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晋如此多jiao/换女成凤 - 分卷阅读31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会依计行事……第二件事呢?”

    王悦说:“不急,好第一件事,你才有能力第二件事。”

    桓温告退。

    桓温走后,清河从屏风后面走来,“自从桓温伐蜀回来,气质面相都大变样了。以前有些狷狂自负、但不失天真的人,面相儒雅,现在霸气外,连躯壳都藏不住这些霸气了,他还留了胡,胡须一的从两边张开,活像两张外翻的刺猬。“

    王悦听了,笑,“你说的还真像。”

    王悦和清河在建康陪着曹淑为王导守三年孝,乘着孝期,又开始为桓温谋划前程。

    清河隐隐有些担心,“我是看着桓温一步步成起来的,他现在还需要依靠我们,可是一旦第二件事也成了,他就羽翼丰满,一飞冲天,如果他能够一直不忘初心还好,我就怕他也被权势腐蚀心,万一走了王敦的老路,到时候大晋再也没有能够牵制住他的人。”

    刚才桓温渴求胜利的神,和王敦当年实在太像了。

    王悦拍着她的手,“你莫要担心,父亲一死,琅琊王氏急勇退,王羲之隐居避世,但是乌衣巷的邻居谢家正在崛起,谢尚已经成名,他有个叫谢安的侄儿资质不错。我们要用桓温牵制老士族过度膨胀,再用新崛起的士族来牵制桓温。”

    清河,“就像我活泥一样,泥多了加多了加泥,活均匀了就行。”

    庾亮死后,庾家的兵权掌握在二弟庾冰手,庾家是大晋兵力最盛的家族。

    桓温开始行动了,从庾家手夺兵权。

    琅琊王氏目前掌握兵权的江州刺史王允之收到了庾怿——庾亮的三弟,送的一坛酒。

    由于庾亮和王导之间的矛盾,庾家和王家算是世仇了,王允之没有直接喝,先将酒喂给一只狗——

    其实都是王悦的授意,要王允之合演戏。

    狗死了,王允之上了奏疏,说庾怿要毒死他。

    皇帝连忙宣三舅舅庾怿到里质问,庾怿当然不承认,心想我虽然想搞死王允之,吞掉江州,可是我没这么傻,往自己送的酒里毒。

    皇帝被三舅舅的淡定激怒了,他想起了当年大舅舅庾亮为了夺苏峻的兵权,把苏峻行召到建康当大司农,却反了苏峻,苏峻之,台城付之一炬,母后自尽,建康城生灵涂炭,幼小的他战战兢兢在王导怀里,坐在龙椅上等待苏峻叛军打到台城。

    皇帝不信三舅舅的话,他选择相信王允之,因为当年大舅舅庾亮同样的事,庾家为了兵权,什么事来。

    皇帝冷冷:“当年大舅舅为了夺兵权,导致苏峻之,祸害大晋。如今三舅舅也要同样的事吗?”

    庾怿一听,再也不淡定了,他知这事无论琅琊王氏,还是皇上都不会轻易放过,必须要给一个结果。

    为了不连累家族,庾怿一个月后选择自尽,庾家痛失一员大将。

    因三弟之死,皇帝对亲舅舅家如此冷漠,庾冰忧愤不已,方知大势已去,皇帝其实一直记着苏峻之,对庾家隐忍多年,如今皇帝羽翼已丰,要卸磨杀驴了,庾怿自尽,其实就是一个警告。

    外戚失去皇帝的信任是什么场?庾冰心灰意冷,也追随大哥和三弟而去,庾家三兄弟一死,一辈都不成气候,桓温乘机手,把庾家军权全,成为大晋最有权势的大臣。

    第210章 兰亭集序

    桓温现在在大晋就是当年王敦的地位,天大元帅。

    桓温虽然场失意——李夫人被南康公主接走了,但是官场得意,他越发意气风发,一个人的气质会影响相,桓温吞并庾家兵权这两年来,鬓发如刺猬,眉若紫石的棱角,一不怒自危之气。

    不过,在王悦面前,桓温收敛住锋芒毕的刺猬,虚心请教,“老师,北伐的第一件事已经成了,第二件事是什么?”

    王悦说:“打仗除了兵就是钱,兵的问题利用皇帝庾家的忌惮解决了,但是钱的问题比较难,国库每年的税收有限,支撑不了大晋北伐的钱粮。你收回西蜀,只解决了大晋腹背受敌的问题,西蜀的税银还不够大晋军队过江。”

    桓温面,“大晋这些年政局稳定,人,荒地变良田,可是税银并没有明显增多,就那么一碗。皇帝是个明君,已经很节俭了,连造价四十两黄金的箭靶场都舍不得,大晋要积攒能够北伐的钱粮,恐怕我有生之年都很难见到。”

    王悦说:“所以这第二件事,就是开源的问题。大晋这些年的繁荣,税收却不显,是因我父亲当年的,所有南渡来的原难民都保留原来的籍贯,不用税,也不用服徭役。那时候我父亲是权宜之计,为了方便原人在江南扎生存。都是大晋的人,却有两籍。”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三十多年过去,南北已经合,当年南渡的原人在这里开枝散叶,他们一代人连原的土地都没有去过,只认江南为家乡。他们和南人还互相通婚。江南本地人对原人不税已有了微词,这不公平。所以,现在你需要废除我父亲的,改变国策,行土断,把南人和北人纳同一籍,一样的税,一样服徭役,这些徭役在打仗的时候负责运送粮草,和军队一样重要。”

    如果原人也税,那么大晋每年的税收起码能翻两倍!

    桓温激动的算了算数目:十年,不,八年就能攒够钱北伐了!

    桓温血沸腾,不过,他依然有顾虑,“乃是老师的父亲所定,当年原人因此法才得以扎江南,我现在废止,琅琊王氏也是原人,也不用税,朝大臣们也大多都是南渡来的士族,突然要他们都税,他们肯定会反对的。”

    原文明就是以农耕为基础的文明,所以乡土意识占据主,对家乡有固的节,这节使得人们都不愿意离开家乡,直到永嘉之原百姓被迫背井离乡,到了江南,依然不肯改籍,以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回到原。

    王导为了顺应民心,就在里规定南渡的百姓叫侨民,保留原有籍,他们的籍叫白籍,不用税——江南本地人的籍叫黄籍,一个国家,两籍。

    桓温家族也是南渡士族,属于白籍,不用税。但是桓家曾经被灭族过一次,家族人和家业都有限,所以税对桓家而言不算什么。

    但是像琅琊王氏这大家族,家大业大,每年要税的数目惊人,就像割一样,桓温可想而知其的阻力。

    如果推行土断,士族们第一个来反对。

    王悦说:“琅琊王氏,颍川荀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