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 - 122、我们的七零年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会儿不论是生产饮料、罐的,还是生产药、饮剂的,各个厂装生产线还很糙,只能算半自动化。比如像瓶盖儿这都不是一次成型,先得坯,再由封机压到瓶上。

    坯瓶盖儿的工艺极其简单,一人一台小机就搞定了,而且产量极大。

    一般新开的,或者生产规模不是很大的厂要是专门养这么几个人,养这么几台机的话有不划算。一个月的活儿两三天就完了,养它什么?

    所以,这也确实算是一个商机,虽然发不了大财,但也绝对可以养家糊小财。

    老何不知怎么就发现这个门路了。

    估计跟他在一农机上班有关,虽然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平时经常接机械类的东西,人又比较贼钻营。换句话说,总是于寻找发财门路的那状态。稍有机会就能被他捕捉到。

    这也应验了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上一世,老何就靠压瓶盖儿发了小财。

    后来就开始瑟了,到各个乡镇去开分厂,每到一地儿必定人养着,没几年就败了,最后不知所踪。

    如果老何不是主动找上门来,陈凡都不打算帮他,帮他发财虽然算不上助纣为,但也有帮瘸打瞎的意思。

    “我这初期建厂,瓶盖儿用不了太多。”

    “嗯,有就行啊。”

    “而且两三年以后我买卖就得扩大了,到时候我会有全自动的封机,就用不着跟你合作了。”

    “没关系,到时候说不定能合作别的。”

    ……

    陈凡自从开始跟苏晓华约会以来,老妈就三天两念秧儿:“啥时领回家让妈看看啊。”

    看到快到年关了,陈凡总得表示一

    “那个,我过年期间比较忙,你也得加班儿。所以,你提前到我家坐会儿,见见我父母,新年期间就不用过来了。”

    “好吧,俺随你。”

    12月的第一个周末,陈凡就领苏晓华回家坐了会儿。

    “你家里几人啊?工作怎么样啊?冷不冷啊?”

    像张蓝老妈一样,刘雅丽拉着苏晓华的手嘘寒问

    “哎呀,平房就是冷啊。”

    苏晓华倒实在,表也略显夸张。

    刘雅丽不由得微微皱了

    她这也是城乡歧视。

    苏晓华家是远郊的,在刘雅丽的心目,远郊的孩应该更实才对,不该这么气。

    因为城里人烧煤,农村人烧草、烧苞米,家里也就保持不结冰的状态,应该更抗冻才对。

    但陈凡知,一来苏晓华她们纺织厂余充足,宿舍供比较好。二来这段时间她经常住在陈凡给她买的那里,那里也是小区供,也非常和。

    平房烧的是土气再怎么也要跟不上集

    寒暄了几句,陈凡怕馅儿,赶拉苏晓华一把:“走,到我屋里坐会儿吧。”

    陈凡领苏晓华到自己屋里坐了会儿,饭都没吃就去了。

    陈凡认识苏晓华这段时间以来,三天两领她,已经把她嘴吃馋了,不太喜吃家常便饭了。

    一直到傍晚的时候,陈凡才回来了。

    “妈,你觉得怎么样?”

    “还行吧……就是有……”

    这一世,几乎每个人的心态都发生变化了。

    老爸老妈都不例外。

    上一世,因为陈家经济状况一般,刘雅丽觉得两个儿能找到有正式工作的,模样端正的女孩儿就不错了,其他方面也没什么要求,这一世显然有所不同。

    “怎么了?是不是觉没家教?”

    “那倒不是。农村孩嘛,总是糙一,习惯了就好了,不算个事儿。”

    陈凡心暗喜,连忙说:“嗯,我也觉得她为人事差意思。”

    “没事儿,经常锻炼锻炼就好了。”

    “一辈的事儿,我得好好考虑考虑。”

    陈凡这就等于先给老妈打好预防针儿了。

    ……

    随着12月的到来,瞅着整个80年代就要过去了,陈凡不由得慨万千。

    上一世,陈凡就很怀念80年代,可惜这一世回来只赶上个尾

    80年代之所以让人怀念,是因为只有这十年才是真正开放自由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尤其像陈凡这从21世纪回来的人,更是无比怀念这个年代。

    在质方面,80年代比70年代更加富足,在神方面80年代也超过了21世纪。

    陈凡1973年上小学,在此之前,他还上过两年幼儿园。所以,对整个七零年代都记忆犹新。

    这个时期大家都是低标准,贫富差距不大,但生活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最明显的是吃的方面。

    北方地区,粮供应分粮和细粮。

    粮主要是苞米面儿、粱之类的。

    苞米面儿辣嗓粱不好消化。

    但这是70年代东北非稻、小麦主产区的居民们的主

    细粮就是大米白面。

    大米还好说,蓝城本靠近辽河平原,吃的都是新鲜的大米。

    白面差距就大了,即便是粉儿都没法跟21世纪的普通白面相比,大多数时候吃的都是富粉,一有些糙的、发黑的面粉。

    即便是这样的细粮,各家各也不舍得天天吃,都是过年过节吃上几顿,尤其过节的时候,人们几乎天天吃细粮。

    会过日的家,男孩又少一的话,细粮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像老董家那样,赵大妈不会过日,男孩又多,细粮连正月初五都持不到,甚至为了抢一粉馒都能打起来。

    东北地区细粮少,副、蔬菜也不丰富,最折磨人的莫过于冬前的冬储了。

    冬储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

    其买白菜的过程不亚于一场战斗。

    倒不是说白菜产量不行,而是因为适合冬储的时间就那么几天。买早了容易烂掉,买晚了容易冻坏。

    所以,一旦各个门市开始售卖大白菜时,各家各的男孩就得动员起来,穿着军大衣半夜排队,争抢不多的名额,动不动就挤的哭爹喊娘,甚至得从脑袋上爬过去。就跟后世限量发售某款手机一样。

    冬以前,取更是个大问题,这是考验老少爷们儿有没有能耐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会儿城里基本都烧煤了(也没劈柴可砍了)。不过,很少有烧块儿煤的。小城市里也没有专门卖蜂窝煤的。大家都是面儿煤和着红泥烧。

    面儿是鲜来的,俗称鲜粉儿。

    红泥就得自己到去挖,一旦听说哪里有红泥了,大家就一拥而上。每年因为挖红泥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