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分卷阅读65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生了大的影响。从这一来说,斯大林当初决的放权功不可没,但是因此促成了战后“”的崛起,却又是他人生最大的恨事之一……

    就在两大阵营打得不可开的时候,东方的国却继续安享和平,新国政府和人民群众并没有浪费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过前一年的困难之后,1943年国的工业迎来了爆发的大幅增,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30%以上,照官方汇率折换成元的话,总值接近150亿元,这个数字已经与占领了大片土地而国力大增的日本相差无几,与大片国土沦陷的苏联不相上,超过了受到重创的英国,一跃成为了世界前五的工业大国(但工业总产值还没超过农业总产值,所以国依然不能算是工业国。),而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增幅就更是惊人……

    在全国掀起路桥建设**的有利条件,1943年不再因为缺而被迫限产、释放了大量产能的国钢铁工业现了爆炸式的发展,全年钢产量同比增超过50%,首次突破了900万吨大关,继续稳居世界钢产量第六位,并大大缩小了与前面五个国家的差距。

    之所以增产如此迅速,甚至远非历史上的国可比,这主要得归功于氧气转炉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历史上前30年里因为苏联没有转让这项关键技术,国的钢铁生产期依靠效率低的平炉,同等投资获得的产能仅有氧气转炉的1/3到1/5。

    而等到国彻底掌握这项技术并开始大量推广后,当时国的钢产量已经有一年几千万吨了,基数大了,增率自然也就不可能再有那么夸张了,而淘汰落后产能也令数据不可避免地有所缩

    与之相比,如今的国钢铁工业基数还不算大,同时因为世界大战的特殊环境,并没有淘汰落后产能,因此转炉投资省、建厂快的优势就变得特别明显,再加上很多的产能其实在1942年就有了,只是当时缺被迫限产而没能变成产量罢了,这些全都集到1943年爆发来,增率的数字夸张一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七百五十八章 爆发式增

    而一直最受重视的电力工业虽然增幅略逊于钢铁工业(主要是因为1942年电力工业在央政府的特别重视没怎么受到1942年旱灾的影响,因此1943年的补偿较少。),但是年发电量仅过了一年时间就暴增了50%依然堪称奇迹。之所以增如此之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的电机制造厂大量生产装机容量最大也难以超过3000千瓦、但是却很可以如普通的机电产品那样线大批量生产的稀土永磁发电机,虽然这些小型发电机所发的电并网相对困难、用于火力发电的能源利用率也相对要低一些(毕竟锅炉越大效率越),但为了保证“911工程”和全国建设的需要,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

    1200亿度的年发电量在1943年的世界上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使得国超越德国本土和苏联,成为仅次于国的世界第二发电大国。不过国电力工业之所以能够创如此奇迹,除了业广大职工的努力和央的度重视,也得益于很多客观的有利因素,后世的史家因此普遍认为路是不可复制的。

    首先,世界上只有国有这么多的稀土资源能够拿来制造上万台稀土永磁发电机所需的大量稀土永磁材料,其他国家想爆也没那个资源,即使有那个资源,这么也是得不偿失(关键是唯一有足够稀土资源的国并不缺电);其次。由于胡卫东提前开启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并一直持对其大量投资、加之特斯拉这个怪才来到国后帮助解决了研制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的很多技术难题 ,使得国成为了世界上目前唯一掌握兆瓦级永磁式发电机技术的国家,其他国家现在就算想搞,也得老老实实地时间研究,而抢占到这个先机,对于战后国引领世界风电开发(风电只能采用永磁式的发电机)也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最后,由于“911工程”的大耗电量,使得国这样拼命建造发电厂也不必担心电力过剩,这一同样至关重要……

    而且,关于电力过剩的可能。胡卫东也早就考虑到了。事实上火电站、特别是小型火电站的建设从1943年开始,电力就不再批准立项了,1945年之后国电力建设的重便会彻底转到电方向上来,以充分发挥力资源世界第一的优势并减小环境污染。同时也有利于防范自古以来就令国人民受其苦的旱灾害。同时。适度控制一发电量的增速度。也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门的平衡发展……

    除此之外,大力发展电制造工业和耗电量大的炼铝工业以增大未来国对电力的需求,也是胡卫东想到的解决日后电力过剩的应对方案之一。尤其是炼铝工业。一方面可以消耗掉多余的电力,另一方面则可以提供廉价的铝线供给电力系统使用,可以省大量珍贵的铜,同时还未日后飞机制造工业扩大产能打了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电工业方面,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这类“档”商品想在全国范围普及暂时还不到,但是价廉而实用的电壶和电饭锅却很容易推广开来,生产也极其容易,几年之就可以在全国至少是城镇居民之推广普及,而它们的耗电量其实一都不小,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几年以后国电力过剩的危机,同时城市居民不再烧煤(化气的功劳也不小,而煤气则因为战时的风险,暂时只在洛国腹地的城市得到了推广,与输油的建设一样。),也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

    除了钢铁和电力,对目前的国来说,最急需发展的莫过于石油工业,虽然国陆军的机械化程度不,但是空军与海军对燃油的需要量还是相当大的,而国的经济建设同样离不开石油,因此自新国建立以来,一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石油,在和平时期这未必是一件坏事,但在二战渐**的背景,这状况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国政府就加大了对石油工业的投资,而因为勘探力度一直没有减小,因此开采起来事半功倍,使得国的石油生产在1943年继续保持了速增,算上作为技术储备而维持少量生产的煤制油与页岩油,这一年国生产的石油及其代用品总量突破了900万吨大关,已经可以确保在自给自足,而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的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