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 第130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不是?”

    过于的观众,一直是这支乡村剧团要面临的问题,在四周巡演的过程, 剧团遇到的况可是多多样,有汉看得上了, 往台上,挥拳就要打张大发、何老丈、张老丈等等,还有女娘看得太投, 哭得几乎要厥了, 戏散了后还要找‘何赛’诉说自己的苦楚等等,至于角被人丢石儿, 那都不算什么了,还有些小伙儿完全把剧当真了, 戏散了来求婚的, 要叫郑莺儿嫁给他们家, 愿意把自家的田分来等等。

    听说在买活军治,这戏的效果还要更好, 很多迟迟不给女娘分田的村,这戏一演, 立刻就分了, 那些村给‘何赛’的承诺要实在的多, 分来的田立刻就在她名云云。而且在那里,戏并不是结束在胖,而是结束在何赛丰收的喜悦里,尤其是那些有过丰收经验的村寨,对这个结尾的反响会更好。

    郑莺儿这一支之江的戏班,并没有采纳这个结尾,而是改为以胖白结束,这是在纳了前几场演的经验后的改动,因为之前演到最后一幕时,观众的反应明显比之前要冷淡得多,甚至还有些人觉得过分夸张了,有为了戏剧效果嘘的嫌疑——若说何赛田时遇到的烦难事故,说的便是生活的事,只要是农,几乎都可以从找到共鸣,那么丰收的喜悦,则是没有采纳产稻的地区无法共享的。

    因此,他们给云县的剧作家写了信,据作家的指示,修改为白结尾,果然效果又好得多了,以郑莺儿自己的见识,这比生活更好的东西,在,似乎人们也更好接受一些。总之,何赛最后有了个好结局,这是所有观众都愿意见到的。

    当然,故事里也留了扣,到底何赛有没有原谅张大发一家,还有自己的父母?对于这,观众各有不同的看法。郑莺儿换了戏服外,穿上自己的小红袄,才走了没几步,便被好几拨人拦住了,有劝她和好的,有让她永远别回的,还有要给她说个好儿郎的。得大家都是哭笑不得——

    原本这戏写的时候,便是有意设计为可以直接穿常服演的,这是为了乡村剧团考虑,但大家演来,却都不约而同地还是指定了一专用戏服,平时穿的衣服尽量和戏服区分开来,郑莺儿还特意扯布了一件小红袄穿,没想到还是没拦住,台的观众看得上了,哪你穿什么衣服?直接就当是何赛,和你聊起来了。

    “好的,好的,大娘,我改日来找您——”

    这般左右招架敷衍,郑莺儿矮,靠同事们帮着打掩护,先溜到车里,喝着着汗,等了一会,几个同伴这才慢慢陆续脱,全力帮何赛之后,大家自寻路,先回来的一般都是胖——他是白,大家对他的关注相对也少些。

    其他几个演员,都难逃观众汹涌的民意,所以在分时,大家都不敢把忠分别集到固定演员上,虽然这样在换衣服时会相对方便,但若如此,扮演角的那个演员,就势必很难为了。台后老有挨揍的可能。

    “今日港来船了——好多外乡人来看戏呢。”

    胖也是这戏班的班主,上车后和何赛一样,先了几,随后便开始记账,“今日观众赏了三百多文……演一场,演员有郑莺儿、白小攀、胡发财……”

    “三百多文?算是大方了。”

    “禾城这里富庶啊——自从港建起来,可不就是更有钱了,再者也是俺们戏好,若是一般的戏班你瞧瞧,十几个人,全披挂,唱一场来,赏钱不过百那也是有的。”

    “那是,这戏能不好吗?若是不好,三四个月光景,如何唱遍江南,听说都唱到两广去了。”

    “这戏还能叫唱吗?得叫演——”

    大家说笑着,很快人也到齐了,时辰也已不早,便先动去港那里看看,“要是有台,风不大,明早在海边演一场,再到小沟村去。”

    这个动戏班,所有家当都在一辆车上,人员构成和行动节奏都非常简单,专演《何赛》,人数就卡死在了剧本要求的最低限度,六个人上,刚好,胖是班主,兼任车夫,剩五个人在车里和箱笼挤一挤。

    他们的演墟日来的,禾城这里,一般是二日一小场,五日一大墟,所有的墟都是固定的,也有相应的场地。如此一辆车就在周边跑,若是勤快,今日演,明日赶到一个墟,后日还可以再演一场,两日一场,一个月便是十五场——遇到的观众,一日还能演个两场。这样只在禾城这里十几个墟打转,大约一个多月能转一圈。

    要说一场戏看得多,观众会生厌,那也是许久以后的事了,毕竟不是每个墟日,周围村落的人都会来赶圩,总是有人没有看过的,便是看过的人,往往也不介意再看一遍——这年的娱乐极少,遇到喜的戏码,接连看个七八遍,恨不得背来的都有。尤其是有些好的唱段,那真是台上唱,台也唱,说不上多么喜新厌旧,有好些班,一本戏唱十年以上都不是问题。

    当然,需要时不时推陈新的戏班也有,但那都是在城里唱给老爷们听的好班,收也要比何赛这样的小班得多,胖这个小班的收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观众自发的赏钱,这个是很不固定的,多的话一场三四百、上千文都有,少的话,几十文也是要演完的。

    第二,就是买活军发给的工资了,一场三百文,不多不少,六个人分,正好一人五十文,这是给买活军这里派的戏班结算的总额。所以这些戏班一般都把演员压在六个人左右,这就是缘故了。多了自家分的钱就少,还不如多记一段台词,多拿一些是一些。

    一场五十文,一个月唱个十五场,这里是七百多文,属于有演就能拿的,赏钱大家分一分,一个月一般都能有个一千多文,这份收对戏班来说实在不低。像郑莺儿她们班的演员,这个业务平若是放到别的戏班里去,那是连饱饭都没有得吃的。

    戏班里能有现钱在手里的,一般都是班主,还有当红的伶人,也会有人打赏名贵玩——不过达官贵人一般自家都豢养戏班,那又是另一办法了,也不是郑莺儿她们所能知的。像郑莺儿这样的板,若不是买活军排了新戏,她一辈和戏是没有一的,要不是班里胖、白小攀等人,都有乡村戏班的经验,也不可能知更多东西。

    对胖他们来说,这新型的巡演,当然也比从前好得多。他们以前是专门在一府赶大庙会的——唯有大庙会,会钱请人来唱戏,小墟谁请?只能是靠打赏,但打赏的钱真不多,一百多文是不能回本的,还不如专赶大庙会赚多一些。

    如此一个月能唱三场就不错了,班主手里能落个二三两的盈余是好的,至于其余的伶人,说是班主的徒弟,实际上拿不到太多钱,戏班更像是赶路的凭借,又有个免费宿,若是不满足于班主平日里给的稀薄月钱,那旁的收主要便靠上的买卖——乡村赶远路的戏班,几乎全都是男伶,所以他们前半夜唱的正经,但到了后半夜会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4】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