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为王 - 第1057章 《南征记》译者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esp;&esp;《南征记》译者序:

    &esp;&esp;《南征记》,又名《征吴录》,原作者柳越,字骞,兖州山野县人。其父柳跖乃鲁国人,曾在大野泽为盗,被赵无恤击败后收编,官至鲁国左军将,在历次战争为赵氏屡立奇功,也过“洛北屠俘”这“人神共愤”之事。基于以上,有人说他是“英豪”,说他是“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者”,也有人说他是“屠夫”,蔑称其为“盗跖”。其所之事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暂且不论,柳跖于赵国建立前夕,沿崤函古桃林攻秦国时遇伏箭而亡,如同惊鸿掠影,结束了他颇争议的一生。

    &esp;&esp;据《史记柳跖柳越列传》,以及现存的柳家族谱牒记载,柳跖战死时,其越仅有十七岁,正在临漳学求学。临漳学是赵国的官办大学,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但最初时学并没有后来诸荟萃、百家争鸣的盛况,仅有少数学派,各个学科也在起步阶段。

    &esp;&esp;柳越少年时并没有展现过人的天分,靠着父亲的威名才得以加,从临漳学的档案可知,他是一个偏科的学生,对礼、乐、诗、书等均无兴趣,常言”小无他志略,唯想效虞龙城、赵苇立功异域,以获封君,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当时名声大躁的骑兵将领虞喜和赵葭给他很大的影响,其赵葭还是柳越在学往甚密的好友,在赵葭从军后,常与他书信来往。

    &esp;&esp;父亲的功勋,好友的激励,以及当时崇尚“军功授爵”的大环境,使得柳越没有成为一个学先生,而是选择了投笔从戎。与诗书相对,柳越的骑术、御术、剑术、弓箭都很不错,尤其值得称的是,他在方舆地理的学习上十分众,并对”大九州学说“有厚兴趣。

    &esp;&esp;在柳跖战死后,柳越选择离开学,迎接父亲尸骨回乡,将其安葬在大野泽东山岛上。两千年沧海桑田,随着黄河济,大野泽也渐渐湮没消失,过去的东平岛现在是一片陆洼地,柳跖之墓也难觅其踪。

    &esp;&esp;总之,基于柳跖对礼乐孝的鄙视,柳越也遵守其遗言,只守了一个月的孝期,便毅然加赵军。

    &esp;&esp;只可惜他已经错过了河东的大战,以及后续的伐秦之战,在之后的伐郑之战里赵军势如破竹,没有遇到仗,被安置在军的柳越也没有任何彩的表现,只是这次初次征,让他得以见识到郑、宗之间的山川地理,扩宽的见识。

    &esp;&esp;在赵国建立后,颁布了十二等爵,作为汗功臣,柳跖被追封为“公大夫”,照《军爵律》里爵位降级传袭的规定,柳越荫父功,减一等成了“官大夫”。

    &esp;&esp;官大夫属于十二等爵的第九级,是一个等爵位,可以拥有税。也是命运捉,柳越的本意是沙场立功,得以封爵,谁料还没有立任何功劳,仅凭父亲的功勋便获得如此位,心不免忐忑。同时也会受到功勋群臣的质疑,据《史记虞穆田伍列传》记载,与他同等爵位的田贲甚至当着众朝臣的面说他是”虎父犬“。

    &esp;&esp;在这,柳越所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很希望有机会证明自己。

    &esp;&esp;他的机会很快就来了,赵元年,赵国和吴国的在鲁宋泗上的矛盾加剧,最终演变为战争。当时的赵侯无恤决定亲征,柳越也踊跃请缨,获准在骑兵里一名副将,从君征。

    &esp;&esp;秋末年的赵吴之战,是奠定定鼎格局,乃至于我们现在历史的一次大战。可惜从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柳越在这场大战里依然没有什么亮的功劳,悻悻而归,但他却给后世留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战争纪实,那就是《南征记》。

    &esp;&esp;柳跖虽然在后世戏剧、影像里常以据啸山林的大侠形象现,但实际上,他于鲁国贵族展氏,少年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能在辩论上将当世的名士孔说得哑无言。在其父影响,柳越从小便识字,在后虽然在诗书礼乐上成绩不佳,但与当时的”史家”“小说家”两派士人接,耳渲目染之,文字功底不差,加上他素来喜记录沿途山川地理的习惯,便促生了这一本仅有数万字的随军笔记。

    &esp;&esp;值得一提的是,史学界一直有一“文备于秋之末”说,也就是说,后世的纪传史书、小说、笔记、辞赋、诗词、戏曲,乃至于散文、笔记,都是在秋之末这不到五十年时间里井现的。其缘由,一是因为天趋于一统,临漳学建立后,华夏士人有了一个广泛的平台,夏商周三代文化得到了总结和发挥,生了新的思想和文;其二,纸张的发明,笔的改,乃至于雕版印刷术的面世,使得书写不再是一昂贵的贵族特权,在纸张这一载上呈现的容,也不再是甲骨文、金文的寥寥数笔,或是竹简帛书上的惜墨如金。

    &esp;&esp;而笔记这一裁的开创者,恰恰是柳越的《南征记》,在他五十年后的《史记艺文志》也把他当作为“小说家”的一员。

    &esp;&esp;综上所述,《南征记》是以笔记的形式时间顺序书写的,虽然文字略显糙,修辞稚,远不及《史记》在叙述这场战争时的用词华丽,恢弘壮阔,也不及左史丘明在《左氏秋》里的严谨。但胜在作者是这场“秋霸业终结之战”的亲历者,在许多细节上,是史记和左史无法企及的。

    &esp;&esp;当然,从我们后人的光来看,更主要的是,《南征记》作为柳越一手持剑,一手持笔的女作,是他后来创作更伟大作品的台阶。而这场战争里柳越的所见、所闻、所、所思,也是促使他数年后更伟大事业的动力来源。

    &esp;&esp;虽然年代久远,但《南征记》的手抄稿一直传,柳氏家族也有较完整的底本,现存的邺城书局影印本《南征记》就是以这本手抄底本为基础,并参较了其余大约六七传的版本,对照《史记柳越列传》等相关史料,相互校订而成。

    &esp;&esp;如前所述,史学界对《南征记》的研究已经十分,但并不为大众所知。将这本两千多年前的古书翻译成贴近大众的白话文,让更多人从另一个层面去了解那个恢弘的时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了解华夏民族的伟大开拓者柳越的早年经历和心境,是十分必要的。

    &esp;&esp;我们在翻译本书时,将尽量尊重原文,但在语句逻辑和修辞上会尽量通俗易懂。但于对历史原貌的尊重,当时的人名称呼、地名等,均保持书原文。比如赵无恤,当时只是诸侯,译文便不用后世追加的尊称衔,而是沿用书越对他的称呼“公”“君上”等,因读者在阅读说或有疑惑,特此说明。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