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 分卷阅读66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亢何由置于此?且一变再变,反复无常,只为些风言风语,更会招世人耻笑,而天兵丁,也无法知武途亦可有名位相待也!”

    他一旦功成名就,就要转回文职的话,那让随他死的将士们何以堪?

    他曾是,转是转得,但对天底那些个不解诗书、却敢于拼杀的好汉而言,这条路却是不存在的。

    倘若叫将士们得知,以血之躯与敌拼杀,到来也难居名位,终抵不过挥动笔杆刷嘴的本事……定要心灰意懒,难有壮志。

    张亢把话说得如此之死,又这般大义凛然,提这一主意的赵祯在尴尬之余,还是由他去了。

    等陆辞从心里不痛快的赵祯得知那日殿夜谈的容时,张亢已在枢密院走上任,一切已成定局。

    赵祯不兴地絮絮叨叨,张亢当年非转武职时就是这不识好心的脾气,哪怕死这么多年,也没能磨掉半分棱角。

    陆辞神之余,也不知说什么好。

    平心而论,他欣赏张亢要为军健儿竖立旗帜的用意,也佩服对方知难而上的勇气。

    但对于张亢本人而言,这一决定得,就是十分不利了。

    张亢以武官领文官职事,往表面上看,只是置于文官的对立面上。往里想,却是站在了以文治武的国策的敌对那方。

    现边患危机暂告结束后,将帅又回归边缘位置,纵然是名将也很快被当政者忽略。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以赵祯仁厚,固不至于到那一步,但随着战事平息,要想在那枢密院一步,远比文官要难上太多了。

    除非……

    第四百零四章

    赵祯难得逮住了小夫,自要将牢发了个够本后,才肯放人。

    若非郭皇后也想见见陆三元,三番四次地让婢寻了借来问,叫锐地察觉她那小心思的赵祯起了几分幼稚的独占心思的话……

    陆辞怕是无法在宵夜后顺利脱,而多半要在留宿的。

    被林臣既又恭敬地一路送门,骑上了御,又在两名金吾卫的护送回到宅邸后,陆辞所一桩事,便是将在厅里一边闲聊、一边等他归家的狄青与柳七一同叫了书房。

    “帮我将书脊上带了‘差注’、‘员阙’字样的挑来,放到案桌上去。”

    心不在焉地丢这么一句后,陆辞便先一步占据一书架,仔细查找起来了。

    见他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饶是满心好奇的柳七也不好多问,在与同样迷惑的狄青对视一后,默不作声地选择了听从差遣。

    尽陆辞离京已有许久,但这十五年来,他在京前前后后累任的职事共有过五六件,得以亲手接的事务庞杂、公文更是不计其数。

    加上他平日便有抄录旧本、亲著手札的习惯,这占据了整整两层楼的书房和库房里,可以说是堆满了各类文书,令人

    柳七虽一直住在陆府,但鲜少涉足书房这等,更不会闲得无事去翻查陆辞的手记。

    如今面对这摆放得齐整、却数量多得可怖的书堆,连柳七都到几分发麻。

    三人齐心协力,还是费了整整一个时辰,才将陆辞所要求的带‘差注’与‘员阙’的资料悉数寻,工工整整地摆放在了案桌上,成了让人望而生畏的一座座小山。

    这么一阵忙碌后,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灰土脸,柳七更到许久未拿过比笔杆更重的件的胳膊,经那么一番折腾后酸痛得很,索坐在了椅上,一手撑着,好整以暇地问:“这差事我已与小狸办好了,该到摅羽你开解释了罢?好端端的,寻这些积灰的旧文书来作甚?这大半夜的,也不是晾晒的好时机。”

    陆辞一边一目十行地翻看着书堆,一边也不抬地反问:“柳兄,你可知单这京,便有多少未受差遣、空吃饷银的寄禄官?”

    柳七一愣。

    不似在浮浮沉沉、这会儿尚在知州位置上熬资的滕宗谅,也不像自请戎边、不久后将得擢升的同二转知州任上的范仲淹,自打当年听了小饕餮那些个‘孤单寂寞’的鬼话被骗京、又幸运地通过阁试,了馆阁起,他的官途便很是顺遂。

    躲开不久前的那场卖书钱案后,他充分取教训,大量减少了不必要的人来往,除了一如既往地好写文章外,主要还是将心思放在了稳打稳扎地积累政绩上。

    他越发谨慎的行事派、甚佳的人缘,又有那段使吐蕃的经历增光,还不缺那最为重要的官家青……终于令他顺顺利利从一成不变的馆职熬,不久前顺利被选上了补那书舍人的缺。

    不论是他本人,还是与他相甚笃的好友,都距那些个在京要么枯等、要么四奔走着活络关系,好让自己在通过了那一年举行四回的铨试后、能尽快得到实历职事的失意人太过遥远了。

    对上陆辞那‘果然如此’的目光,柳七莫名心虚,到底是承认了:“愚兄不知。”

    陆辞不答又问:“那柳兄可知,我大宋如今共有官员几员?”

    柳七犹豫:“近万?”

    “错了。”陆辞轻轻地拍了拍想找的那份卷宗,递到狄青手里,看向柳七:“五十年前仅有三千,先帝在位时激增至九千七百多员,如今,更是近乎翻倍,暴增至一万七千人许。”

    “竟有这么多!”

    即便对金钱方面概念不大的柳七,也被这数字给结结实实地吃了一惊。

    “不然我当初为何那么急着跟辽人翻脸?”陆辞玩笑了句,复正:“大多数官员七十方致仕,偏陛才,雷打不动地三年一贡举,每回选的举亦是越来越多……这一数字,只会持续不断地增。莫说战事带来的销庞大,单是给官员发放俸禄的这一项,迟早就得掏空国库了。”

    这句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

    ‘源’不好开,‘’却越发庞杂。

    赵祯初继位时,还未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甚至因同那些个年迈不第的考生,要试行‘特奏名’制度。

    这年甫一冒,彼时还为宰相的李迪很是赞同,称陛仁厚慈悲,让小皇帝兴冲冲地去信陆辞寻表扬,结果一刻就被狠狠地泼了一盆冷

    陆辞废话不多说,径直将这些年国家财政状况制成一目了然的图表,标上简单注释,寄了回去。

    他虽将所学历史忘得几乎一二净,但,他早就对动不断的边境局势极不看好,为未雨绸缪,自然极为关注计司方面的消息。

    特奏名制度一,虽说选者全凭朝廷决断,却定然会带起一‘死读书到底、不务劳作’的坏风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