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 戏明 第449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自李商隐的《贾生》

    -

    3李东和杨一清的通信容:自李东的《怀麓堂集》

    比如这样:

    【带一条,仆得之于方石先生者,转以相奉,愿附吕防佩刀之义,不足论,其人故可重也,幸麾顿,万万】

    -

    大意就是:

    我这里有条腰带(bhi),当初方石先生(谢铎)给我的,现在转赠给你。

    当初吕防有把漂亮的佩刀,有个算命的说他这佩刀是“三公服”,带着它的人将来能位列三公,于是吕防把它送给自己的别驾,说是自家别驾有公辅之才。

    现在我把这条腰带(bhi)送给你,也是这么个想法!

    虽然不是什么值钱东西,但这是我对你的心意!

    -

    文崽:噫,麻!

    朱祐樘正跟刘健他们议事来着听人说太和文哥儿过来了,想了想便让他们一块来。

    朱厚照见有旁人在,上敛起兴致的模样,端起太的样给众人回了礼。

    朱祐樘让大家都不必拘着招呼文哥儿两人到近前来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朱厚照顿时又骄傲起来一脸得意地说:“这是孤的土豆饼!”

    他夸完自己是如何捣土豆泥、如何面团以及如何把土豆面团团碾成圆饼的,才勉为其难地补充了几句说他小先生也有极大功劳这土豆是他小先生在河西走廊来的,可好吃了!!

    还有最后烙饼的活也是小先生的,所以算来这是他和小先生亲手的土豆饼!!

    朱祐樘几人一听都觉得这饼颇不错,不吃着怎么样至少是太的一片孝心。

    朱祐樘便让大家都尝尝。

    李东没客气,拿了一块咬了一,觉得咸香可,味着实很不错。

    想来河西走廊那边确实适合土豆的。

    其他人也依着朱祐樘的意思取了块尝鲜。

    只一人没有动那就是兵尚书文升。他不甚赞同地开:“太乃国之储君岂能把心思费在这等小事上?”

    文升一直都看文哥儿不太顺不是因为他和文哥儿有什么仇怨而是这小孩从闻名安街开始就有些脱于规矩之外而他又是最重规矩之人。

    见文哥儿居然还带太什么土豆饼,文升满腹的话终于憋不住了开始引经据典地对他这行为行批判。

    朱祐樘听着这篇大论的劝谏只觉儿亲手的土豆饼都不香了。

    说实话要是他们家孩亲手了好东西来孝敬他老人家他老人家难不开怀吗?

    小孩本来就不可能一天到晚坐在那儿读书,趁着玩耍的时间跑尚膳监土豆饼也不是什么大事,怎么就不行了?

    文哥儿本来听人说里有别人就不想来的,偏朱厚照不让他走,他只得一起来了。这不,果然挨了!

    文升都这么老了,又是官位比自己那么多的官场前辈,文哥儿也不好反驳他,只能乖乖坐在朱厚照边上摆一副“你说得都对”的虚心受教模样。

    朱厚照可不是不明不白挨骂的人,他一听文升说自己不该这事儿,顿时就不乐意了,起来说:“孝敬父皇怎么能说是‘这小事’,难尚书觉得孝很小吗!”

    文升噎住了。

    谁敢说孝很小?

    你看哪个官员敢不给亲人守孝?朝野上都要骂死你!

    不守足年限,乌纱帽都给你弹劾没了!

    不孝才是大罪!

    朱厚照见文升被自己震住了,又开始启动自己的战群雄技能:“小先生刚给我讲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可孤若是连烹小鲜是怎么回事都不晓得,如何能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就像这小小的土豆饼,若不先把土豆蒸好,就捣不成泥;若不先捣成泥,就不成团;若不先成团,就不了饼!孤想要吃到这个饼,每一步都要好!”

    文升看着太无比却又锐气十足的脸庞,忽地觉自己真的老了。

    他神复杂地看了文哥儿,没想到这小个土豆饼还给太讲课,而且太还认真听去了。

    文哥儿对上尚书复杂的神,也十分复杂地看向满嘴“小先生说”的小猪崽

    你小怎么回事,一开还要带上我!

    而且咱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时候你明明是“我不听我不听我只想捣土豆泥玩”的态度,结果居然是有听去的啊!

    朱厚照辩得文升没话说了,看文升神有些落寞,想了想又取了块土豆饼亲自递给文升:“您也尝尝,这可是孤亲手的!”

    得太这般礼遇,哪怕文升已经是朝的老资历了,眶仍是微微发。他接过那块土豆饼,在旁人或羡慕或看乐的目光尝了起来。

    文哥儿见状只觉得朱厚照这小真了不得,以后不知有几个朝臣能说得过他。

    更可怕的是,这小竟还无师自通地掌握了打一给一颗甜枣这万用技能!

    朱祐樘他们要讨论的事方才已经告一段落了,众人吃完了土豆饼,便叫文哥儿说说此次西北之行的见闻。

    虽然文哥儿已经在奏本里详尽地汇报过他们在陕西行都司的事,可大伙都知很多东西其实是写不去了,如今在场的就几个来开小会的要臣,明面上不能说的事也可以拿来聊聊。

    既然有这样的机会,文哥儿可就不客气了。他把自己在西北了解到的方方面面的况都给讲了来,并没有因为李指挥使的儿成了自己学生而有所隐瞒。

    首先当然是西北商屯的废弃以及军屯的徭役摊派频繁,商屯废弃主要是增加了边关粮的运输损耗,而徭役摊派则是影响了军屯的屯田效率。

    别看西北贫瘠,地里还是不能离开人的,你动不动就把人安排去别的活,就别怪人家地里

    有时候边防工程修好了,土地却丢荒了。

    这些地方无论商屯军屯都挤不粮来,可不就越来越荒凉了吗?

    还有那边的教育问题也亟需解决。

    文哥儿也没说什么“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空话,而是表示这些地方临近边境,军又都是保家卫国的好男儿,他们拖家带镇守边关,理应得到朝廷的优待。

    现在的军优惠政策就不太合理,想想看吧,只要三个儿一个儿去补军的缺,剩的人就能享受诸多优免待遇。

    换成你是去补缺的人,你心里能好受吗?你能发自心地为大明守卫边关吗?

    只是这等国策也不好胡改,所以应该酌给这些军屯上的军家属提升待遇,至少教育方面应该跟上。

    一来,这不了朝廷多少钱;二来,也叫那些外族知晓咱大明百姓的日越过越好,打心里羡慕大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