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懒皇帝 - 分卷阅读10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里琢磨着画一副画儿。

    正在和太上皇欣赏茉莉的范大人,一抬望见前面有一株快要落完的海棠树,忍不住转对着太上皇笑着说:“我家的两个孙女儿,一个天都跟着公主们学海棠睡图。”

    太上皇一愣,反应过来后对范大人轻轻摇,“皇儿纳吉、纳征礼那天,我们用过午饭散步,我和太上皇后在兴的说话,突然发现皇儿迷瞪着一动不动的站在这株海棠树前,上都是儿。”

    心里有了猜测的范大人睛带笑,太上皇想想当时儿为一好样,也忍不住笑了来,“我和他嬢嬢凑近了一看,果然是睡着了。”

    “官家是兴。”范大人觉得他对官家的还是了解的。

    太上皇果然笑的一副“你知我知”的模样,接着说:“恰巧小一领着妹妹们来贺喜看到这个景,回去后她们就在自家院里的海棠树了一张小榻,说是海棠睡。”

    终于得知“海棠睡”来历的范大人目瞪呆--他真的早该猜到,说起“睡”,怎能少了官家的参与吆。

    被延福人摘了芽,正准备努力发散生的海棠树在晚风微微晃动枝条,天边的太作势要落,晚霞满天,太上皇和太上皇后各忙各的,官家和范大人一起来到文德殿落座。

    “范大人来的正好,我这恰好有事没考虑明白。文大人来信说让折克柔和折可行兄弟最好留在边境历练,这个没有问题。可是他们提到的,让文人去军里开蒙,教识字,我有拿不定--文人到了军里,不可能光是教识字。”

    官家对此小愁。大宋懂兵事的文人凤麟角,才能人品好的人当然是要先供给朝廷和地方。剩的,再怎么挑细选,也都只是擅书画诗词,既不能保证他们的想法观真的民,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和将士们得来。

    最关键的是,大宋的文人面对武人的时候,大多态度傲慢的很,去西北学院教学和去边军任教,对于他们而言完全是两个事儿。这也是狄青将军在心里说“绑”几个文人去边军的原因。

    范大人明白官家的担忧,也知官家想让大宋每一个人都过得好,可是他对于边军全面识字的可行不大看好。

    “微臣也认为将士们的识字之事应当慢慢来。他们的年龄都过了识字开蒙的年纪,记忆力退,格已经养成,再怎么教导也是掰不过来。”

    “因此微臣琢磨了一,暂时不需要在边军全面的开展识字活动,各军挑选一些好苗首先试行。教员就临时由军识字的将领们担任,比如折克柔和折克行兄弟。官家以为如何?”

    官家不认同,“将领们要训练,不能多时间在这些事儿上。不过范大人说的对,要普及识字,还是要从孩们开始。军士兵们识字一事,暂时由将领们挑选一番先开个小班,或者让他们互相学习先看看成效比较好。”

    “可是朕又不忍心。这几封信里都有提到,将士们对于识字的;就是守在汴梁的禁军,有不识字的也都积极的很,我们不能让他们失望。午的时候我仔细的思索了一番,可以在兵事学院或者国监里培养一批稍稍懂兵事,关心士兵们的文人送到各边军。”

    范大人对于官家的心笑不语,听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不由的睛一亮,“官家的意思是,军事化的文人?”

    “军事化的文人?这说法不错。”官家小开心,“海外洋人的士兵据说都是骑士,打小儿受文武教育。我们的折家军,杨家军也都是文武并行,家军堪称文人化的武人,范大人本也是文武全通,可见文武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我还听说他们的军队里有一牧师,专门安抚士兵们的绪,缓解他们的心理负担,这个很好。将士们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之外,徘徊在生死之间,他们的心理压力很大。所以这些文人最好懂医术,脾气好会安人。”

    同样领过兵的范大人当然知官家所指为何。将士们见了血,绪激动疯狂,当场克制不住自己的都有,更何况日久天的压抑来?昔年项羽和刘楚汉之争最为关键的垓之战,很大一分就是楚军绪不稳造成的失败。

    甚至有人说项羽最后自刎乌江,也说明了他本的弱。为君为将为兵者,岂可有绪用事、意气之争?

    “官家这个主意甚好,文人“劳逸结合、屈伸有度”的学习法也可以用在禁军的日常训练。只是文人到了军,牵扯不小,需要谨慎的安排。”

    君臣两个慢慢的讨论,天黑了来,人轻手轻脚的来给他们上蜡烛,续上温的沉香

    大约戌时四刻,范大人在繁星的照耀提着小灯笼脚步轻快的回家休息,官家迷瞪着大睛回寝殿洗漱沐浴。

    第二天早上,天气依旧明媚,灿烂的朝霞布满了东方的天空。垂拱殿的君臣们商议完了边军布防和兵法学院等等事务,却没有立即结束早朝。

    保守派们的代表之一司光大人和前几天一样第一个站来,痛心疾首的陈述王拱辰一案继续查去的危害,想明白了就不再犹豫的范大人这次没有保持沉默,毫不客气的摁回去。

    “至今为止,包大人没有冤枉一个好人,没有错判一个文官。司大人请说说,哪里来的危害?”

    有范大人这一表态,憋屈了好些日的改革派们立跟上,然后保守派也不甘示弱的反相讥,然后两方人互相唾沫的“不亦乐乎”,脾气急躁的直接的都有。

    官家端坐台,完全不受影响的闭目养神;宗室王公们一个个看闹看的睛发光、心儿怒放;就是苏轼大人这些间派也是笑的一脸无可奈何,脆学着官家闭目养神。

    两派人辩着辩着开始引经据典、说古论今,渐渐的牵连到王拱辰的贵人兼恩师,那位了名的维和派老好人晏殊老大人。当然,吕夷简那一辈人、现在朝堂上的人,凡是与王拱辰有关的几乎都没有被放过。

    晏殊老大人的女婿富弼大人,他当年的座上宾之一范大人等人,一直都没有参与这场激烈大辩论,听到百官们提起晏殊老大人当年的所作所为、毫无作为,也都是丝毫不为所动。

    百废待兴、万事待理的燕京城里,晏殊老大人的另一个弟修大人收到了汴梁的各项消息,尤其是好友范仲淹和富弼的来信,不自禁的对王安石大人发了一通小慨。

    “樽绿醑意人,朝月夜相见。”

    忙完了白天的事务终于有时间坐来的欧修大人,望着夜空的繁星闪闪,想起来当年恩师晏殊常常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