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 戏明 第50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酸笋坛揭开盖那一瞬间,杨一清猝不及防地闻到了……烈的酸笋味。

    ……这小还真是

    作者有话说:

    文崽:分享,说的就是我了!

    杨一清:言又止jpg

    更新啦,今天的更新,的!

    新年快乐!

    没有就……继续睡觉觉(最近更能睡了

    注:

    1凯撒大帝的故事:参考《赌徒凯撒》,他们的葬礼确实办得很闹,为了拉票趁机把列祖列祖都拉来展示一遍(?)

    -

    2杨一清的家况:他父亲死后葬在嫁过去的地方,镇江丹徒(?)

    第一任妻段氏早亡,夫胡某把妹妹嫁给他亲上加亲,所以老婆是江苏人

    不过照记载,杨一清“生而隐,貌类寺人”,所以娶了两任老婆也没有孩

    这味其实也只有揭盖时比较冲闻久了其实还好闻。

    杨一清小时候随他父亲在广东住过好些年,酸笋正好是两广地区行的吃,如今见了倒是颇有些怀念。

    杨一清接过酸笋坛,递给胡氏让她拿去厨放好自己坐与文哥儿聊起少年时在广东的经历。听说杨一清曾在广东化州待过好些年又随父亲在湖南陵住过几年文哥儿只觉羡慕得不得了。

    若是算上老家云南,杨一清是货真价实的拥有好多个故乡啊!

    文哥儿不免要问起杨一清都尝过什么地方特能不能给他上一手。

    杨一清:“既然是地方特离得远了哪里吃得上?”

    文哥儿听后颇为遗憾,是这个理没错,离了当地的土和气候很多吃就没那个味了。

    好在杨一清也没让他太失望,还是取了包化州老乡送的化橘红给文哥儿泡茶喝说这东西是岭南风,那边瘴气重,常居其间容易生病,常年熬制茶汤药驱邪避瘴像这化橘红便有止咳化痰之效算是化州一大特产。

    杨一清笑着说:“我在陕西有段时间咳嗽不止有人给我捎了一包土产过来我连喝了好几天便好些了。”

    文哥儿听说还有如此奇效自是积极地跟着喝了几来的茶

    这时王九思他们也到了。

    作为陕西读书人,他们见了杨一清都先喊了声“恩师”。

    杨一清:“不必如此拘礼我如今也不是陕西督学了都自在些就好。”

    人杨一清也就说句客气话文哥儿却是会当真的二话不说就把王九思他们喊去占领杨家厨房,捋起袖忙活起来。

    想想王九思他们在家是个没碰过菜刀的小少爷,自从被文哥儿拉新社这个活动经费不怎么充足的年轻人团,逐渐也就习惯了每次聚餐都得自己动手的光荣传统。

    徐经这个江富加新社后倒是提过要为大伙提供活动经费,可惜被文哥儿定地拒绝了,并且要求徐经在不差遣仆从的全面掌握烧火技能。

    徐经从未见过如此离谱的要求。

    不过烧着烧着也就习惯了。

    如今徐经已经被文哥儿训练到每次需要集厨就积极占据烧火位,炉火纯青地为大伙掌控火候。

    胡氏见这群年轻人忙得火朝天,本没自己可以手的地方,只好把厨房让给客人们,自己去招待随着家男人过来拜访杨家的女眷。

    师弟杨一清乔迁新居,李东这个当师兄的自然会过来闹,他与杨一清少年时都是被人以神童举荐到翰林院读书的,两人相多年,谊比旁人要厚许多。

    李东倚着杨一清慨:“你可算是回京师来了,平时我一封信送去陕西,都不知你什么时候能收到,更不知你什么时候能回信。如今我们师兄弟间有什么想说的,走几步路就能找到人!”

    杨一清也是个善谈的,他与李东少年时便酷凑到一起指江山,两人写的文章可都是极有名的。他笑:“都说远香近臭,说不准我以后天天在你面前晃悠,你就开始嫌我烦了。”

    一群人正随意地闲谈着,饭菜的香味就飘了来,叫大伙都觉得有饿了。随着饭菜陆续上桌,杨一清不由亲自去寻文哥儿他们,让他们别忙活了,也坐来一起吃。

    结果他才刚走到厨房门,霸的酸笋味就从里飘了来……

    文哥儿正把酸笋放锅里爆炒,黄的笋片间缀着红艳艳的辣椒,看起来可谓是香味俱全。考虑到不是每个人都喜吃,他没有直接把酸笋放米粉里,而是盛起来让大伙自己个人味添加。

    别看他年纪不大,起菜来却很有一手,连杨一清看了都颇觉稀奇。

    杨一清边招呼他们去坐吃饭边朝文哥儿笑:“看来你小不仅会吃还会。”

    文哥儿:“谁不会几个拿手菜啊?三先生都会!”

    文哥儿是在李东他们这堆最搞聚会的人之间大的,早把李东他们的绝活都学了个七七八八,谁家有什么拿手好菜更是门儿清。

    一群人闹闹地在杨家吃了顿乔迁饭,文哥儿亲自炒的酸笋大受好评,都觉得酸香特别饭,他们能就着这盘酸笋吃个三大碗米粉!

    当然,来的人多了,其他菜也没留多少,最后基本看不到什么剩菜。

    李东还喝了个大醉,被人扶着送回家去。

    杨一清喝得没李东多,但也有几分醉意,客人散去后便独自坐在那儿喝茶醒酒。胡氏见了,端了些心过来给杨一清送茶,嘴里说:“你少喝茶,喝也得吃垫着。”

    杨一清闻言,伸手拍拍胡氏的手背说:“辛苦你了。”

    胡氏笑了起来:“有什么辛苦的。”

    她嫁到杨家没几年,上就有了诰命,丈夫四十就是正四品官,与阁臣乃是同门师兄弟,谁见了她都得给几分笑脸。她在家里不用侍奉公婆,什么都能自己主,日轻松得很。

    唯一不太如意的可能就是嗣问题,杨一清的况要不了孩。不过嗣什么的也不是非要她自己生不可,丈夫都说了,兄弟家的孩她可以挑看着顺的过继过来。

    胡氏对这样的生活是极满意的。

    另一边,文哥儿在人杨一清家霍霍了半天,还揣了包化橘红去找老丘,说这可是广东特产,说不准能叫老丘喝家乡的味

    这献佛的事他得再自然不过。

    丘濬:“…………”

    谢谢,但我老家不是化州。

    不过琼州和化州之间只隔了个雷州,算起来确实离得不远。丘濬说:“没想到这杨应宁还在化州住过许多年。”

    文哥儿:“是他父亲当年在化州当过同知,不过他生的时候,您都考上士啦,肯定不知他!”

    丘濬觉得自己一不咳嗽二不积的,没必要霍霍掉人家化州老乡捎给杨一清的化橘红,便让人先收起来备用。他不免要教育文哥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