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分卷阅读687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歼-1就成了他们采购的重之重。

    胡卫东一听,自然是求之不得,“本来还准备卖气式飞机给他们的,不过既然有机会拿那些淘汰品换钱,那就半年之后再说吧。反正歼-2的产能上来还需要时间。而且我们的超音速飞机也快行首飞了,晚一卖可以继续保持对日技术领先……”

    日本政府的这次突然增加的采购订单包括1500架歼-1战斗机、1万台带有两级增压装置的航空发动机和2万台涡增压,总成金额达2.8亿元。这还是国政府难得开良心价的结果。不知不觉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掠夺到的海量财富已经几乎全通过贸易国,若非澳大利亚西北与印尼东的铁矿产量不断增加给日本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这仗能否打得去还真不好说。

    话说1945年日本及其占领区的铁矿产量已经激增到了5000万吨以上,其超过3000万吨都到了国,这些品位的富铁矿甚至超过了国钢铁工业这一年的总需要量,但在胡卫东“用不掉也买来存着,反正铁矿石又不会变质。”的思想指导国的钢铁企业就像是一张不见底的血盆大,将这些被压到白菜价的优质铁矿石尽数吞了去……

    除了铁矿石。国如今已经能够自给自足的原油也同样尽可能地以增加储备。只是由于仓储成本相对铁矿石得多,吃的数量没那么夸张。镍、铜等国储量偏少的其他资源也是如此,虽然胡卫东这个穿越者帮国提前发现了几个世界级的大矿,但在某意义上来说。它们最大的价值其实只是方便咱们时压价罢了。国未来全面工业化之后对资源的用量太过恐怖。自己有限的储量能节约的还是要尽量节约,何况国想要分享二战最后的胜利果实,不参战是不可能的。到时候就更需要有足够的战略储备了……

    虽然1945年国同时跟两大阵营生意赚得盆满钵满,这一年的国工业也继续速的增照同比价格计算,比1944年增了接近20%,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而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也实现了速持续增,虽然增幅较前明显回落,但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1945年国工业系变得比之前更加平衡和健康。

    之所以能够继续保持如此速的增,当初的额投资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原因,来自日本和苏联的大批订单现在已经上升为更重要的刺激因素,对于工业生产来说,市场需求的促作用从来都不逊于固定资产投资。

    但在这烈火烹油,鲜着锦的大好局面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也终于完全地暴来,到了1945年的最后两个月,国除了行政、军队、教育等更加重要的门必须保证的人才数量之外,几乎所有可以培训成为工业劳动力的人都已经成为了产业工人,虽然技校、专乃至于成人夜校还在不断将那些本就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少年培训成合格的工业劳动力,但他们的数量相对于国如今的工业规模,已经显得微不足了。

    这也就是说,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工业发展主要只能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在本时空国工业起的前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尤其目前国的科研重还都放在了短期不能直接作用于经济的军工门,仅靠企业自发的研究,效果自然有限……

    据胡卫东估计,不考虑国可能参战的因素,1946年的国工业总产值也最多比1945年增加8%,而受此拖累,国民总收的增率更是超不过5%。这个数字别说是和之前几年比,就算和历史上的新国相比,也实在是太慢了一,要知就连十年动的某些年份,工业的增速度都不止8%啊!尽于战的世界列相比,国即使是8%的工业增率,也已经相当惊人了……

    等到至少1948年(即小学5年+初3年)之后,新国在全国范围普及全民义务教育的成果来了,这个问题恐怕才能从本上得到解决。而在此之前,国就算有再多的订单和投资,工业也不可能继续持续之前的速增了,而全国的用工荒更是令国企的老总和私企的老板们痛不已。

    也正因为这样,胡卫东认为,为了尽可能地保障国的工业发展,将数量有限的文化程度人尽量多留给工业和科教,除了对文化程度要求较的技术兵,普通的轻步兵可以尽量征召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

    事实上,轻步兵文化程度低一些,战斗力未必就差,比起某些将领所谓的“城市少爷兵”,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村兵服从更好,也更加勇敢和刻苦,而国的轻武在维护上又十分简便,对士兵的文化程度要求很低,因此反而农村的新兵更容易练成合格的解放军士兵。

    第八百章 战局反复

    此外,将这些年龄偏大而错过了义务教育的农村弟召军队,等于是给了他们一个学习的平台和之阶,对他们日后的个人前途也大有好。如果能够立功提自是最好,在队里学到了文化也方便日后城务工,即使最后还是回乡务农,有过在队服役的经历,也肯定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当地政府的照顾,生活自然会好过一些。因此赤央增大农村征兵比例的决策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支持,而那些农村兵吃苦耐劳的表现又对那些大多城市的技术兵产生了压力,令他们的骄二气消减了许多,也算是一循环了……

    话分两,小胡将侵苏主力南调之后,苏军统帅一边急调资供给在敌军期封锁已有大量居民饿死病死的列宁格勒,一边派兵在北线迅速收复失地,但是被胜利冲昏了脑的斯大林却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派兵攻芬兰在战争夺回的卡累利阿地峡,以确保列宁格勒北面的安全。

    结果原本已经有些后悔对苏作战的芬兰政府只得跟苏军拼死一战,同时瑞典与挪威两国也因为亡齿寒的考虑而将所有能够派队都派了给芬兰元帅曼纳海姆统一指挥,这三个人不多的小国在这危急的形势表现了惊人的动员效率,三国的总兵力迅速扩充,光是芬兰一国就有40万军队(历史上芬兰最多时动员了50万军队。这个时空因为苏芬战争的损失更大,再加上苏德战争后芬兰介,因此动员的极限缩了一些。),几乎达到了全国人的1/6,其野战队超过20万人,再加上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