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 - 分卷阅读133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格局太低的张大公

    这人……实在是太坏了!此时此刻,小北心里只有这么一个念。可只要他是对敌人狠辣,对自己人好,那又有什么关系?

    虽说汪孚林抱着一石二鸟的最大期待,但很遗憾,哪怕他如今着锦衣卫层两颗重要棋,仍然没能发现张四维和张泰徵父有任何异动,只发现外间关于妻言渐渐被巧妙控制在了自己想要的范围之。而随着西园和绿野园这两地产是小北家祖传,后来被其兄卖给自己这一传闻的传开,小北的世在有心人的,也随之呼之。但在这么一件事真正过明路之前,他却接到了一桩意料之外,理之的任务。

    已经致仕的左都御史陈瓒去世了。

    照惯例,像陈瓒这样的官,朝廷会派人官员赐葬祭。当然,这项差事本来无论如何都不会落到汪孚林这个掌御史上。然而,也不知是张居正谅陈瓒当初对他重用信任,还是想让他暂时离开言纷纷的京城,竟是把他到了前去陈瓒故乡北直隶河间府献县赐葬祭的名单之。除此之外,张居正还额外给了他一个私人任务,那就是顺去迎接一正往京城赶来的赵老夫人。

    对于前者,汪孚林自然欣然接受,可对于后者,他从上自然没什么异议,可从理智上来说却真的想推却。但是,思前想后,他最终还是答应了来。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临行去河间府之前,竟然传了小皇帝的旨意,委托他在陈瓒的葬祭之后,去真定府迎接赵老夫人。

    小皇帝的旨意以及张居正的私人委托,竟然同时到了自己一个人手上,汪孚林唯有慨自己真够招人惦记的。让他更加意外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竟然还相当正经地在文华殿召见了他一次,然后给了他一个熟人同行。当在文华殿看到张宁的时候,他忍不住心里直犯嘀咕。

    这个曾经在杭州北新关结不解之缘的老熟人,是冯保的人?还是张宏的人?抑或是小皇帝的人?这皇姓张的大太监尤其多,如果单单因为一个张字就认为那是张宏的人,那就上大当了!

    “汪卿和司礼监随堂张宁同去,一路可缓行,不用急于赶路。”朱翊钧的话说得很慢,很平稳,与其说是在宣示帝王威仪,还不如说是在努力掌控谈话的节奏。

    “两位老娘娘已经和朕商量过,等抵达京师的时候,司礼监太监李祐,慈庆太监张仲举和慈宁太监李用会代表朕和两位老娘娘劳于郊外。”

    给予张居正的母亲如此规格的迎接待遇,汪孚林不知自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自两皇太后,但反正事都定了,没有他这个小小御史置喙的余地,因此他自然答应得很快。然而,等到退文华殿的时候,他还没来得及和张宁说上一句话,张宁就被冯保派人传去了,而送他会极门的,竟然又是文书房掌房田义。

    “皇上知汪掌素来忠义,所以请您去看一看,太夫人沿路所过府县,都是如何迎接的。”田义说着顿了一顿,这才意味地说,“而且,太夫人年事已,虽说有儿孙相陪一路北上,可想来对于没到过的地方总难免有些不安,毕竟是一辈都没离开过江陵县的老人家。汪掌素来善言辞,也好劝老人。”

    后半截本就是糊人的废话,重要的是前半截。这是让自己打小报告,汇报一沿途官员是如何努力结张居正的吗?

    汪孚林在心里给这件事定了,可是,即便他素来对张居正什么都说,临行前却因为这一日张居正没有休沐,人还在阁,他也就没有特意去拜访告辞,而是正大光明送了封信过去,无非是说自己一定会照顾好赵老夫人一路行程云云,但实则完全是没话找话说。

    毕竟,赵老夫人这么远的路都过来了,更何况是真定府到京城这几百里路?

    他相信,张居正只要还记得他之前手蘸茶对其吐的真相,就该好好想一想,皇帝派他去接赵老夫人,那到底是个什么目的。

    第八九四章 人心不足蛇吞象

    毕竟是堂堂朝廷从二品大员,原左都御史的葬祭,汪孚林又不是礼的人,主持赐葬祭自然于理不合,因此,他只能算是个副使,正使却是礼的一个主事。

    至于张宁这个新鲜炉的司礼监随堂,虽是领着另外一桩差事,并没有席陈瓒葬祭的旨意,可既然是跟着汪孚林同行,这边完事再去迎接赵老夫人,他本来还犹豫是否要面,可因为陈瓒是张居正的同年,如今他去接张居正的母亲,这陈瓒的葬祭上却避而不见,回平白无故得罪陈瓒的门生故旧,他也就仅仅代表自己,堂而皇之地上香祭拜了一

    而汪孚林看到陈瓒的四个儿时,不得不慨,这年即便官居二品,却并不代表着儿孙就可以安然躺在余荫上过日了。

    陈瓒一妻一妾,妻韩氏早故,总共生了三个儿,其因为从小留的病,几近于盲人,次和季一个恩荫监生,一个考了秀才后又了国监,而唯一的侧室刘氏则生了一个幼,至今还不满十岁。而那些似懂非懂哀声痛哭的孙儿,最大的比庶的幼还大,最小的尚在襁褓。满屋哭声之,却难掩一个最最尴尬的事实。

    陈瓒的儿孙当竟然连一个举人都没有!如此一来,日后这些儿孙就算恩荫仕,皇帝记得的话,到老最多混个五六品。皇帝若是不记得,那就恐怕随随便便一个官职就打发了!

    想到当初谭纶去世的时候,谭家一样是后继无人,汪孚林不由得在心里叹了一气。

    大明开国已经两百年了,这两百年来土地兼并,财富集,但因为有相对公平,文官们一个个都死死盯着科举,平民百姓之仍然不断有寒门弟脱颖而,一跃官居一二品。然而即便是这些官的弟,并不能因此就世袭官爵,孙后人如果读不书来,仍旧有可能造成家族人才断档,由此衰微的局面——尽如这尖官员的人家,第二代不行,第三代却只要跟上,仍然能够挽回家族的颓势,但毕竟很多昙一现的家族就此败落。

    相形之,上层到层到层阶级还是在一直动的。而且如阁老尚书这一等一的官,其家弟参加乡试乃至于会试,也会有很多双睛死死盯着,很难作弊。这也就是张居正执政这几年,阁老尚书的弟考士的络绎不绝,从前科言官可没那么好相与,只要你在位上,哪怕你家侄有真才实学,那也会里挑骨把你死。毕竟,科举这条路要是全都被官宦弟霸占,那么寒窗苦读的平民弟怎么办?

    因此,在这年,唯一彻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