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福临门 - 分卷阅读2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以放去的年纪时,她就能去主面前求个面了。

    不是说三妮喜伺候人,但是人的一生就是有这么多的无奈。谁家的大丫鬟才十六就能赎的呢?哪家都没有这样的规矩!更何况对于三妮来说,在她一无所有时,是老夫人给了她莫大的帮助。

    三妮已经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家人,八年的光并没有阻断他们的,她知亲人们可以成为她的后盾,在这样的,她变得很有底气。即使在周家还要再留几年,她心里还是觉得非常轻松。

    而且,三妮如今已经知了家里的变故。

    当初他们亲人第一次见面时,因着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双方都选择地隐瞒了一些东西,如今却早已经把话说开了。三妮知家里闹那些糟糟的事,自然不希望自己赎后会成为大家的负担。

    还是等家里的境况好一,自己再赎吧,别叫家里的钱都填了她的赎。三妮如此想到。

    和三妮分开后,祁明诚又去了一家专收绣品的铺,帮赵小妹把她攒的各类绣品卖了。

    在这个很多技艺都是父传、母传女的时代,村里像赵小妹这样能绣东西卖的姑娘其实并没有几个。虽说,女人们都会裁衣制鞋,但这些是最基础的,想要卖绣品,就需要知更多的样,会更级的针法,并且还要有这方面的天赋。赵小妹的绣艺传自赵老太太,村里的其他姑娘却无去学。

    就拿祁大娘和祁二娘来说吧,她们衣服的手艺不错,家里的爷们穿着去都很面,时甚至还能在鞋面上绣个儿鸟儿什么的,但如果她们想要以此来赚钱,就稍微有些不够格了。她们从母亲那里学不到级的绣艺,除非自卖己去了绣坊,只靠着自己琢磨是永远不会有大突破的。

    但绣娘岂是好的?她们虽能免费学手艺,但等她们三四十岁能离开绣坊时,睛早就坏掉了。

    祁二娘还是在嫁赵家后,受了小姑赵小妹的指,才终于能在闲暇时绣个帕换些钱了。但这吧,都默认了是不能外传的,祁二娘心里有分寸,即使赵小妹妹并没有说什么,她也没有把学到的东西在暗教给祁大娘。于是,祁大娘平时就只能纳鞋底来卖钱了。纳鞋底是个力气活,这个很费工夫,其实人人都会,但有些人想要自己时,实在懒得鞋底了,就需要从外面买。

    这不能怪祁二娘不想着自己,只是她若把赵家家传的手艺教给了嫁去吴家的,这事一旦揭发来,亲戚就没得了。即使赵家人或许不会很介意,但为赵家媳妇,自己要守住本分啊!

    至于赵小妹的手艺,那自然是赵老太太手把手教来的。

    由此可见,赵老太太确实应该有些来历。

    据祁明诚的猜测,赵老太太肯定没有什么一品大官家的小不科学的隐藏份,但是她年轻时至少过着一小富即安的生活。十几年前,赵家生了变故,赵家人才不得不来到小山村避居。

    这样好的。

    若赵老太太是上莱村土生土的,不是祁明诚瞧不起村里人,只是她们一辈生活在这个环境,自然而然就把前的一切当成了真理,于是十个老太太至少有九个喜有事没事磋磨儿媳妇。如果赵老太太也是这样,祁明诚估计会速战速决,给赵家,然后带着祁二娘一起走人吧?

    别说祁二娘嫁人了就不能走,若真是遇人不淑,女人还不如自立女去!

    天气越来越冷,冬天地里没什么活,家家都开始猫冬了。

    沈灵边的小厮阿康,他的哥哥名叫沈顺。沈顺的祖父原是个乞儿,偶然为当时的镇国公所救,后来就跟在了镇国公边。因他没有名字,主家就赐了“沈”姓。沈顺一门三代都是非常忠心之人。

    沈顺找上赵家时,赵家的人都吃了一惊。

    不说赵老太太、祁二娘等本不知祁明诚曾经帮过周府表小这一事的人,哪怕如赵大郎这样知的,他也非常震惊。在赵大郎看来,虽不知沈小是如何独自现在云安城的,但这不是面事儿,贵人一定会把事。他们作为知人,不被贵人警告封就已是幸事,哪里还想过要得赏?

    因此,知晓了沈顺的来意后,赵大郎反而有些受若惊。

    赵大郎意识就看向了祁明诚。

    祁明诚知沈顺的目的是要收购自家的豆制品后,说:“你主家的酒楼在都城,从我们梨东镇发,哪怕是快加鞭,也要小半个月才能赶到。冬天就算了,若是夏天,你从我家收购的豆制品不都在半路上就发霉了?若是你们用了冰块保鲜,又用真正的千里来运输,这成本又太了一些!说真的,我们家的豆制品卖得只是一个价廉。你们若执意要和我们这个生意,就太得不偿失了。”

    祁明诚可以装作不知这些事,坦然地把豆制品全销售给沈家。但是,生意不是这么的。

    以诚为本,这是人的准则,也是生意的准则。

    所以,即使祁明诚需要钱,他还是要把其的一二三四说清楚。

    沈顺听到这话,不免愣了。祁明诚说的这些,其实他早就想到了。但是,对于沈顺来说,这件事既然是主吩咐他的,那就不能把赵家的事当一般的生意来对待,却不想祁明诚竟主动说起了。

    沈顺尝过赵家的豆制品,如果赵家和沈家的酒楼在同城,那这笔生意就真的可以了。但是,赵家不会贸然就搬到都城去,而沈家也没有必要来梨东镇上开一家酒楼,这里本没有什么市场啊。

    见沈顺沉默了一会儿没有说话,祁明诚心已经有了决断,说:“其实这些豆制品的法都很简单。沈事你若是真的看好它们的市场,我可以把方免费送给你们。不如你们酒楼自给自足吧。”

    祁明诚一直都很清醒。他知,梨东镇是小地方,所以赵家来的豆制品没有人模仿。但都城人才济济,天南地北的过客又很多,如果沈家酒楼把豆制品当特菜,应该很快就会被人模仿了。

    说白了,这些豆制品不是祁明诚发明来的。

    也许,在这个时候,各地都已经现相应的方了。只是,每个地方的豆腐都会衍伸不同的豆制品,祁明诚是仗着自己的经验,把各地的方都整合在一起了,显得他们家卖的豆制品很多。可如果沈家酒楼靠这个赚了钱,只要其他的商家看到了其的利益,他们肯定会尽快把各找齐的。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