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首辅 - 分卷阅读21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难睁睁地看我们这些百姓饿死吗?”

    “是啊是啊,为元江知府,却不理我等死活,算什么父母官?”

    “我们要开仓放粮!开仓放粮!”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青辰见此景,只忽地拍了一惊堂木,:“大家先静一静,听我说。”

    百姓到底是百姓,只听这一声惊堂木,本能地便安静了来。青辰便顺势:“元江府了事,虽是天灾,但只要是发生在元江府,就是我元江知府的责任。是我的责任,我就会给大家一个待。不用什么办法,你们相信我,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不让你们饿肚。但是,请你们给我一些时间。”

    此时,人群有冒一个声音,“听说知府大人是靠结宋阁老才坐上这个位置的,你有什么能力不让我们饿肚?”

    话音落,百姓们窃窃私语声立刻响起。大家齐齐看向前这位清隽的知府大人,目光疑惑和不信任之

    青辰的睫微微一眨。她猜到了直面百姓并不容易,尤其还有白莲教徒从作梗,但她没有想到,他们会如此直接地言羞辱她,从她的人格和能力上对她最直接的打击。

    孟歌行,果然是够狠。

    谢文元一听就急了,“住嘴。公堂之上的岂容你等胡言语,造谣诬陷。给我将这些造谣生事的人拖来,杖责五十!”

    “等一等。”青辰却是开拦住了他。她不愿意以权势和武来迫使他们屈服。

    “宋阁老是我的老师。”她微微气,而后继续,“但他也是大明的阁次辅。他的能力和品毋庸置疑,这一全天皆知,饶是有一万张,也诬陷不得。本官受朝廷之命,赴这元江任知府,能不能治理好此地,本官也不必与你们以相争。只你们有千千万万双睛都可以看着,倘若我治不好这元江府,叫你们大多数人饿了肚,我必当着你们面,摘上这一乌纱帽。”

    停了一,青辰继续:“我不瞒大家,官仓里三年前就没有粮了。但是现在没有粮,并不意味着以后没有粮。我答应你们,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大家有粮过冬。”

    人群的大多数人被说动了。

    一个人说的话是不是打心底发来的,从她的目光其实很容易看来。

    可还是有人要继续闹事,“大家莫要听信他的缓兵之言,总之今日见不到粮,我们就不走!”

    “我不是让各位走,只是担心你们站久了会累。大家就地坐吧。”青辰说罢,竟令让人端来了,分给百姓们喝。而她就坐在公堂上,开始理她的政务。

    前的这一幕,不仅百姓们看傻了,闹事的白莲教徒看傻了,府衙里的连谢文元在的官员都看傻了。

    百姓们坐了。他们的大多数人都保持了安静,他们虽对这位知府大人是否能让他们吃饱过冬还心存疑问,但他们开始愿意相信她了。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在田埂间,他们总能看到这位知府大人的影。

    如果她不是心系百姓,又怎么会三天两跑到田里去呢。

    府衙景,白莲教的人很快便转述给了在门外悠哉喝酒的孟歌行。

    孟歌行听了,睛都有些直了。

    这个沈青辰异于常人他是知的,但不知她是如此异于常人。

    开了门让大家去不说,竟还让大家都在公堂里坐着,她甚至还能够安心地办理公务?

    官仓里没有粮他是知的。早在去年他就打过官仓的主意,没想到一探之竟发现一颗粮也没有。所以他知沈青辰是放不粮来的。

    放不粮来,她就没法向百姓待。

    他原以为她会以其他理由来狡辩拖延的,可没想到,她竟然对百姓们都说了实话……堂堂一个知府,跟全府的人说自己没有粮,那他这官威还往哪搁?

    不过,他倒是佩服她敢说真话的勇气。比起那些欺上瞒,谎言误国的官要好多了。

    有意思。

    日渐渐西斜。

    知府衙门,打后院来了人来向青辰报,孟歌行的弟弟,治好了!

    青辰,搁笔,对着堂的人群:“我知你们当有白莲教的人,去告诉门外的孟歌行,他弟弟生了病,现在治好了。我会把他送到府外,让他把他接回去吧。”

    凭孟歌行喜闹腾的格,这么闹的场面,他应该是不会错过的。此刻必是在门外某闹呢吧。

    谢文元很是不忿地补了一句,“再一并告诉他,他今日所为,叫大夫不了府衙,差耽搁了他弟弟的命!”

    门外的孟歌行很快就收到了消息,脸上的笑意瞬间便收了起来。

    她打开了大门,原来是为了让大夫去给他弟弟治病?

    “吩咐去,让百姓们散了吧。”孟歌行沉思片刻后,凝眉

    不久后,公堂的百姓们终于散去。

    随后,青辰的吩咐,一个健的衙役背着孟歌行的弟弟了门,将那孩还给了孟歌行的手

    孟歌行扶着弟弟上了车。临走前,他在车里回看了一知府衙门。

    人退散后,通过大门终于能看到里面的景,只是他看不清里面的人。夕斜斜地落在屋瓦上,吊起的兽首檐角微微泛着金光。

    沈青辰,算我孟歌行欠你一条命。

    依旧坐在案几后的青辰看着府衙由喧闹恢复平静,终于地舒了气,两侧的太

    “大人劳累了。”谢文元边说着,边奉上一杯茶。

    青辰接过茶,啜了一。今日却是真是太疲惫了。为官不易,她今日可算是切切实实地受到了。

    讨要粮的百姓们虽然走了,可是缺粮的问题依然存在,亟待解决。

    没有存粮,又借不到粮,前的难题,就只剩最后的一条路。

    “去帮我把袁松请来。”

    谢文元知她本就在为粮的事烦心,经过今天这事后,她心里一定更加着急,“大人还是先歇歇吧,这粮的事总不是一时半刻能解决的,莫要累坏了……”

    青辰摇摇,看向他,“我想到解决的办法了。”

    谢文元疑惑地看向她。

    “一年,两稻。”

    第139章

    所谓一年两稻,即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两次稻, 能得到两次收获。稻的生和成熟, 与日照关系很大, 日照时间越, 成熟越快。如今的大明朝, 在最南端的海南岛地区已经实现了一年收获两次甚至是三次稻

    而在云南省, 百姓们虽也有尝试,但很少有成功的。这与稻的品、气候、植方式等等都有关系。因为成功是偶然现象,所以大多数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