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为[科举] - 第22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日讲史,沈江云的问题让众人都愣了一,不过秦勉很快就回过神来:“但说无妨。”

    沈江云一旦开,这么多年言传教、刻里的仪态还是很让人赏心悦目的,再加上他声音清越,如泉潭般缓缓淌,能够很快就抓住人的心神。

    有些人就是有一力,哪怕他讲话的容并不引人,但就是不让人厌烦,甚至愿意去侧耳倾听。

    很显然,沈江云就要这样一能力,只是他自己也不知晓罢了。

    “《大学》开篇写:大学之,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大学》开篇词,先生曾言此乃《大学》纲要,其释义为大学之本,在彰显好品德,在关百姓,在此过程达到君的最境界。”

    秦先生微微,《大学》乃四书之首,很早他就带着他们读过了,沈江霖所言是最基础的容,殷少野百无聊赖地撑着看沈江云,只觉得这人今天是要找找存在么?

    沈江云的话却在继续:“曾之所言,在于君,在于读书人,不在于百姓。然圣人博,定是希望天百姓都能明德至善,作为一个普通人,又该如何“明德、亲民、止于至善?”,通过教化百姓自然会有成效,这也是朝廷一直在的事,可是读书靡费,读书不易也是共识,绝大分百姓依旧是目不识丁,三餐不济,既如此,又如何引导他们“格、致知、诚意、正心、修、齐家、治国、平天”?夏虫不可语冰,即便士族们心有余,然力不足矣!还请先生指教学生心之惑。”

    沈江云这番话说完,在场所有人都是一静。

    问问题也是要有平的,如果是先生老生常谈的一些东西,你还去反复问,那暴的不是这个学生蠢就是这个学生不用心。

    今天沈江云这个问题,就很有些平。

    至少其他师兄弟们,从来没有通过“普通人、普通百姓”的角度,去思考过,如何让天人明德至善。

    能提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要对《大学》表达的纲领有的理解,还要有一定的阅历或者说是对世事有过观察者,才能结合《大学》之言,提这样的思考。

    这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圣人希望教化百姓、天归心,但是朝廷又要掌控言论,更多时候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明德至善的百姓,他们要的是顺民,有时候用的甚至的愚民策略。

    百官代天牧民,一个“牧”字就很好地指代了所有。

    百姓为更易听话驯服。

    至于明德至善,其实并不针对普通百姓。

    但是若这么回答,至圣人言于何地?

    矛盾从思想和现实的差异产生。

    这些容在秦勉授课的时候,都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将自己这么多年的思考总结全和盘托

    秦勉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但是年岁摆在那里,经历过数次会试,也饱尝过功名利禄的诱惑得失,虽未踏过官场,但是族亦有官场之人,是是非非,不绝于耳。

    秦勉门六人,都是他挑细选的弟,这些少年名门富贵之家,气质从容、仪态风,是平日里使唤婢荣养来的气度,非小门小之家所可比。

    这些人最大的杨鸿也不过十七岁,人生阅历尚浅,虽然得秀才,但是距离场乡试,秦勉尚且觉得还差火候。

    在这个时候,他去大谈特谈民生艰难、穷苦百姓无立锥之地,这些学生是无法受的,最多不过是纸上谈兵、不了,拿着这些一知半解的想法去写文章,反而写不个所以然来,在科考时,并不占优势。

    所以秦勉早就给他们规划好了路,若想年少成名者,写文章来必要华丽富贵、洒脱傲然,朝有不少喜这一派的官员,只要肯功夫,必然也有所成。

    若是实在冥顽不灵者如沈江云,那要么就泯然众人矣、放弃科考之路,个富贵闲散人也未尝不可,毕竟祖上有荫蔽,没必要非和芸芸众生去抢夺那几个名次;要么就自己去摸索、去碰,和他一般去察民,了解真实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去思考、去总结、去经历、去磨难,如此这般,或许亦能有所成,并且成就可能还更于那些少年成名者。

    这是秦勉作为师者仁心的考量,只是他没想到,今日沈江云却提了这样一个从百姓角度发的问题,是不是此心思细腻、能在团锦簇的富贵生活,亦能察民?若真如此,沈江云这个学生,倒也不是没有可取之了。

    秦勉心念电转,思索了一番,还是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如实阐述:“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显然是有认真思考过的。诚如圣人之言,对君、对读书人的要求总是非常的,期待我们明德至善、格致知,最终达成“圣”之”,然则普通百姓如何教化?他们一不识字,二无师,三无钱财去求学,为一日三餐而困苦,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这些?”

    停顿了一,秦勉让这些学生去仔细思考一他的话,然后才继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足而知荣辱,若无法吃饱穿,就更无法在思想度上达成成就,所以作为君、作为士,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先达成“圣”,再去想办法传播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但是传播的前提,是让百姓不为一日三餐所愁,是能有屋檐遮风挡雨,能有卧榻可以安枕无忧……”

    若是沈江霖在此,绝对会十分欣赏秦勉的言论。

    他虽然没有学过哲,但是他的想法以及运用就是哲的基本原理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解决了经济基础问题,才能在思想、政治、文化领域创造成就。

    甚至秦勉之言,先自己达成明德至善,再去传播给更多人,有“先富带动后富”的意思。

    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最基础的想法,可是在这个年代,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依旧需要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去归纳、去反思、去总结。

    “其实今日为师所讲的这些容,已经是一篇策论了,通过如何让天人明德至善来破题,再去究其本,探讨解决之。我们考院试时候写的文章尚且不需要如此立意鲜明,只需对既往历史事件、人行评述,但是等到了乡试和会试,尤其是殿试时,就要如此写文章了,朝堂也更需要这般人才。”

    说到这里,秦勉对着沈江云,目光有称赞之意。

    沈江云觉到了秦先生对自己的鼓励,心一松,甚至那目光让沈江云有被肯定的微醺,刚刚他在秦先生说的时候就立提笔将关键记了来,然后又上抛了另外两个问题,请教秦勉。

    另外两个问题是《大学》两句话的释义,但是一向有众多争议之,其实秦勉之前授课的时候是有蜻蜓地说过的,不过恐怕那时候沈江云并没有仔细去听,如今能够查漏补缺,倒也没什么好去责备的。

    秦勉今日对沈江云的官不错,故而态度也好了一丝,和颜悦地讲解完,见沈江云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将自己的话记录来,秦勉心愈盛。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