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 分卷阅读9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敬的斯大林同志。”,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虽然贵为苏联的第二号人,在斯大林面前却一直都是毕恭毕敬,不过见斯大林心不错,他胆也跟着大了一些,难得地主动向其提议,“如果国同志真的取得了这样的胜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予他们一定的支持,让他们给予日本军阀更大的打击?”

    “先查清事实再说。”,斯大林很快就敛起笑容,拿起烟斗了一,自言自语,“对外报工作是该加了,真不该将别尔津派去……”

    而在这时的柏林,一个小胡则是面变幻不定地陷了沉思,“想不到那些日本猴竟然连国的叛军都打不过,他们真的有能力帮助帝国夹击苏俄吗?或者……我们应该重新考虑对华政策?”,但很快他就猛地抬起来,拍着桌大叫,“叫卡纳里斯(纳粹德**事谍报局局)过来!我要详细的报,越快越好!”

    一个既是苏共党员也是纳粹党员的德国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红谍王”佐尔格,通过他在远东的报网络、尤其是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记者尾崎秀实,查清了日军的准确伤亡数字与那几次战斗的大致经过,并分别向莫斯科与柏林行了汇报……

    大胡当年曾经指挥过察里津保卫战这仗,对于军事远不像后世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无知,他只是看了一就意识到,现如此夸张的战果其实存在着很大的偶然,那支红军队应该不会真的大到足以一歼灭4万日军。但其至少有一万多日军确实是其吃掉的,以此来看,这支红军现在的实力至少也足以与一个日军师团抗衡,即使是斯大林,对其也无法继续无视了,但对于莫洛托夫扶持国同志的建议,斯大林还是立刻就否决了,“即使他们比我们原先估计的更加大,也不可能与现在就有二百万、并且随时可以动员更多队的国政军相提并论,何况国对于苏联的价值,并不在于消灭多少日本猴,而只需要拖住他们、为我们的工业化建设和红军武装备的更新换代争取时间就行,在这方面国的蒋政无疑更加值得信赖,无论是纵还是兵力,那些土地革命者都望尘莫及。等到我们的工业化完成,武装起几百万、上千万的大红军,无论是西方的帝国主义,还是东方的帝国主义,都将粉碎在苏维埃的铁拳之,区区几万日本猴,又算得了什么?”

    而小胡方面,也“英雄所见略同”地作了同样的判断,但心底里毕竟还是对日军战力有些失望,从此还是不可避免地更加轻视日本,加之德国现在急需国的猪鬃与钨、锑等稀有金属,因此与历史上相比,国府从德国换到了更多的武装备。但因为“赣匪”的死灰复燃,国府自35年半年开始,就无法依约向德国提供足额的钨砂,使得德国的战争储备迟迟无法完成,严重影响了小胡的扩军计划,令小胡渐渐有些着急起来……

    华北以来一系列的胜利,不但有力地驳斥了国府对于赤党的污蔑之辞,胡卫东也一成为了国妇孺皆知的大英雄,这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投奔苏区的人才大大增加了。这些人不乏后世名声赫赫的学问大家,其甚至有目前已经是世界级专家的大,比如协和医学院生化系主任吴宪(注1),而清华大学理学教授吴有训与周培源、化工系教授张大煜、数学系助教华罗庚、研究生钱伟、即将毕业的钱三、何泽慧、王大衍、理系在读大学生陈芳允,北洋工学院在读大学生吴自良,北大理系助教郭永怀、地质系助教丁衡后世也都是国各个科研领域尖的专家学者。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人是胡卫东特地派人拉来的,比如世界级的地质学泰斗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目前在山东大学任教的理学家王淦昌与生学家童第周,以及国医界的第一人施今墨,而方法也各不相同。

    李四光的思想一向激,对赤党素有好,加之此时他虽然已经提了地质力学的概念,但无论是在国还是国外,都本没人支持,甚至就连他有着详实证据的“庐山第四纪时期曾经存在过冰川”的论断,也被看不起国人的国外地质学界与盲从国外权威的国地质学界轻率否定。不服气的李四光正准备再上庐山搜集更加有力的证据,胡卫东却通过地党向其致信盛赞地质力学,并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顿时被李四光引为知己,加之李四光本就是一个定的国者,光是为了抗战这一条,就足以令他放一切,接受胡卫东的邀请前往洛了。有了这位百年不遇的地质天才,加上孙越崎这个擅矿业理的杰人才,豫西苏区地的丰富矿产资源有望得到充分开发,这对于敌人包围之的豫西苏区来说,其意义怎么估也不过分。

    注1:吴宪在世界上第一个提了测定血糖的方法,并发现了白质变与复的规律,这两大贡献(尤其是后者)都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国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加之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科学界确实人才辈,最终与诺贝尔奖无缘,但即便如此,在1936年时,吴宪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一生化专家,同时也是国最优秀的医药化学家与营养学家之一……

    第一百零七章 群贤毕至(继续求票)

    与李四光相比,地理与气象学家竺可桢如今的名气更大,而且更受国府重视,胡卫东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他写了封信,但他却低估了竺可桢的那颗国之心。在看到胡卫东信所说的“请问先生,气象学是在风调雨顺的江南作用大,还是在灾害频繁的北方作用大?”后,竺可桢毅然放弃了官厚禄,觅得机会带着一向无条件支持他的家人来到了洛。这对苏区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因为竺可桢不但是一位杰的科学家,还是“民国四大校”之一,如果考虑到学校的基础,称其为民国时期最优秀的大学校也不为过,胡卫东自然不会浪费他的这一杰才能,而竺可桢也没有令他失望,在其卓越的领导,新成立的原大学很快就成为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在理工科方面更是无以比……

    而王淦昌与童第周二人之所以接受胡卫东的邀请,除了不逊于任何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外,还有着不能忽视的经济因素。民国时期的大学教授虽然收,却因为“城变幻大王旗”的缘故而很不稳定,山东大学原本有韩复渠的鼎力支持,经济状况还好,但薛岳军山东将其赶走后,给予山东大学的拨款顿时锐减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