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脑洞合集 - 前情介绍(李泓视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泓,字少泉,房州姚顺人。

    十岁考取童生,十七岁乡试举,二十岁考取士,时年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庶吉士的份。

    虽说未夺得一甲的状元、榜、探的名,但其以弱冠之年考取士,已是本朝前所未有之先例,连圣上都在殿试上亲自召见了这位最年轻的士。

    皇帝见其形貌亦是俊朗挑,气宇轩昂,遂又随问了籍贯家境,才得知其是房州姚顺县东乡人,家里世代农耕,如今也只靠着几亩薄田维系生计,此次京考试还是乡里一些士绅资助才筹得盘缠上路。

    皇帝闻言微微有些吃惊,因为面前的年轻人一怯懦之态也无,通的气度极为自信,比起一些世家弟也不遑多让,不禁赞赏:“寒门贵,难得难得。”

    就是这一句话,让李泓直接过了之后的朝考,直接了翰林院,这可是一甲那三位才有的待遇。“非翰林不阁”这是朝廷历来默认的传统,所以了翰林院才算是仕途之路的开始。

    当时的翰林院大学士兼礼尚书严有为见这青年仪表堂堂,知书达礼,又颇得圣上亲睐,日后前途不可限量,便有心将自己年方二八的小女儿许给李泓,但又担心他已经婚,毕竟像他这个年纪照地方习俗京考试前家里都会为其办婚事,一来年纪合适,二来万一京路上什么意外也不至于香火断绝,自己的女可不能嫁人个偏房。

    所以严有为派人去了房州打听,才得知李泓虽已成婚但妻因生孱弱已经逝世了,虽留有一但严有为也不甚在意,李泓日后注定是要在京官的,自己女儿嫁过去就是李府主母,日后生了孩就是李家嫡,至于李泓那个儿就让他养在房州老家就成,一个从小养在乡地方的孩日后又能有多大息,本不用担心女儿日后会被威胁到地位。

    严有为打定算盘,遂将刚翰林院的陈泓收作亲授弟,并且在翰林院修时就经常带着他在礼行走事,一年之后李泓与其女儿成亲,恰巧礼侍郎一职空缺,李泓便被诸位礼官员一同上表推荐,加上皇帝对此人还颇有良好的印象,便到渠成地任了礼侍郎一职。

    其实,若是细究起来,这事是极其令人心惊的,李泓不过一年时间就成了朝廷的二品大员,与他一届翰林院的同科状元如今才是个五品翰林院编修,照这么去,他之后为官只需就班熬时间,不十年必阁,那时他也不过而立之年,势必将会成为本朝甚至开国以来最年轻的阁臣。

    这仕途用平步青云都不足以形容,旁人看在里肯定是红的,但碍于严家如今的家主,也就是严有为的大哥严禄已经是阁首辅了,在朝廷里的势力如日天,所以大多都是敢怒不敢言,心积怨想着日后若是此人倒霉了,定要狠狠踩上一脚才是。

    就这样八年过去,不俗的政绩让李泓顺理成章成为了六首之一,这次几乎没什么人说闲话,但严家对李泓的态度却在隐隐之发生了一些转变。

    因为严有为的小女儿至今还未怀上李泓的孩,严家为此寻遍了京城名医,但还是未能如愿以偿,而李泓对此虽然也心存忧虑但远没有严家人着急上火,反而每年回家省亲的次数变多了些,并且多次与妻言语暗示想将房州老家的儿带来京城,放在自己边教养。

    严有为自然也从女儿得知了李泓的想法,但碍于李泓已经在朝廷有了自己的班底基,并不再是当初那个初茅庐什么都还需要他这个老师指的愣青,所以有些话他不可能像当初那样说得太过势,但寻个由阻止李泓将此事拖上个两三年还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这一拖,女儿的肚争气,果然有了好事,李泓自然也就将此事作罢了。然而不久,家里的老母亲去世了,照本朝以孝为先的惯例,在职官员需要回乡守孝十七个月。

    所以李泓只好带着刚刚怀的妻回乡丁忧,严有为得知自然放心不,于是与大哥一求说于皇帝,以朝廷今年还要编撰汇文大典为由,酌缩短礼尚书李泓的丁忧期限,改为七个月。

    皇帝哪里不知严家人的心思,但他也乐于卖这个人,毕竟李泓这个不可多得的棋日后他还有大用,并且皇帝还暗示了严有为,等李泓丁忧回京复员,主持完汇文大典,就赐其文华殿大学士称号,阁理事。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