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芝兰逢珠玉 - 第32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徹走之前问:“大哥,你还记得郭奇箐吗?”

    郭奇箐是四十年前了名的大才,娶了上皇青梅竹的嘉陵君。当时上皇还只是太,嘉陵君的母亲宜清公主地位十分超然,又疼独生女儿,没理会上皇的请求,把嘉陵君许给了当时名动四方的翩翩墨客郭奇箐。可惜郭奇箐一路仕途不顺,被贬往惠州时,“不慎”落而亡。嘉陵君痛不生,不久就病逝了。如今宜清大公主依旧在荣养,驸家也人丁兴旺,可郭家却早没落了。

    林徹的意思很明确,以他们家和永宁王的关系,多半不用担心刘遇对林家手,可是黛玉未来的夫家,就不一定有这样的好运气了。即使刘遇和上皇不同,可是谁说得准呢?难上皇年轻的时候就是现在这样?

    永宁王不是这样的人,林征想这么说。可若是刘遇真的有那么心宽广,那他作为表兄,就更要疚了。

    他也是犹豫了许久,才定决心和刘遇谈这事。

    刘遇大笑:“难二表哥没和大表兄说过这事?”他反问,“我自幼到如今,有什么想要的东西会主动放手的?还是表兄以为我就只是说着玩玩,转就忘?”黛玉当初对他说,她志在山。但普天之莫非王土,山川江河无不是天疆土。她便是嫁寻常人家,又有什么机会能去游山玩?而他开拓守护的每一寸河山,都能刻上他妻的名字。

    险恶,她不愿来,可他已在此,且天生就不是什么洒脱、愿意放手的人。

    雷乃名士之琴,他当日以此琴相赠,便是引此姝为知己伙伴。她这般推拒,倒更像是一回事了——若她是那等趋炎附势、攀龙附凤的女,也弹不雷的清越辽阔之音。

    她喜山,我能给她,我还能给她更更远的……江山。

    林征被他说得一愣,也知他决定的事无人能改,只得在心里叹息:“自妹妹来我家,我也没见她几面,她亲近我信任我,我却没有替她反抗的胆量,今后又有何颜面听她唤这声大哥

    ?”

    但刘遇一旦开始大刀阔斧地动作起来,林家兄弟们就来不及腹诰他的不讲理了。他思路清晰,目的明确,上皇躺着,不必与他报备,就更放开了手脚。他自己事利落,也不许人拖泥带,更是放话来,要是觉得自己老了,跟着他熬不动了,直接告老还乡,把位让给得动的。他从前生怕皇上要疑心他结党营私,从不理人事调,如今却是日常了决定,再去请示。皇上也毫不介怀,特准永宁王四品以官员调动可先斩后奏。他要查什么人,哪怕再位权重,拿证据来,也是说撤就撤,不讲面。

    “改革本来就是要踩着血骨改的,若今日改革的不是永宁王,那站在风浪尖的就是尔等。前朝改革,惩贪反恶,谁不是扛着棺材上任的?”皇帝对阁重臣说,“如今他替你们挡刀,竟说朕对永宁王疼过分,若朕不在京里,永宁王是要监国的!”

    蔡客行忙俯谢罪。

    “不过,父皇如今每况愈,最是惦记着孙儿们的前途,是该给他们都定来了。也好给里添喜气。”皇帝摆明了要册封自己儿,倒是也给他的兄弟们了旨,可以上书为自己的儿请封爵位了。该封世的就封,其他侄儿们,也看形赏一赏。

    礼原就在暗地里准备着上皇的丧事事宜,忽地得了信,要立太,都有些惊疑——虽然永宁王地位超然,大家背地里都猜太就是他了,可谁也没想到皇上竟然等不到上皇去世就要定来。

    “永宁王如今在忙的都是什么事?盐务、田税,哪一项不是国之本?四品以官吏调动可先斩后奏,这是什么意思,还不明确吗?偏还有不信邪的,去上书他权力过大,皇上能不心疼?”沈劼教训他儿,“永宁王肯定会再三推辞的,但走完这个程后,该立太还是要立的,后面那么多王爷等着跟在后面请封世呢,真有人上书,这些王爷们都饶不过他。”

    沈跃扬叹息:“父亲日后不就是太少傅了?儿怕过刚易折,永宁王什么都好,就是事不留退路,这短短一个月,得罪了不少人。日后若是……”

    沈劼:“倘若瞻前顾后,也成不了大事。若无他这样破釜沉舟的气势,怎么打开盐政的缺?你看着吧,到他收网的时候,你就知,现在这一切都值得。”

    海晏河清,朗朗乾坤,谁不想要?即便他已经这个年纪了,看到朝纲重振,旧疴渐除,也难得地心澎湃,斗志昂扬,恨不得多活几十年,再大一场。

    大事频生,本该是一年最闹的过年,和上皇的、册立太这样的大事比起来,也不值一提了。黛玉帮着宋氏把年礼单拟好,着人送去。

    宋氏又查了一回:“给你外祖母家就这么定了?”

    黛玉知她的意思,今年是一年她从这边给荣国府家送年礼,规矩就此定,往后就可以着今年的“旧例”办了。这单看着也足够客气了,比照着宋氏给宋宜的年礼定的,可是和往年林海送的比,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往年我母亲还在的时候,也就差不多这么多年礼。”黛玉摸了摸林华送来的、林海给岳家的礼单,笑着说,“后来怕是因为我过去了,父亲觉得麻烦了外祖母家,过意不去,才加了那么多吧。”

    她如今自己理家,漱楠苑的吃穿用度、大小开销自然心里有数。林海本就清,把女儿托付给岳母是无奈之举,自然要有所表示,把她的开销也算了去。可惜外祖母家里有些嚼的不知,说她“一针一线,一纸一笔,俱是

    走的家里的公账”,她听了只觉得难过,寄人篱,不敢吱声,如今想来,倒是恨自己当时没敢教训教训那些人,替自己父亲和家族的名声气。现在她住在叔叔婶婶家,宋宜和她外祖母同辈,也是为官多年,名声显赫,若是给外祖母的年礼还着林海当年的给,压了宋宜一,传去难免宋家有意见。何况,自武曲鼎事之后,她越发觉得外祖母家的事一团糟,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外祖母毕竟年事已,且不愿家里闹大矛盾,有些事懒得,有些事,就睁一只闭一只当不知。久而久之,必有。她也去过藕舫园,看到渔娘辛苦,农庄的农夫想必比她们更甚,才供上些许银钱上来,她吃的用的、收的送的,无不是那些人的血汗,便不愿胡大方,给那些明明对她不满的人好

    宋氏也不再劝,着人送去了。

    王熙凤收到礼单,笑着问周瑞家的:“林家的人还没走?”

    周瑞家的回:“是,来了两个婆,还在等着回话呢。”

    “老祖宗好久没见着林妹妹了,想得,特意嘱咐过我,林家的人来了,留她们喝杯茶。我去看看老太太在忙什么,要是她想见见那两个婆,就领她们讨赏去。”

    周瑞家的忙:“那我再留她们一阵,等二的吩咐。”

    自武曲鼎事发后, 贾母是又气又急。但说句不好的,家里不敷了这么多年她能真不知?一直冷落王夫人、提凤丫, 也是因为觉得王夫人躲事,家里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4】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