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 - 分卷阅读64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对夏战果瓜分上些许让步的承诺,作为补偿。

    得亏派去了曹玮这枚定海神针,让西线战事终于得到推动,不再似范雍在时的死一片。

    如此一来,就让这承诺不显得是空白话了。

    赵祯斟酌片刻,已大概有了主意。

    他不敢多等,立即去了政事堂,寻诸位宰执议事。

    原先就对此存有疑虑的寇准与王曾,心就如被拨云见月般,变得一片明朗,对城洛的不妥之,也看得更重了。

    相比起其他人所提的‘即可撤回城洛’的建议,陆辞的提议虽有过于‘圆’之嫌,却无疑是更能让赵祯等朝臣接受的法。

    ——尔反尔太伤颜面,亡羊补牢还算为时未晚。

    不三日,这场关于城洛诏令的后续风波,就引了新诏书的达。

    在兴奋的劲过去后,面对诸多证据,冷静来的朝廷对陆辞等人的意见很是看重,也及时了回应。

    依着陆辞的提醒,哪怕不妥,赵祯还是捺住怒气,一桩桩就事论事:让刘沪与董士廉完成对洛城的修建,调杨文广前去,领三千兵常驻该城;对郑戩成功招抚蕃数家的功绩予以嘉奖,作为结果,将其调离陕西四路都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的职事,召到京,新职待定。

    此诏一,看似,但人们哪怕不解,也能嗅几分不同寻常的气息。

    以一般的目光来看,郑戩得以调回京,无需在领边关军务,着实是大多文官梦寐以求的没事。

    然而,在对边路如此重要的职事行调整后,除了一句轻飘飘的‘待定’和些许嘉奖外,竟就未有着落,又不免有些耐人寻味。

    尤其是在以陆辞为首的一官员,对郑戩的决策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后……素来倾向陆辞的官家会如此诏,便显几分吉凶未卜的意味了。

    因着这份不同寻常,一些个世衡等人因修清涧城所得嘉奖的边关官吏,都默默熄了心里的跃跃试,遂令这‘铸城’风气得了抑制。

    局外人看得清楚的关窍,郑戩作为局人,尚未能明白。

    这忽然达的诏书,他虽未能品异常,却也不为得调回京而欣喜,甚至有些沮丧。

    他才刚完全拉拢好刘沪与董士廉等人,想要大展手、好不叫陆辞与曹玮独占鳌,却不想才刚启,就要戛然而止了。

    满怀期望地等了半个月,却等来这么个结果——郑戩面对这一‘嘉奖’,自是颇不甘心。

    他曾对那蕃民大承诺,因而极看重洛城的修建,对陆辞所引领的那场反驳风,他有所耳闻,当然不会掉以轻心。

    在反复盘算后,郑戩实在担忧一旦没了自己在此坐镇,陆辞一党便要横一手,行阻挠城洛。

    于是,他偷偷命人将已然作废的陕西四路都署司文牒,送至董士廉

    担心走漏风声,郑戩未随此牒附去只言片语,但未言之意,却是一目了然的:令董士廉严防他人横一手,必要时‘酌’行事。

    对郑戩此举所赋予的权力,以及其所象征的偌大信任,负责主持此事的董士廉与刘沪惊讶之余,顿觉激涕零。

    在筑造洛城时,不由愈发卖力,以报此提携之恩。

    布置好这最后一手后,郑戩不声不响地动回京,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联合京好友,针对王韶‘擅离职守’这一再趁手不过的把柄,发起了激烈的弹劾。

    单从结果看来,王韶此举充满前瞻,对战局的掌控更是妙到让人叫绝。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作为一路领军的王韶居要职,却枉顾自职事,擅自领兵离境,陷渭州于守备空虚的险境。

    这一,也是毋庸置疑的。

    郑戩倾力发难王韶,既有要挫其锐气、至少令其显得过大于功、妨碍其升迁的图谋,更存在蓄意报复。

    ——不仅要报复王韶昔日对他的命令的拒不服从,也是要警告站王韶后、为其提供底气的陆辞一党。

    自打得知了王韶曾为陆辞麾属官,数次得其大力提后,郑戩便毫不犹豫地在对方上打了陆辞‘朋党’的烙印。

    说是隔山打也罢,略作警告也好,陆辞胆敢授意诸友、对他城洛之事群起攻击,显是难以化解的仇怨。

    然而郑戩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待他心备好弹劾王韶的奏折、开始逐个联系昔日友人时,却是遭受冷遇。

    第三百九十二章

    吃了好几回闭门羹后,暂未被委派任何职事、赋闲在家的郑戩,才渐渐想明白了自己被调回京的真相。

    ——看似恩,实为冷落。

    郑戩虽琢磨了这,却全然不能理解:为何同样是战地筑城,以陆辞为首的那几人便倍得嘉奖,落到自己上,却需受此恶惩了?

    他扪心自问,单在修城一事上,确有几分拾其牙慧之嫌。

    可他不厌其烦地派人前去蕃民,招抚来那数万蕃兵的功绩,却是实打实的。

    仅需付建一城、予数虚衔的代价,便可得蕃兵数万,这笔哪怕在商贾看来也是稳赚不赔的买卖,竟就成了他受冷落的缘由!

    郑戩越想越是愤怒。

    恐怕是官家太过偏‘小夫’,屋及乌,不论陆辞有何举措,都将一昧说好!

    就在这时,郑戩一位好友实在不忍再度拒绝其邀约,择一休沐日来到郑宅,有意宽他几句。

    郑戩愤愤不平:“我知那陆辞势正盛,本有意避之。然同奉皇令,他他那路的招抚使,本该与我素不相,缘何刻意指使旧,予我绊脚?”

    那位与他作对的‘旧’,自然是在指王韶了。

    好友见他一时钻了角尖,正在气上,很是为难着不知从何劝气。

    郑戩看向略显局促的对方,酸溜溜:“你今日肯来看望,我已是激不尽,自不会提令你为难之请。”

    陆辞此时正是风光无限,他当时都想着暂避锋芒,不愿得罪,又如何能指望非亲非故的诸友与他一发起弹劾呢?

    “你啊。”

    好友叹了一声。

    以他与对方,如何听不郑戩此刻的怨怼?

    在起离去前,他犹豫再三,还是委婉提醒:“你可曾想过,此事许是办得不够周全?”

    常汴京的朝官们,对边关之事不甚了解,完全听信他的奏章后错误判断,还算有可原。

    但郑戩任四路总使已有大半年的功夫了,怎还会思虑不周?

    官家会毫不犹豫地采信陆辞一派所说,或还能归于‘偏’二字。

    然而,不是政事堂的宰执们,还是每日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