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华夏 - 第一百五十九章 英国人的赠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洪钧《使西日记》:“……是日,与鲲宇至柏金汉见。英女主之前,其宗室贵胄如太、太孙等先行款接礼。见女主,由英相格莱斯顿引导,钦宪及随员依次偕。及至正殿,钦宪肃立仰观,见英女主维多利亚氏端坐于金漆背大椅上,御玄衣,披白纱,左臂系白罗带,悬金盒。女主左首为太太孙妃、宗室爵妃及各等贵女,右首为太、太孙人等。格莱斯顿趋前启奏:‘大清帝国使臣林义哲到。’女主折腰致礼以示迎迓。钦宪行三鞠躬礼,手执颂词诵读:‘上启英吉利大君主,使臣奉本国大皇帝钦命,航海至大英国,敬问大君主起居万福,名寿无疆。今日使臣得觐玉容,更蒙礼接,实属三生有幸。更愿两国之,永敦辑睦。’诵读完毕复行鞠躬礼,即将存有国书之金龙黄缎大御封捧于英相,由英相其转呈女主。女主于座上接受,回致答辞:‘卿跋涉途,远涉我国,朕甚喜卿之至。卿言英辑睦,正合朕意。’译员传译完毕,女主起,折腰相送。钦宪复鞠一躬,遂率领随员退离。女主仍站立在原,目送钦宪一行趋殿门,方返回殿。”

    第二天,维多利亚女王再次召见国使臣,这一次还是在蓝客厅里,没有一天那么多人,除了几位侍从外,只有首相格莱斯顿作陪,国方面则是正使林义哲和副使洪钧,以及翻译张德彝。这一次的谈话比起昨天,显得要随便和轻松许多。

    “您可能不知,林先生,在英国,不光是我,还有许许多多的女人,都希望能一睹您——东方最伟大的服装设计师的风采,并向您当面致以真诚的谢意。”维多利亚女王笑着对林义哲说,“您设计的衣服,已经成了英国上社会的时尚装束了。”

    “您过奖了,陛。”林义哲笑着回答,“您的婚纱礼服才是真正的经典之作,我的设计,是和您无法相比的。”

    林义哲的话并不是空来风,事实上,在后世的国一样大行其的白婚纱,始作俑者,便是赫赫有名的维多利亚女王。

    西方婚礼上新娘所穿的摆拖地的白纱礼服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由于古代欧洲一些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人们结婚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与祝福,这样才能算正式的合法婚姻,所以,新娘穿上白的典礼服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西方19世纪以前,少女们嫁时所穿的新娘礼服没有统一颜规格,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大婚时,穿上了一袭由漂亮的国锦缎制作而成的白礼服,拖尾达18英尺,并上白纱,从到脚的纯白惊艳了全场。而在维多利亚女王大婚之前,英国皇室成员的结婚礼服均是宝石皇冠、上镶满珠宝银饰的晚礼服、外披一件大衣的传统装扮。她的这一惊人之举,在令人惊艳之后,便迅速成为一大时尚广泛传,白婚纱成为心的纯洁和孩童般的天真无邪的代表,后来逐渐演变为童贞的象征。白由此成为婚礼上广为人用的礼服颜。从那以后,西方婚礼上新娘穿白结婚礼服才逐渐成了传至后世的传统习俗。

    “可那是婚礼上才能穿的服装,不是每一天都有穿的机会。而你的设计,却是给了女人每一天最温馨的保护。”维多利亚女王笑,“见到您后我才明白,也只有象您这样的专心细致对女人充满温柔的东方人,才能够设计这样伟大的作品。”

    “谢谢女王陛的赞誉,这一次我给陛和您的家人也带来了一些新的作品,它们都是用东方最华的丝绸制作的,希望您能够喜。”林义哲,“我打算以后每有新作品问世,便将第一件样品赠送给您,希望您能够赐予我这份殊荣,有您的鼓励,我会设计更多更好的作品。”

    “那真是太好了!”维多利亚女王兴极了,“那我们就这么决定了,林!”

    “东方的丝绸和锦缎,是制造这衣服再好不过的材料,没有人不喜它们。”格莱斯顿也说,“我想,有陛的支持,大英帝国和不列颠帝国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将更加的繁荣。”

    “是这样,首相阁。”林义哲说,“和三十年前相比,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已经有了足的发展,但还很不够,我这一次奉我国大皇帝之命前来,也想就贸易的一步扩大问题,和贵国沟通。”

    听到林义哲这么说,维多利亚女王和格莱斯顿的目光都变得专注起来。

    “我听说法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英国的前面。”格莱斯顿看着林义哲,微笑着说,“说实话,我们是非常嫉妒的。”

    林义哲当然明白英国首相嫉妒是哪一方面,他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法在海军方面的合作,在列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法国皇帝能够到的事,我们也能到。”维多利亚女王看到林义哲没有接,笑着说,“而且,我们会比法国人得更好。”

    “我毫不怀疑这一,陛,首相阁。只是因为以前的诸多不幸事件,产生了诸多的误会,妨碍了两国的往,”林义哲笑着答,“而以前的误会,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来消除。”

    “是这样。”格莱斯顿的脸上现尴尬之,尽林义哲没有明说是哪些“误会”,但格莱斯顿作为英国首相,对此早已心知肚明。

    在海军方面,国之所以不去选择世界海洋第一国英国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当年“阿思本舰队”事件所造成的恶劣影响。

    “阿思本舰队”事件是清政府在恭亲王奕忻主持购买西方舰船火炮,建立近代海军的一次尝试。1861年,清政府决定向英国购买船炮,奕忻与当时活跃在国的英国人赫德商定雇用少量外国人教练枪炮和驾驶船,并委托正在休假的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向英国订购了“国”、“北京”、“江苏”等7艘明炮舰。在船炮未到国之前,奕忻为防止这支舰队被侵略者“据为保护岸之计,不受国调度”,奏请饬令曾国藩尽速提前为船队备将弁手。时任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受托承办此事,说服英国皇家海军上校谢拉德·阿思本帮助办理购舰的事宜。血里有着纳尔逊家族遗传的李泰国(李泰国的母亲是英国海军英雄纳尔逊的侄女)在英国政府的默许,将国的这次购舰活动看作是控制国海上力量的捷径。他擅自与阿思本签订合同十三条,规定由阿思本担任舰队的总司令,阿思本只执行由李泰国转达的国皇帝的命令,而不执行“经由其他途径传达之任何谕旨”。阿思本认为不能满意的命令,李泰国也答应拒绝代为转,这样这支舰队便成了“阿思本舰队”,而不是国舰队。消息传到国,朝野哗然。奕忻认为这个合同“事事由阿思本专主,不肯听命于国,尤为不谙制,难以照办”。他和李泰国反复辩驳,议定“船章程五条”,收回了清政府对这支船队的指挥权。阿思本率舰队抵达国后,对五条章程大为不满,同李泰国一起要求清政府接受他们订立的十三条合同,遭到了奕忻的拒绝。曾国藩、李鸿章重臣也决反对阿思本把持国舰队的谋。1863年11月2日,在奕忻的奏请,清政府拒绝再次让步,决定遣散舰队,全舰船由英国负责变价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