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 薛家长子 - 第145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薛母不好推脱,也不能说燕郡王之事,只能照以前的要求随便说了几条,便借宝琴的婚事不能喧宾夺主,把此事敷衍了过去。

    很快便到了吉时,伴随着打打的喜乐,梅家的迎亲队伍到了。

    梅家很是用了一番心思,

    迎亲队伍人很不少,腰间都绑着一红带,喜气洋洋。还安排人沿途分发喜糖,与众人共享主家的喜气。梅大郎端坐在上,脸上带着灿烂的笑意。

    无论知还是不知的,都很能理解梅大郎的兴。

    不知的人看来,梅家能与新晋的皇上心腹薛家结亲,自然是好事一桩。

    而知人却知梅家原来多嫌弃这桩婚事,甚至一度想要悔婚,只是薛家六爷在危难之时救过梅家,有恩在先,倘若无故悔婚,梅家名声必定一落千丈,他们家乃书香门第,无论人还是官,名声都鼎鼎重要,故而不得不着鼻这桩婚事,可是心如何能没有不甘呢?

    没想到峰回路转,薛家主支居然青云直上,且对薛六爷一家颇为照顾,叫梅翰林一家大喜过望。

    有了薛虯支持的宝琴,即便上依旧不能与梅大郎般,但实际带来的利益可不小了,勉也能说门当对。既不用退婚损害名声,又能得一个合适的妻,梅大郎如何不兴?

    他兴兴地到了薛家,兴兴迎走宝琴,兴兴地举办婚礼。一转便到了第三日,宝琴该回门了。

    六叔、六婶和薛蝌依旧留在京,宝琴回门自然也是回伯府。

    新婚的宝琴穿着一新衣,脸上带着初为人妇的羞与喜悦,容光焕发、光彩照人。梅大郎待她亦小心翼翼,十分贴。

    这几天宝琴过得的确不错。

    梅家并非没有礼数的人家,实际上他们行事颇有章法,并非刁钻蛮横之人,否则当初薛六也不会同他们好,更不会放心与他们定婚约。

    只能说人使然,当自觉利益受到侵害之时,人总会暴最丑陋的一面。但这并非就说明他们不是好人了,至少在不涉及利益的时候,他们不会磋磨宝琴,甚至比一般人家对儿媳更好。

    婚后宝琴只象征地站了一次规矩,婆婆待她温和,夫君也十分疼尊重,家连个通房也没有,院里的理权也给了她。

    新婚夫妇二人甜,这几日宝琴过得满,婚前的恐惧不满也散去一大半。

    薛母和方氏看到这样的宝钗,提着的心也放一大半。

    另一边,薛虯和六叔在前院招待梅大郎。

    梅大郎比薛虯大一岁,今年十八,五官不算多么众,但也是眉清目秀,肤白皙、举止文雅,是个谦谦君的模样。

    他也的确小有成就,从小便有读书天赋,如今在松山书院求学,已经考上了秀才,正在全力准备来年的乡试。

    这会儿梅大郎面上还能勉保持淡然,实则颇有些局促。

    来之前父亲代过,文远伯乃是皇帝心腹,才华众,让他借机寻求指,最好能得到他的青

    梅大郎并不是很愿,一来他颇有些读书人的清,自信可以凭自己科举仕、得到皇帝的赏识,并不愿意放面攀附权贵。

    二来便是薛虯本人了。

    虽然薛虯京之后便混得风生起,甚至以皇商之得到实权官职,还受到当时还是四王爷的新帝的欣赏,在新帝登基后青云直上,是炙手可的红人。

    但在一向奉行“万般皆品,唯有读书”的梅大郎看来,薛虯凭借记账法这经济之事得势,后来封伯凭借的则是玻璃和法的功劳,跟正统晋之路大相径

    梅大郎并没有否认薛虯才华的意思,但他觉得薛虯的才华不在读书之上,恐怕不能给他什么指

    但今日正面与薛虯谈,梅大郎才知他错了。

    薛虯虽然凭借功劳封爵,但他绝不是一肚经济仕途,没什么涵的草莽之辈。相反,他举止风雅、言之有,经史集信手拈来,且颇有一些独特见解,很快便令梅大郎沉醉其,对之心悦诚服,走的时候已经一一个大哥叫得亲,全不顾薛虯比他还要小一岁。

    围观了全程的薛六爷:“……”

    他原本还想趁机敲打梅大郎一二,毕竟从前受了那么多慢待,薛六也怕梅家在对她女儿不好,可惜梅大郎与薛虯聊得火,竟全然没给他话的机会。

    薛六嫌弃女婿不会来事的同时,心也轻松了许多。看梅大郎对家主推崇备至的模样,恐怕供着宝琴还来不及,怎么也不会欺负她。

    不过再看薛虯时,神就有些奇怪了。

    薛虯察觉到他的目光,笑与他对视:“六叔有何指教?”

    薛六:“……无事。”

    只是觉得家主太……,薛六想了一圈,不知哪个词能形容他此刻对薛虯的受,如果他知后世的“魅”一词,可能会觉得非常贴切。

    今年的喜事似乎特别多,宝琴成亲的喜气还没有完全褪去,贾家也迎来一桩喜事:迎阁了!

    贾家

    迎比宝钗还小一岁,今年才十四,论理并不急着阁,再留上一二年,等到十五六岁再阁正好。

    只是顾家几番促——并非顾家失礼,这是男方为了表示对女方的喜看重,表达迫不及待想迎新妇门的态度,并非真的促贾家嫁女。

    但王熙凤和贾琏有自己的考量。

    是的!迎阁之事依旧是贾琏和王熙凤促成的,原因也有几个:

    一来是二人着修建省亲别墅的事,很清楚家里钱有多凶,真真是海一样的银似的去,怕不是等省亲结束,贾家也要被掏空了,届时迎嫁,只怕连一份面些的嫁妆都拿不来。

    二么……元如今成了妃,看似风光无限,但没有嗣,这荣耀便如同空楼阁,说不得什么时候便塌了。

    但元能不能生育谁也说不好,这年生不的女多了,或是本怀不上,即便有了也容易小产,或者生来的孩总有各各样的病,再或者生了几个都是女儿……

    虽说这个概率不大,但谁能说元便不是其一个呢?

    为了阖族的荣耀,贾家容不得这个差池,自然得早准备。要说应对之策也不是没有,最简单的便是借腹生,这也是无妃的常用手段,把低位嫔妃生的孩抱来自己膝抚养,改了玉牒的,和亲生的儿也没什么差别。

    不过没有血缘牵绊,这法终究不够完满,前朝便有抱来的皇登基后更亲近生母娘家的例,那养母虽有太后之名,但是说话没什么份量,终究是竹篮打一场空。

    因此后来送女的人家都会两手准备,若妃能生自然皆大喜,若不能,便可推婢女固,这些婢女都是家生,一家都被主家在手里,即便将来她们的儿上位,也不能亏待了曾经的主家,元边的抱琴便是这么培养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