问:“少爷,您打听女官什么?”

    唐修叹气,他这小厮府时,府那件大事尚未发生,后来大家都绝不提那事,小厮自然不知。

    “无事,就是好奇。”

    朝廷如今急需人才,楼喻对这次会试还看重的。

    去年加恩科的时候,因为重放在男女同考上,他没有过多关注科举,只殿试的时候了一甲,授了官职,其余统统给吏去了。

    今年是昭庆元年,这次会试的意义不一样。

    他需要挑选真正的有志之士,培养愿意支持自己改革的新鲜血

    “陛,杨相和范相求见。”

    楼喻也没抬:“让他们来。”

    二人殿行礼,等楼喻批完手奏疏,放笔,范玉笙才开

    “陛,殿试考题可了?”

    楼喻:“朕还没想好,范卿和杨先生有没有好的?”

    其实他有很多事想要问策的,但他的想法有些超纲常,难免吓到那些考生,一时拿不定主意。

    范玉笙斟酌:“陛英明睿智,如今大盛并无忧外患,若说朝廷最需要的事,便是让百姓安居乐业。”

    楼喻颔首,又问:“杨先生以为呢?”

    “回禀陛,臣以为,范相所言有理,不过让百姓安居乐业,并非一蹴而就,这是一项久的任务。”

    “那么,最关键的任务是什么?”

    杨广怀:“是陛所想能否顺利推行。”

    楼喻一愣,旋即失笑:“你倒是大胆。”

    “臣妄自揣测上意,请陛恕罪!”杨广怀立跪地请罪。

    范玉笙:“……”

    杨相可真拼。

    其实,楼喻想什么,他们这些庆州系官员如何不知?

    当年在庆州,陛的各举措之所以没有阻力,是因为庆州地方小,没有庞大的势力集团可以抗衡。

    然而,废除休妻制如今不过在庆州一州实行而已。

    现在的况与当年不同。

    楼喻沉思片刻,问杨广怀:“如果朕没记错,先生十三岁便考秀才了罢?”

    “是。”

    “朕当年初见先生,先生已二十,先生学识渊博,缘何止步秀才?”

    杨广怀洒脱笑:“家贫,无以为继。”

    “若非机缘巧合,朝廷便错过先生这般大才了。”楼喻叹一句,“不知天还有多少学因为家贫不得不放弃学习。”

    “陛谬赞,臣当不得大才之称。”杨广怀,“还是范相更加适合。”

    范玉笙:“……杨相莫要妄自菲薄,若非杨相为钱财所困,金榜题名绝非难事。”

    “哈哈哈,二位不必互捧了。”楼喻笑,“杨先生亲经历寒门学读书之难,应当知晓,如先生这般因为读不起书而湮没的良才何其多,朕每每思之,遗憾。”

    范玉笙问:“陛想以此为考题?”

    楼喻摇首:“非也,只是想和二位聊聊。虽前朝设科举制,已然为寒门提供朝参政的机会,但真正能念得起书的又有几人?”

    “更何况,真正擅于钻研经史集的不过凤麟角。尺有所短,寸有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天赋,若是只给学提供一条路,必定有许多学在半路夭折。”

    范玉笙不解:“陛的意思是?”

    “就拿工举例。工有多少官员,都是经过科举选士族的?他们学的是经史集,他们是否懂得机械原理?他们是否了解虞衡山泽之事?若是不懂,又如何指挥工各项事宜?”

    范玉笙:“工承朝廷政令,启工匠事,不论是建造修缮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