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劫重生 - 小行星带z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小行星带(asteroidbelt)是太介于火星和木星轨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被发现。由于这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为数多达50万颗,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通常称为小行星带。距离太约2.17-3.*天文单位的空间区域,聚集了大约50万颗以上的小行星,形成了小行星带。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除了太的万有引力以外,木星的万有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

    小行星带由原始太星云的一群星(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小行星带最大的三颗小行星分别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径都超过400公里;在主带仅有一颗矮行星—谷神星,直径约为950公里;其余的小行星都较小,有些甚至只有尘埃大小。小行星带的质非常稀薄,目前已经有好几艘太空船安全通过而未曾发生意外。在主带的小行星依照它们的光谱和主要形式分成三类:碳质、硅酸盐和金属。另外,小行星之间的碰撞可能形成拥有相似轨特征和成的小行星族,这些碰撞也是产生黄光的尘土的主要来源。

    发现历史

    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的亚齐。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可相当准确地给当时已知行星的轨半径。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倡议在火星和木星轨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1801年,西西里和亚齐(g.pzzi)在例行的天文观测偶然发现在2.77au有个小天,即把它命名为谷神星(ceres)。

    1802年,天文学家奥伯斯(h.olbere)在同一区域又发现另一小行星,随后命名为智神星(pals)。威廉·赫歇尔就建议这些天是一颗行星被毁坏后的残余。到了1807年,在相同的区域又增加了第三颗婚神星和第四颗灶神星。由于这些天的外观类似恒星,威廉·赫歇尔就采用希腊文的语aster-(似星的)命名为asteroid,文则译为小行星。

    拿破仑战争结束了小行星带发现的第一个阶段,一直到1845年才发现第五颗小行星义神星。接着,新小行星发现的速度极速增加,到了1868年发现的小行星已经有100颗,而在1891年克斯·沃夫引了天文摄影,更加速了小行星的发现。1923年,小行星的数量是1,000颗,1951年到达10,000颗,1982年更达100,000颗。现代的小行星巡天系统使用自动化设备使小行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在小行星带发现后,必须要计算它们的轨元素。1866年,丹尼尔·柯克伍德宣布由太算起,在某些距离上是没有小行星存在的空白区域,而在这些区域上绕太公转的轨周期与木星的公转周期有简单的整数比。柯克伍德认为是木星的摄动导致小行星从这些轨上被移除。

    在1918年,日本天文学家平山清次注意到小行星带上一些小行星的轨有相似的参数,并由此形成了小行星族。到了1970年代,观察小行星的颜发展了分类的系统,三最常见的类型是c-型(碳质)、s-型(硅酸盐)和m-型(金属)。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发现了彗星的族群,而且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的来源。

    起源演化

    在太系形成初期,因积过程的碰撞普遍,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即所谓的微星),便能用重力引周围的质。这些星就能稳定地累积质量成为岩石行星或大的小行星ida和它的卫星,伽利略号探测拍摄气行星。小行星带的形成之谜不知何时才能破解。不过,越来越多的天文学家认为,小行星记载着太系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因此,小行星的起源是研究太系起源问题重要的和不可分割的一环。

    主

    关于形成的原因,比较普遍的观是在太系形成初期,由于某原因,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了大批的小行星。

    目前被认同的行星形成理论是太星云假说,认为星云构成太和行星的材料,尘埃和气,因为重力陷缩而生成旋转的盘状。在太系最初几百万年的历史,因积过程的碰撞变得黏稠,造成小颗粒逐渐聚集形成更大的丛集,并且使颗粒的大小稳定的持续增加。一旦聚集到足够的质量—所谓的微星—便能经由重力引邻近的质。这些星就能稳定的累积质量成为岩石的行星或大的气行星。

    在平均速度太的区域,碰撞会使星碎裂而抑制质量的累积,阻止了行星大小的天生成。在星的轨周期与木星的周期成简单整数比的地区,会发生轨共振,会因扰动使这些星的轨改变。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间,有许多地方与木星有烈的轨共振。当木星在形成的过程移动时,这些共振轨也会扫掠过小行星带,对散布的星行动态的激发,增加彼此的相对速度。星在这个区域(持续到现在)受到太烈的摄动因而不能成为行星,只能一如往昔的继续绕着太公转,而且小行星带可以视为原始太系的残留

    小行星gaspra,伽利略号探测拍摄目前小行带所拥有的质量应该仅是原始小行星带的一小分,以电脑模拟的结果,小行星带原来的质量应该与地球相当。主要是由于重力的扰动,在百万年的形成周期过程,大份的质都被抛去,残留来的质量大概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

    当主带开始形成时,在距离太2.7au之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的凝结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就能够累积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主带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并且是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供应者。

    因为大约在40亿年前,小行星带的大小和分布就已经稳定来(相对于整个太系),也就是说小行星带的主带在大小上已经没有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是,小行星依然会受到许多随后过程的影响,像是:化、撞击造成的熔化、来自宇宙线和微轰击的太空风化。因此,小行星不是原始的,反而是在外面古柏带的小行星,在太系形成时经历的变动比较少。

    主带的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周期有4:1轨共振的2.06au之,,在此的任何天都会因为轨不稳定而被移除。在这个空隙之的天,在太系的早期历史,就会因为火星(远日在1.67au)重力的扰动被清扫或抛去。

    其他解释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