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听到的曲是《梅
落》,听到笛声,李白仿佛真的在江城五月看到了纷纷扬扬落
的梅
似的。这同样是侧重表现心理效果,对笛声本
是没有涉及的。
不只李白,岑参的“借问梅何
落,风
一夜满关山”,李益的“金河戍客
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都是如此。
从各位诗人的回避里,我们可以看到借诗歌表现另一艺术形式的困难之
,但白居易没有选择回避,他勇敢地承担起了以诗写乐的重担,并在其
展现了
超的音乐素养和几近天才的文字表现能力。】
作为对照组的岑参:好了,知我比不过了。白居易的诗他刚刚也读了,写得确实是好,有如神来之笔,后世尚有如此诗人,他心
实在畅快极了,几
与之一见。不过……自己的诗不止这一首啊!“忽如一夜
风来,千树万树梨
开。”这句可是他的得意之笔!
要不,也讲讲呗?
至于另一个被当作对照组的李益怔愣之后却是一阵狂喜:后世竟然还有他的诗名!谢白居易,让他也能沾到光被提一嘴。
然而李益不知的是,他的名声能传到后世,不止是因为诗。虽然,不是什么好名声就是了。
收获彩虹的主角白居易连连摆手:“不敢不敢,担不起这样的赞誉。”
话是这样说,其实他的嘴角已经疯狂上扬了,没有人听到自己被这样夸还能保持淡定。虽然语言是直白了些,但楚棠真的很会夸人啊!
另一边的元稹也颇觉与有荣焉:“乐天兄的诗才可称是冠绝当代!”
能与这样的诗人才为友,当是几世修来之福。
【白居易是怎么的呢?我们来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
。”这里主要写的是一个调音的动作,转动琴轴、调试音
,这是弹奏前一贯的准备工作,可是仅仅在这三两声
,诗人就听
了其
暗
的
,由此
了一条暗线——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无限事。”还是在写
,主
是什么?】
镜
的元稹叹了
气,先前的雀跃不见了,转而蒙上一层担忧:
“哀诉,无非‘不得志’三字,由于不得志,所以心
难免悲抑,其
未必尽是琵琶女自
所诉,宦海风波难料,乐天兄想是将这乐声引为同调了吧!”
他想起晋时名士嵇散的《声无哀乐论》,音乐本是自然存在之
,所谓哀乐只是人心被
动后所生发的联想。江州之贬竟让乐天兄寥落至此,到底发生了何事,缘何会这样?此时他们尚在
安,前途一片大好,元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在此时先读到好友的贬诗。
【不错,是悲凉抑郁的,这一切潜藏在“不得志”三个字之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这样写,琵琶声还是作为一个侧面来表现的,要写
一首传世名篇,仅仅
到这一
还不够,他必须要表现乐曲本
的
。
接来就是白居易的炫技时刻了。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拢是扣弦,捻是弦,抹是顺手
拨,挑是反手回拨,这都是弹琵琶的技法。外行看
闹,
行看门
,白居易还
懂行。】
白居易轻笑,神颇有些自得:那当然,就算不像王右丞那样会弹,他还不会赏吗?
【《霓裳》和《六幺》都是唐代有名的乐曲,后者又叫《绿腰》,行曲目之一;《霓裳》就更大名鼎鼎了,全名《霓裳羽衣曲》,相传是李隆基所制,李隆基副业艺术家,被后人称作梨园之祖,很懂音乐,还在梨园亲自教演乐伎,自己
了梨园艺术学院的院
,教习的曲目就有这首《霓裳羽衣曲》,这支曲
在开元、天宝年间非常
行,可见这个琵琶女真的很厉害,演奏的都是京
名曲。】
太极。
李世民冷着脸将杯盏重重地搁在御案上:“又是李隆基!”
他气不打一来,先前讲李杜的诗,他便听了满耳朵李隆基的荒唐事迹,好不容易心里畅快些,没想到这首诗里又有李隆基,还又是些不
听的。
皇帝不是不能有好,但这个
好若是人尽皆知,难免被有些人利用,投其所好。况且,副业艺术家,这难
是什么好词吗?一个皇帝混在梨园里教演乐工,政事谁来
理?他又想起先前的讲述,更是气得咬牙:
“耽于逸乐,沉湎声,这和前隋炀帝有什么区别?!”
咸。
嬴政里闪过一抹嫌弃:
为皇帝,却被乐工引为祖师,李隆基也算是另辟蹊径了。
兴庆。
李隆基一脸沉的站在窗前,蒙蒙月光和
镜的光线洒在院
,坛
的
枝无人修剪,横斜逸
三两,颇显杂芜。
自那日镜之后,太
夺权,李隆基被奉为太上皇,仍旧居于兴庆
。可太上皇终究不是正经皇帝,
又最会看人
菜碟,曾经人声喧喧歌舞鼎沸的兴庆
,终究是寥落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天上突然
现的
镜,都是因为楚棠!
李隆基恨极了这所谓的“神迹”,如果不是它,自己何以会落得这般境地?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愿看这“罪魁祸首”,可今天楚棠竟然又提他!
霓裳曲、梨园乐、妃舞,他有些恍惚。他已经许久不曾去过梨园了,也没有人再来给他奏一支《霓裳曲》,连心
的最是解语的妃
都不在
边,这俱是拜楚棠所赐!
可是,当真如此吗?他的心里有一个声音问着。
北宋。
苏轼微微慨:“开元、天宝年间,《霓裳曲》盛于
廷,天宝
后,
乐声渐歇,此曲复炽于藩镇,及至前唐衰落沦亡,一代名曲亦是‘寂不传矣’。国家兴衰,竟可从一支舞曲上观
。”
“君王逸乐,失于国政,那梨园之祖的称谓,于玄宗,也不知是赞是讽了。”
苏辙跟着一叹,想起盛世湮灭,也不由有一丝憾然。
宋初,汴梁。
李煜凭栏远眺,幽墨一般的重瞳似是怀念,又似是伤
。
“霓裳曲啊……”
他想起故去的妻,大周后娥皇。娥皇通书史,善音律,于琵琶一
最是
通,也曾寻
谱寻声,补缀遗曲,复现霓裳羽衣之盛。可今时今日,玉人不在,歌舞难寻,连唐
也再不复见。
他以手掩面,低声喃喃:“似诉平生不得志……”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一般有四弦,琴弦有
有细,
的被称作大弦,细的则称小弦。嘈嘈,意指声音沉重舒
;他说琵琶女快速拨动大弦,其声沉重舒
,好像阵阵急雨落在瓦片上似的,重且抑,不知
大家有没有在农村居住的经历,以前村里的那
瓦房,逢上暴雨就是这样的声响。】
唐朝。
王维不自觉,他会写诗,也懂音乐,几乎立时便
味到了这句诗的妙
。
“以急雨落瓦拟大弦之声,直引起听者联想,又使琵琶声之旋律真切可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