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来1988 - 55、走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两小时的功夫,苫布就完全被白雪覆盖了。

    等天亮的时候雪停了,陈凡赶把车停在路边,把苫布上的雪扫去。不然等了,把雪晒化了,车里就麻烦了。

    这么一大笔国库券,手也是个麻烦。

    几个人商议半天,最后决定过完节再手,到时候看看哪个市场的行更好。

    一路上,童筝先送老范回家,接着又送陈凡、陈锋哥俩回家。

    等他自己往家赶时,已经晚上七八钟了。

    “老哥,看快到家了,别着急啊,慢开。”

    “嗯,放心吧。拉这么一车贵重东西,必须小心。”

    第二天,陈凡到单位上班时,办公室里的老娘们儿们都是一脸的喜

    正诧异时,大王燕问老温:“温科啊,咱们能发多少年终奖啊?”

    陈凡这才想起来,该发年终奖了。

    “四五百元吧。”

    “那么少啊?听说他们车间有的都能拿到2000多。”

    奖金比工资多,甚至超过工资好几倍,是这个时期的特

    所以,当人并不羡慕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在工人老大哥里,他们就是一群low

    一个月挣七八十元的死工资,还不够工人老大哥一个零

    效益好的时候,一线工人年终奖拿个两三千元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最夸张的是业务拿提成那些人。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十几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很low。

    比如医院、石油、邮电局等单位,他们的提成、奖金也相当惊人。

    像邮电局电话安装的,一年都能赚到十来万。

    过年前的这几天里,发完了年终奖又分各东西。什么大米、豆油、、带鱼等等。

    陈凡并不稀罕这些东西,但喜氛围。

    这有像小孩盼望过节时的那

    跟童筝分手第二天,他突然就给陈凡打来电话。

    “老弟!真让你说对了!”

    “啥?”

    “哼!自己看报纸。”

    陈凡打开报纸一看,银行利息又往上调了,五年期百分之十五,八年期百分之十八。

    印象,这是前后三十年最的利息了。

    而且离上一次涨利息才没多久。

    上一次是9月1日。

    而且跟上一次比,这一次的力度有吓人。

    9月1日那次,五年期利息才10几,八年期的12几。

    整上调五六个百分啊。

    就像房价越调越涨一样,通胀这玩意也是,越折腾也越来劲。

    反正1989年天的时候,抢购的风更加严重了。现挤兑的人依然很多,这也意味着陈凡的国库券生意也还能再火上半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豆腐,二十六去割,二十七宰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三十走油迎新年。

    这只是农村的说法,城里人哪会豆腐、粘糖瓜这些事,多是、走油、杀杀鸭之类的。。

    小年刚过,房前屋后都开始飘起油炸的香味儿,各家各开始走油了。

    陈凡刚走时,就闻到一焦糊味儿,走厨房一看,老妈正在炸地瓜,不知怎么就炸糊了,锅里的油也变得黑乎乎的。

    幸好是用化气炸的,关掉就完事儿了。

    看见陈凡回来,刘雅楠连忙吩咐:“去老董家看看你赵大妈忙不忙。”

    这事还得来找油炸专家。

    陈凡小跑着来到老董家。

    油炸专家赵大妈此时早就炸好一堆东西了,叉着腰收拾着。

    “大妈,我妈问你有没有时间?”

    “是不是你妈炸地瓜了?”

    “哈哈,您鼻真好使。”

    “我都闻到糊味儿了,正想过去看看呢。”

    不用陈凡带路,赵大妈大步星就往陈家过来了。

    看见赵大妈过来刘雅丽如释重负,指着盆里的地瓜糊:“您看我这地瓜是不是淀粉放少了?”

    赵大妈伸手指:“没问题。”

    “那是怎么回事?”

    赵大妈看看油锅:“这锅油算是废了。”

    “啊?”刘雅丽心疼不已。

    “也没事儿,放到一边晾着,留着炒菜用。”

    陈凡跟老妈一起把油倒到一边的小盆里,再将锅好好刷一遍。

    洗好锅,打着火,又重洗倒上一锅油。

    赵大妈在一旁指挥着。

    “等等!等油温起来。好了!可以了!”

    刘雅丽用手将地瓜糊团成到锅里,然后急吼吼地抓起罩淋,赵大妈连忙制止:“别啊!不能动!一动就散了!我明白了!你太着急了,还没成型呢,你一搅和可不就散了嘛!”

    刘雅丽也恍然大悟:“是啊,我说怎么老不成个儿呢。”

    经过赵大妈指一番后,刘雅丽终于得心应手了。

    周边的街坊邻居,刘雅丽的厨艺算是比较差的。

    老董家赵大妈擅走油,老姜家刘姨擅

    晚上的时候还特意送来各,有的是鱼的形状,有的是寿桃的形状,这些东西统称驹。

    上班的时候,大家带的也多是各和油炸品。

    其实,这个时期的人也没有谁天天顿顿吃堂。

    哪怕单位补贴一分饭票。

    就像没人会三天两到饭店吃饭一样。

    到饭店吃饭大家都称为,是一件稀罕事儿。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整个社会对粮、蔬菜、类等各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大。

    人们用在吃饭上的钱跟工资的比例还是略的。

    80年代末,在东北地区,人们的工资已经比80年代初好几倍了。

    主要不是现在基本工资上。你要回家问你爹妈说你那时一个月工资是多少,他们多半说五六十、七八十之类的。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80年代期开始,各个厂矿企业开始讲经济效益了,奖金一般都比工资。平均来一个月两三百很常见。

    不过,用在吃饭上的比例还是有

    ,一个人起码得四五块钱。

    最便宜三块钱只能喝一碗混沌,当然是大汤碗,货也比较多。

    可混沌馅儿多半是五

    这是当最便宜的

    80年代以前,比瘦贵,所以有句话叫挑拣瘦。

    8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渐渐提了,人们更喜吃瘦,所以瘦开始比贵了。当然,还有一个原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