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 - 第1118章 封建子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esp;&esp;黄池邑大兴盟会,乌烟瘴气喧嚣尘上。这场大戏在拉弹唱十余日后终于消停了,邑外的济河边,随着诸侯车船的远去,再度恢复了一片宁静盎然。

    &esp;&esp;这一日午后,天气清怡人,一位常服单衣的青年士人手持钓竿,坐在边一堆杂草石堆里。他似是在钓鱼,时不时手腕轻轻一抖,里的鱼饵也跟着动,过了一会,浮在面那鹅制成的鱼漂便一沉一沉的,似是有鱼上钩。

    &esp;&esp;但士人似乎不为鱼而来,对此无动于衷,依然闭着睛像是睡着了,就这么一动不动地静静坐着,以至于瘦小的蜻蜓也将他当泥塑木雕,放肆地飞到青的帻巾上停歇。

    &esp;&esp;“舆,舆!”直到岸上响起一阵呼唤,蜻蜓才惊慌地飞离,青年也才睁开睛,收了钓竿,那竿上的钩,居然是直的……

    &esp;&esp;“舆,原来你在这。”来的是位华服少年,十四五岁年纪,与青年十分熟悉。

    &esp;&esp;他走近后,指着青年的直钩大笑:“汝又在此用直钩钓鱼,难是想学太公望,钓一位周文王上来?”

    &esp;&esp;青年腼腆地笑了笑,对少年一拜,用很慢很慢的语速说:“君不要笑话,参愚鲁,不敢与太公望相提并论,而且这世上唯一的明主就在黄池,麾自有能臣将相,参派不上用场。在此闲坐,只是想正心、诚意、修而已。”

    &esp;&esp;青年名叫曾参,鲁国东武城人,他的父亲正是孔的大弟。而来寻他的少年,则是赵侯无恤的,鲁国幕府大将军赵

    &esp;&esp;这两个地位天渊之别的年轻人,又是如何凑到一块的呢?

    &esp;&esp;曾参生于周王匄十五年,如今已经二十一岁了,他年少时跟着曾都邑大,与路过的赵无恤还曾有一面之缘。在都的那几年,他开始随父亲学诗书,虽然天资比不上颜回等天才,被认为木讷愚鲁,却十分好学,常伏案苦读,被孔丘大加称赞。

    &esp;&esp;年纪稍大后,曾跟着孔周游诸侯,曾参就留在家侍奉母亲,他躬耕于曲阜郊外,一次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恰巧赵在鲁国群臣陪伴游,见到了这一幕,便让他上车躲避雨雪。

    &esp;&esp;当日在车上寥寥几句话,曾参的质外慧给赵了很的印象,他孤零零一个人在鲁国,也没有同龄人朋友,于是往后的宴饮,常召曾参赴会。

    &esp;&esp;这之后曾归国,让曾参去替自己服侍孔,曾参从父亲而离开鲁国,在叶地一呆就是数年,期间拜孔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儒学真传。直到三年前,因为曾去世,曾参拜别孔,回乡守孝,孝期刚结束,赵便召他了教授诗书的老师。

    &esp;&esp;别看曾参年轻,但他在学问造诣上已经不亚于孔的几位室弟,更难得的是,他因为成于赵氏统治的鲁国,耳渲目染,有了些不一样的。他觉得赵无恤在都说过的“修齐治平”格外亲切,于是将其与孔教授的东西结合,整合成了“八目”,也就是“格、致知、正心、诚意、修、齐家、治国、平天”。

    &esp;&esp;“古之明明德于天者,先治其国;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其家者,先修其修其者,先正其心;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平。”由此,这理论已经从赵无恤个人的志向,被曾参改造成了一完整的封建系。

    &esp;&esp;这是孔门之学与赵学的首度结合,有趣的是作为赵无恤的儿,赵也对这一儒骨的理论很冒,近几年他好儒学,多半是受曾参的影响。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遇到有想不明白的事,赵也常会请教曾参,这次黄池之会,他也将曾参带上了。

    &esp;&esp;君淡如,二人本就不是话多的人,若是无事常常一天无话,各自看各自的书。曾参虽然知今日赵被赵侯唤去,肯定是有大事,但既然他不说,他也不问。赵也从侍从手里接过鱼杆,坐在不远陪着曾参垂钓。

    &esp;&esp;可因为心里有事,赵无法集注意力,鱼刚咬饵他就提钓杆,总钓不到鱼,顿时有些气不过,又因坐疼了,手脚动了动,有小石踢落里的鱼都被赶跑了。

    &esp;&esp;“不钓了!”赵发现今天的那些事一直在里到撞,自己本没办法静心来,遂扔了鱼竿,让侍从走远些别让人过来。

    &esp;&esp;他则坐到曾参旁边,正对他说:“舆,有件事我要问问你,希望你能替我分忧。”

    &esp;&esp;曾参:“君请说。”

    &esp;&esp;赵想了想,不知应该从何说起,最后终于叹了气:“我的鲁国大将军之印,被父亲收走了!”

    &esp;&esp;……

    &esp;&esp;“什么!?”

    &esp;&esp;此言一,晓是曾参这稳重的,也不由大惊。

    &esp;&esp;自从十多年前赵无恤窃了鲁国的国政后,为了方便他的一言堂,便撇开鲁侯,设立幕府,自任攘夷大将军,成了实权的执政者。之后赵氏将重心移回晋国,又放不鲁国,便让接任了鲁国大将军之位,由张孟谈辅政。这模式十年来一直很稳当,看赵没几年就要成年亲政,为何赵侯又要剥夺这位置呢?

    &esp;&esp;莫非是想让嫡或者幼?对赵而言,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吧!难怪他如此心神不宁。

    &esp;&esp;“那鲁国由谁任大将军?”

    &esp;&esp;但赵脸上却没有受委屈的不忿,只是说:“这是有原因的,父亲宣称,鲁国将撤销幕府,取消大将军一职,鲁国将不再有卿,改由阚止任鲁相,任期五年,到期换……”

    &esp;&esp;曾参若有所悟,但还有个问题,那就是赵侯会把放到哪里去?若只是剥夺而不给予,依然是有些过分了,休说赵,只怕赵国、鲁国也会有不少人为他抱不平。

    &esp;&esp;“那君呢?”

    &esp;&esp;赵无奈地笑了笑:“父亲要我去琅琊。”

    &esp;&esp;原来,就在早上的朝会上,赵无恤和董安于、张孟谈商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赵国十二等爵之上,又增设一爵,称之为“封君”。

    &esp;&esp;封君乃赵国之臣,地位相当于郡守,在地方上可行主君之事,建立自己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