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莫非是个渣受? - 分卷阅读7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与你同僚们也知会一声。”

    周亦安:“是。”

    宴语凉小声:“但是岚岚,朕其实……好像也没什么?”

    实在是那群江夏文人反贼太不经打了,招兵买集结起来的本是一群乌合之众。岚王随便派去一个属几天就收拾完了,皇帝更是全程啥都没

    “并非如此,”岚王正,“区区数日便能平叛,正是人心向背的最好证明。锦裕帝天稳固万民归心,不仅收复燕云是功绩,清剿臣贼同样是功绩,又如何不值得大书特书?”

    “阿昭乃大夏明君,将来不知多少后世帝王要瞻望修习,一切功业自然都要事无细好好写,让所有人都知阿昭的英明不凡。”

    宴语凉:“……”

    咳,朕其实也没那么英明不凡,有羞愧。

    但既然岚岚那么持,就他说的来吧。

    年轻起居舍人认真记岚王的嘱咐,又听岚王问他:“此次叛之事你作为史官清楚多少,也都说来听听?”

    周亦安:“回岚王,三魁首皆是江夏文官。其王文簿乃是武帝重臣后裔,锦裕一年征北漠时负责粮草运送,因醉酒耽误战机被贬,此后一直不得提。张诗仙是江南才写过不少佳句诗篇,因贪污受贿不得晋升。许监审家是江夏当地富,自幼擅文采诗歌却屡试不第,常写书写诗牢抱怨朝廷不公。”

    “三人谋逆时,是以名仕份邀约江夏太守等一众官员宴饮,席间绑架太守以控制江夏城。又凭恃三人于当地颇有一些名望基,于临近几个郡县大肆招兵买。”

    “张诗仙还写了一篇‘清君侧’檄文,在百姓传甚广……”

    那檄文抄本,此刻正在宴语凉手

    辞藻华丽,行文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因这群人起兵时打了个“清君侧”的旗号,檄文自然直指岚王,痛斥岚王罪状。什么“囚禁天包藏祸心”,“残害忠良只手遮天”,当年太三皇恶斗、澹台家倒台的锅也全往岚王上甩。

    宴语凉在那篇檄文里则就是个摆设,“可怜无助”、“亟待解救”。

    记得史书里写过,以前也有个帝王拿到过逆贼的讨伐檄文。因那檄文文采飞扬,帝王还笑说“此等人才被孤遗漏,实在可惜。”

    同样的事到了宴语凉手上,他却不到谈笑风生。

    他看到的,就只有目惊心。

    写檄文之人明明才华横溢却不思报效国家,反而一己之私通敌谋逆。还这般洋洋洒洒写一篇绪饱满的惑众妖言传播甚广,成功煽动了一些江南无知愚民。

    还清君侧……害人蛀虫披就华丽的外衣,更加用心险恶了。

    周亦安:“官还听闻,昨日王文簿的八十岁爷爷和六十岁爹爹千里京求,在东市西市汇的菜市街哭诉,说王文簿年轻不懂事又是三代单传,且惠帝时曾有‘谋逆不杀’之先例,还说愿散尽家财以命抵命,一时好多百姓都去围观。”

    岚王:“阿昭放心,乌衣卫已经都抓了。”

    周亦安:“后来,张诗仙的妻与怀小妾也去哭诉,说是陛以前多次赦免死囚犯人,给过不少大夏民‘改过自新’、‘将功折罪’的机,会却为何单单不放过她们孩爹。说他们孩爹甚至没有跟叛军走,只不过写了一封檄文。百姓有喜张诗仙诗者,在旁同叹息。”

    岚王:“……”

    宴语凉:“……

    岚王:“那此事你打算怎么去写?”

    周亦安:“照实写之。无论如何此三人谋逆。大夏律,谋逆死罪当诛。”

    岚王:“不对。”

    “你若真这样写,只会被后世小人拿来大文章、颠倒黑白。”

    “阿昭,你跟周史官说清,让他一定一字一句好好记清楚了,此三人究竟为何该杀!”

    宴语凉:“江夏三人所犯之罪,远不止谋反犯上。他们是在卖国。”

    “其他罪责有可原者,朕也愿如惠帝一般宅心仁厚,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只有卖国一事在朕与岚王这里绝无‘有可原’!不仅如此,家人百姓前来求者,一律株连!”

    “古人云,一国安定,需足兵、足、民信之矣,三者俱全。”

    “若必去一条,先去兵。”

    “若必去二条,再去。”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便是缺兵少,只要百姓笃其国笃信其君,便可举国团结共御外敌。可如今天太平、丰衣足我大夏俸禄者却与瀛洲勾结写这等颠倒黑白的檄文煽动国本之信,你说该不该杀?”

    “竟还有人觉得他们可怜,听信他们是一时糊涂。”

    “此三人一个个家境殷实学富五车,何时糊涂过?倒是那些同他们之人,只怕太平日才过几年,就忘了当年大夏屡遭外族分裂蚕,忘了践踏在他们上的铁蹄、砍向父母亲人的刀与当年过的血!”

    岚王问史官:“彻底明白了么?”

    周亦安,暗自如醍醐澎湃。迅速记记记。

    记了好一会,忽听那边岚王对皇帝:“阿昭,放着我来。”

    他抬,只见岚王不让皇帝盖玉印。却将那张拟斩贼首的奏疏拿了过去,盖上了自己的印。

    宴语凉:“岚岚,以前朕爬墙,曾与奚卿在旧事馆遇着两个史官。史官说,‘岚王既帮陛办成了事,又替陛背全了一切骂名’。”

    “如今看来果然如此。群臣百姓只朕乃圣明天、温和恤。岚王却是严刑峻法、不近人,可这其,又有多少是青卿替朕背的?”

    岚王:“阿昭,咱们不是约好了。我负责收拾臣贼,阿昭负责收买人心。”

    史官周亦安:“……”

    绝了,这是什么稀世珍宝一样的对话?正提笔,岚王:“这一段不许记!”

    周亦安:啊?

    可是这一段多甜?岚王拼命给皇帝歌功颂德,什么功绩都要记全。杀个贼首还怕后世有人编排皇帝冷漠无,不让皇帝盖章由他来盖。

    这也太君臣和睦亲如一家了。比起皇帝如何文治武功、如何平云云,后世君臣肯定更看这一段吧?

    不行,史官有傲骨,偷偷记来!

    “还有皇帝爬墙之事,更不许记!”

    哦,对,皇帝还说他爬墙。

    这廷正史怎么写来那么像野史?

    第41章 国库不虚,文学加工。

    之后数日,周亦安亦步亦趋跟皇帝。

    夏有律例,史官当“秉笔直书”,"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在记录帝王言行时应"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哪怕刀架在脖上也不能说假话。

    但周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