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ba山猎耕记 - 1980ba山猎耕记 第38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冯正良也跟着斥责几人几句,然后颠地跟了上来。

    一直将老何送两三里地,那里能看到汉江的大片浅滩,陈安见四无人,也无村落,冲着老何说:“大爷,我们到江边河滩上坐哈!”

    老何看了看浅滩,又看看周围,神又变得警惕:“去那里?”

    “我有想向你请教哈!”

    陈安为打消他的疑虑,将背着的布包取了来,撑开袋,让老何看到里面的树封包:“我这次陪调研团在山里边钻,路上也看到东西,估计是崹参,但我以前没见过,想向你请教哈!”

    “是这回事!”

    老何稍稍松了气:“走嘛!”

    陈安领朝着浅滩走去,距离大路三十多米,见地方已经被杂草木挡住,够隐蔽了,这才在草地上坐,将树封包取了来,小心解开捆在上面的藤,将里面的青苔拿掉,里九植株须一一展来。

    老何凑近看了一睛一就直了:“你这是在哪里搞来的哦?”

    陈安摇摇:“那地方我也叫不名字,只记得是个山坡坡上,你晓得,我不是这边的人,对这边的地形不熟!”

    潘石玉教授有地图,陈安当然知那地方的名字,但知名字也不能说啊,他可不傻。

    跟着,陈安追问:“大爷,是不是崹参?”

    “是崹参,而且是大货!”

    老何的神变得激动,伸双手将那一崹参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查看,当捧到最大的那个秆上有五个分杈的崹参时,双手都开始颤抖起来:“我也有好多年没看到这大货了。

    笨、大、芦碗稀疏、不密,都是一些不及普通的参类。

    你这几苗,芦碗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艼,细纹灵活,须似条疏而清,珍珠缀须…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纯正崹参,年份还相当大。

    都是几匹叶?”

    “几匹叶?”陈安对这些概念模糊,说不上来。

    见陈安满脸疑惑的样,老何知陈安是真的不懂,解释:“就是秆上面有几个分杈!”

    “哦哦哦…明白了,这五小的,是三个分杈,号的三棵是四个分杈,最大这个是五个分杈!”

    陈安说完,想要一步确定自己的说法是否正确,接着问:“五个分杈就是五匹叶,是不是啊大爷?”

    老何:“这崹参是参帝王,传说连白山的人参,都是从秦岭搬家过去的…”

    这话,陈安和宏山在米仓山里听那采药人说起过,当时是和桔梗一起说的,当听一个故事。

    但其实细细想来,秦岭为大地之脊,南北的分界线,最的太白山那一线,也是常年冰雪,南北汇之地,一些的地方,那也是完全适合人参生的,有这样的传说,不是全无由

    再者说,人参本是分布范围极广的植,只是随着不断的采挖,不少地方已经灭绝了,只剩东北。

    白山人参名最响,在东北,却也不是只有白山才有人参,好些地方都有生

    “和白山的野山参一样,一到五年生的野山参,参叶由三片小叶构成,俗称三儿;到五到十年的野山参,参叶由五片小叶构成,形同人的手掌状,俗称掌;

    十到二十年的,生有两个桠,每个桠上有五片叶,因为两个分枝像羊角、鹿角而得名,叫二角

    三十年以上有三桠五叶,像灯台的三个爪儿得名,叫灯台,也叫三匹叶。

    五十年以上的四桠五叶,叫四匹叶;八十年以上的有五桠五叶。达到百年的,有六桠五叶,我这辈,只在年轻的时候,见别人采到一棵。

    据说还有七匹叶以上的崹参,极其罕见,我只听过老辈人说的传闻,从未见过。

    五匹及以上的,那就是真正的大货了,值大价钱!”

    老何确实是懂行的人,说起这些东西,

    陈安问李豆的时候,他也说过一些,但没有老何说得那么详细,他虽然也采药,但更多局限于米仓山,虽然也到跑,却很少到秦岭里。

    在李豆看来,大山那一线,一直到神农架,山野面积已经够大够广了。

    老何仔细端详着那棵五匹叶崹参,嘴轻声数着,好一会儿说:“你这棵五匹叶崹参,我刚才数了,有九十三年的样,不得了,了不得啊!

    你晓不晓得,我今天卖了两棵,一棵四匹叶和一棵三匹叶,就得了九百块,年份越越值钱,单是这一棵五匹叶,就能卖至少两千块,这还是在收购站,若是碰到识货懂货的人,会给得更,那都是可以用来传家的宝贝了!”

    “两千…”

    一旁看着的冯正良听到这个数字,忍不住咋呼:“我在汉这边混了那么久赚得的钱,还远远抵不上这一棵崹参!”

    他一直觉得,自己东北当知青回来,在汉呆那么时间,倒卖票证,赚得那些钱,已经算是很厉害了,结果在碰到陈安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

    陈安一个冬季撵山,就比他折腾那么久得到的还多。

    现在,只是跟调研团队山一趟,二十天左右,带一棵崹参,让他倒卖票证顺风顺地也得上三年,这还不连其它的,若是把其它的崹参都算上…

    他咧了咧嘴,没法往想,只是嘀咕:“我忽然间都不想当老师了,妹夫,要不我来跟你撵山、采药?”

    “想这些,好好当你的老师!”

    陈安很清楚,撵山不了几年,采药倒是可以一直,但越往后,限制也越多,而且西医盛行,药材的大量人工植,越是往后,采药越不赚钱,到了后世,连糊都成问题,活计又辛苦,年轻人甚至都不愿意学这行,更别说山了。

    但不得不说,在现在这年,正在大力推医疗卫生,采药还是很赚钱的,养蜂和采药,也是这年为数不多能让山里人跻万元的职业。

    当然,能到这程度的人极少。

    而养蜂,可不是像陈安这样的定地养,是带着蜂群追才能真正赚到钱,在老天赏脸的

    陈安说完,转看向老何,跟着问:“大爷,这年限该啷个判断?如果没有叶片的话。”

    老何也不藏着,说:“这个有些讲究:首先看,年份越久的崹参,颈壮;二一个,看铁线纹,崹参有一个特,雨季旱季替,主参上会形成好多铁线纹,铁线纹越多,,年份越大。

    第三就是看须,年份越久的崹参,须越壮,也不易折断。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数芦碗,这崹参啊,每年地上到秋末枯萎脱落,残留的痕形成芦碗,一个连着一个,芦上的那一两个芦碗比较圆,往后的芦碗被竹收缩拉挤形成偏形,呈状,一个芦碗相当于一年。”

    陈安微微:“晓得了!”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