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百兽之
也。能噬
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
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
特
。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
于发际
畔。端午节饰
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
之。王沂公《端午帖
》诗:‘钗
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
,闺阁
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
……以彩线穿之,悬于钗
,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
艾虎轻’,即此意也。”
画额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
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
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
,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
。”除在额
、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
,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
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
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
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
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
,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
的形制大
有五:简单的以五
丝线合
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
,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
前;五彩绳结为人像
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
,敬献尊
。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
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
,闺阁
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
、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
,或系于小儿之背。”其
唐宋时,更有
廷赐大臣此
节
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
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
以
。”
荷包
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
、荷包等,有用五
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
成的,
装香料(用
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
本行制成),佩在
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
“端五以赤白彩造如
,以彩线贯之,搐使如
形。”以及另一
“
粉铃”:“端五日以
粉纳帛
,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
汗也”。这些随
携带的袋
,
容
几经变化,从
汗的
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
,制作也日趋
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
,一般喜
梅
、
、桃
、苹果、荷
、娃娃骑鱼、娃娃抱公
、双莲并
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
香,万事如意,夫妻恩
,家
和睦。小孩喜
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
;猴
上竽、斗
赶免等。青年人
香包最讲究,如果是
恋
的
人,那多
的姑娘很早就要
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
郎。小伙
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
这个思想一直传了
来,所以才有
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
,人易生病,瘟疫也易
行;加上蛇虫繁
,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
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
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
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1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
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
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
墨锭,悬挂起来晾
,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
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
叶成熟,药
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2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
,而是
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
沐浴。《九歌·云
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
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
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
、艾、蒲、桃叶等煮成药
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
肤病、去邪气。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