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咸鱼六皇子 - 分卷阅读24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再一次大手笔地砸钱,培训工匠的场地就选在胤祜的庄上,让工匠在胤祜庄上修渠,挖渠这费时费力的活是农,他们只要砌上泥,再隔一段距离修个小闸。

    胤祜没什么力,材料和人手费,太全包。

    太很想把京城连通庄上的路也修一修,但又怕弟弟的行踪暴,到时候埋伏在路上会给弟弟带来危险。

    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不修路。

    除渠,还有泥砌的晒谷场,又在他屋里铺了瓷砖。

    没错,詹事府把瓷砖也烧来了,只是没有对外公开。

    胤祜是第一个享受到的人。

    ……

    过了半个月,詹事府还不接受预定。

    泥的度消退了一,康熙微服,亲自踩上了玻璃铺前的泥地面受了一

    里的地砖是特别烧制的,肯定比泥地面要好。

    但是成本太,普通人家用不起,用来铺路更不用想了。

    如今有了泥,康熙脑里闪过很多个念

    又派人打探了一消息,得知瓜尔佳一族的几个人被太踢了去。去年的钟表生意,太在提携二福晋的兄弟与堂兄弟,很照顾妻族,今年悄无声息地将那些人全都踢走了。

    康熙哂笑一声,太在秋后算账。

    说起来,他对太看似放任的,实际上要求又多又矛盾,有时候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就比如去年年底的事。

    二福晋的额娘在挤兑胤祜,康熙屡次表示自己对二福晋不满,太晾着二福晋,他会骂他,会说他对弟弟不好。

    但如果太对二福晋什么,康熙又会忌惮他。

    反正里外不人。

    还有二福晋的娘家,太若为了几句闲言碎语就对妻族动手,康熙会觉得他心狭隘,没有上位者应有的怀。

    太怎么都不对,都不会让康熙满意。

    现在秋后算账,也没有把事绝,康熙倒是不反

    康熙走玻璃铺里,大掌柜从来没见过康熙,但瞧着他一气势便知不是凡人,也不敢轻视他。

    “贵人要买什么?”

    “泥怎么卖?”康熙指了指门泥地面。

    “工匠还没培养来,暂时不接受预定。”

    “要等到什么时候?”

    “还要等六爷那边消息。”

    康熙一时没反应过来六爷是号什么大人,能让太的人他叫爷,心有所想,便问了来:“谁家六爷?”

    大掌柜解释:“六爷是太爷的亲弟弟嘉郡王。”

    康熙:“……”

    六儿就一半大的小孩,在外面也能当爷了?

    回后,就把太找了过来。

    太话不多说,请他去胤祜的庄上看看。

    泥怎么应用是件民生大事,康熙十分上心,文武百官也很好奇怪,他不止自己要去,还带着文武百官前去参观。

    于是,胤祜的庄上迎来一大群人。

    加上后来买的地,胤祜的庄有五百多亩地,修渠又是个大工程,绝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目前还在分段修,虽然有很多工匠,但还等要一两个月才能完工。

    胤祜领着他们参观,又带他们看闸。

    所有前来的参观的人心一阵火,不少人在偷瞄太,詹事府从来没有失过手,来的东西一次好过一次。

    前两次只是为了捞钱,虽然那些钱都用在了国事上。

    但这一次,实打实是忧国忧民。

    原本就无人能撼动太的地位,有了泥这个大杀,太在民间的声望还能再涨一涨,没准就超过皇上了。

    也有人在瞄康熙。

    从去年的国库欠银让太的名声空前涨,但只在京城。

    泥就不一样了,但凡需要修河铺路的地方,就能用到泥,说不准他在民间的名望还会盖过皇上。

    同行的索额图还有几分担心。

    康熙见了新修的渠,泥还未凝固,但是看起来十分平整,隔一段距离的小闸也像模像样。

    他龙颜大悦,连赞了三声,“能修渠,也能修河。太了件大事!朕后继有人,也是大清之福!”

    胤祜还不忘帮哥哥刷名声,又指指远活的工匠。

    “那边的工匠是山东来的难民,还有一些妇女帮着饭,住有工钱,还不收培训费。亲哥的意思詹事府不泥生意,给工。等这一批人培训完,就归工。”

    工的存在向来不,在六里是垫底的存在。

    除了修路、修房,很多活动都不带他们一起玩。

    太给工一起打理,工的存在瞬间飙升,工尚书李振裕赶领了这个好意。

    他立刻上前说起了太的好话:“能修河,能安置难民,还能让难民有一技之。等朝廷修完桥铺完路就该推广到民间了,到时候他们有一门手艺在也不怕没饭吃。”

    康熙再次夸赞太,“保成有一颗仁心,不负朕的教导!”

    “召河总督京,尽快将泥利用在河上!”

    又匆匆忙忙地走了。

    亲看到过胤祜庄上的渠,康熙要将泥用到河上,朝廷上难得没有一个反对声,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各地。

    地方的折如雪般涌京城。

    一个个地方官员都在折里哭求想修河想修路。

    康熙也陷忙碌

    河不仅要修,还要修遍全国各地。

    必须在各省建泥厂,这些是工的问题,只要掏银就行了。

    暂时不用担心银,从东瀛国库抄来的银还没动过。

    国已是大清的北参省,也不需要所谓的国库了,又会有大笔银账,修河的银暂时不用从大清的国库掏。

    抄别人的国库养大清的百姓,还一抄就是两回。

    大清地域广阔,想修遍大清的河,光是那两个国库就不够看了。抄国库这过一回两回,就不差三回四回了。

    康熙再次找来太

    东瀛和国国库的银撑不了多久,一个掏谁家国库?!

    第136章 、一起来吃瓜

    太听后也不纠结,他早有个小本本,先打哪里都有计划。

    只是,比起打仗还一件事急的。

    “皇阿玛,打仗重要,还有一件事。大清地域广袤,但人太慢,应当大力推广玉米、红薯和土豆,这三产量的粮。皇阿玛先看看这折,利弊与注意事项都写在折里。”

    康熙接了过来。

    玉米和红薯写在前面,他迅速看完又去看土豆。

    看到土豆产量时,康熙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