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到古代 - 分卷阅读500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我跑去隔村学堂后面偷偷跟着识字,先生瞧我有读书天份, 便将此事告诉老族,老族考较过我的学问,便倾全族之力供养我。”

    “那时候,我们族很穷,家家过得都很艰难,自家都养不活, 哪有钱财供我读书。是老族挨家挨工作,才让族人同意。有一年,好不容易是个丰年, 家家多收了一斗粮, 大家都很兴,老族还说我读书辛苦, 过年时给我炖条鱼吃。可没想到第二天官兵上门收粮, 说丰年要多收一斗粮。村里那些叔叔伯伯们给衙差跪, 额都磕血泡,也没能换回他们心。后来我才听人说,咱们县里换了个新县令,那是个怎么喂都喂不饱的大坑。”

    “从那时起,我便立宏愿, 以后一定要当个清官,让百姓过上好日。”

    说到这里,尉迟恭双赤红,潸然泪,“在樊城时,我看到那些穷苦百姓被饿死,心如刀绞,可却毫无办法。林大人也是穷苦人,应该能会到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窘迫。对于穷人来说,吃饱饭都是千难万难。其他事连想都不敢想。”

    林满堂静静听着,尉迟恭其人有像他前世看的电视剧里的人。那个额间着月牙,满脸黢黑的包青天,他廉洁公正、刚毅正直,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为百姓打抱不平。

    前世影视剧翻拍那么多包青天,就没有一个会开辟财路,带领百姓过上好日的。

    可见再聪明的人也有短板,包青天不懂得生钱之

    人的界与他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尉迟恭从未真真正正赚过一文钱,又哪里知怎么赚钱。

    林满堂低低一叹,“尉迟大人是个好官,官心里佩服,可是让全国百姓都过上好日,这是皇上的职责,我只是侍郎,没办法越俎代庖。”

    尉迟恭急,“你可以给据每个省帮百姓赚钱法,你那个云南府不就搞得很好吗?”

    他举起普洱茶,手指敲了敲茶杯,急,“这茶以前我连听都没听过,现在一两普洱茶能卖到二十金。多的是人抢着买,你肯定能想到更多赚钱法。”

    林满堂心微叹,他闺女的玻璃、泥哪个不是一本万利的赚钱法,可依旧填不满国库这个大窟窿。可见问题本不在这上面。

    林满堂不不慢,“大人,像樊城暴,皇上给拨了那么多赈济银,这算是件好事吧?可事实上还是死了许多百姓。可见再好的政策也得要合适的人来,才能有好结果。”

    尉迟恭被他这话给问住了,绪也慢慢平稳来,是啊,这些年他天天抓贪官,怎么都抓不尽。不正是因为皇上用的人不对吗?

    林满堂摊了摊手,“其实咱们国家本不缺钱。”

    用后世的话来说,良国贫富差距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尉迟恭就是底层,比林满堂还要明白这,他握,咬牙切齿首富,“是啊,钱都被握在那些富人手里。要是能把他们富人的钱平均分给百姓,大家就都能过上好日了。”

    林满堂被这幼稚话逗笑了,摇了摇,“这怎么可能。”

    他讲了一个小故事给尉迟恭听,“我也不记得在哪本书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问另一个人,‘如果你有一百亩好田,你愿意将它们分给其他百姓吗?’

    另一人回答:‘愿意啊。’

    那人又问,‘如果你有一百,你愿意将它们分给其他百姓吗?’

    另一人回答:‘愿意啊。’

    那人又问,“如果你有一锅,你愿意将它分给其他百姓吗?”

    另一人回答:‘我不愿意。’”

    尉迟恭惊了,“为何?”

    林满堂摊了摊手,“那人也是这么问的。另一人回答:‘因为我真有一锅’。”

    尉迟恭愣了好一会儿,久久不语。

    林满堂笑,“你看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你的愿望就算再过两千年都不可能实现。”

    尉迟恭坐在原,思忖良久,“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我还是想让百姓过上好日。”顿了顿,觉得全国百姓不靠谱,他又补充一句,“尽可能多的百姓。”

    林满堂,“可以。我这边倒是真有一条来钱路。但是我担心尉迟大人未必肯。”

    尉迟恭猛然抬,急切追问,“什么法?”

    林满堂从脖一串钥匙,打开书柜,从里面取一本账册,给尉迟恭看。

    尉迟恭不明所以,接过来。

    “这上面是我从誊抄来的数据,我自己了数据分析表。”

    尉迟恭每年都会到查账,但他查的是贪官个人账目,从未看过总账,更没有过数据分析。

    林满堂这张表格,将良国近三百年来的账目分析得相当透彻。

    祖时期,良国每年的税收在1500至2200万两之间。而后逐年,直到现在的500万两。

    “我略分析,为何良国税收会如此厉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土地兼并,越来越多有功名的人占有土地,这些人可以免一定数额的税。建国初期,豪占有的土地大概不到三成。可现在这分的土地已经上涨到七成。”

    良国规定,秀才可以免收二十亩田税,举人可以免收一千亩田税。官越大,免的税越多。

    尉迟恭考上举人时,村里的田地便都落到他名,用此避税。

    连清官尉迟恭都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官员了。

    尉迟恭看到这张报表,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儿,枉他清廉一生,竟然也是税收减少的罪魁祸首之一。

    林满堂好似没看到他的脸,继续,“将田地挂在举人名,这还是比较合理的避税手段,也是朝廷默认的,更可气的是不少豪会采用隐田隐的方法避税。

    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将近三百年,良国登记在册的良田不增反减。这少的良田哪儿去了?不就是被隐去了吗?若是能将这事解决,我敢说朝廷每年至少能为朝廷多征收两倍税。只要国库有了钱,咱们就可以少收穷苦百姓的田税,让百姓也能有息的机会。”

    话说得好听,但他真要提税务改革,那就是与全国豪绅地主作对。甚至满朝文官都会反对,因为这些官员也是豪之一。

    别说林满堂不敢冒然提,就连尉迟恭都不敢。

    “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家。从祖到现在,皇室在册成员已达10万人,而他们的封地已经占了良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良国从祖时期都会赐给藩王封地。刚开始是一省一省地给,到后来是一府一府划分,因为皇室庞大人,到先皇时期,亲王就只能县划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