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 戏明 第41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李东便叫人拿来纸笔,述诗题让文哥儿动手写。

    明朝读书人写诗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诗也会”的理一首诗足足有四句那么多化用两句名人名诗不过分吧?所以只要诗词背得足够多现场作诗不是什么难事!

    文哥儿一气写了十来首,赫然发现李东还是那副“我这里还有一百题”的看好戏态度顿时决定派己方师弟。

    杨小慎就是你了!!!

    你可是堂堂大明神童七岁能诗这小目标你早就已经顺利达成现在应该表演一个十岁诗百篇!!

    突然被名的杨慎:?????

    李东闹从来不挑人,乐呵呵地笑:“也行,换慎哥儿你来写。”

    辈都这么说了,杨慎自是没有拒绝,他也是题目一落便不假思索地提笔。

    只不过他写到第十篇便搁笔不写了,说自己已经想不来。

    文哥儿在旁边极力游说,说让他不用给自己这个师兄留面,只使劲地写,一气写个一百篇让大家瞧瞧!

    杨慎横听竖听,都觉文哥儿这话是在说“我受苦受难这么久,该换你来替我了”。

    作为一个聪明孩,杨慎当然不会上这当,只一脸腼腆地表示自己确实写不来了。

    李东看了一脸失望的文哥儿,笑着拿起首杨慎写的诗念了一遍,对文哥儿说:“于写诗方面,你这个师兄可不如师弟啊。”

    文哥儿一都不在意李东这个评。

    杨慎是谁啊,杨慎可是能写江东逝”的大明著名才,他写诗不如杨慎不是很正常吗?

    他又不是要成为什么大诗人大文豪的人!

    文哥儿不仅不在意,还积极怂恿:“您把师弟也收好生教导,肯定能再教一个状元郎!”

    李东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很不错。

    李东转过笑问杨慎愿不愿意当他学生。

    当代文坛领袖兼当朝阁阁臣问你愿不愿意拜师,谁会傻到说一个不字?杨慎都不必征询杨廷和的意思,当场便应了来。

    还有这么多宾客在场,拜师之礼自然是改日再补上。

    李东秀过了得意门生,又顺便收了个新学生,心很不错。

    一场聚会搞来可谓是宾主尽

    散场以后文哥儿约李兆先去续摊,先跟李兆先聊了聊工观政的心得,接着暗搓搓询问李兆先想不想去陕西行都司玩耍。

    文哥儿分析过了,只要想办法拉上正在兵活的他哥或者正在工活的李兆先,再加他们的农学专家元思永,他被允许去玩耍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

    毕竟有相熟的人陪着,辈们肯定更放心让他去!

    至于为什么先找李兆先商量,而不是先找他哥,当然是因为他被他哥抢过门借一次,怕再被抢第二次!

    要是李兆先愿意去的话,他就不给他哥风啦!

    李兆先本来还奇怪文哥儿为什么偷偷摸摸找自己,听完文哥儿的打算后忍不住说:“你还是右坊右赞善,詹事府那边会让你去吗?”

    要知文哥儿可不只是翰林修撰,还是正儿八经的东属官啊!

    文哥儿:“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我说服了太殿,一切就好办了。”

    要是事顺利的话,文哥儿甚至想把他们这届庶吉士全都带过去,这可都是年轻人呐,多好的劳动力!

    不一起去河西走廊土豆实在可惜了!

    只是也不知他们愿不愿意去。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远门,且还是去河西走廊那么荒凉贫瘠的地方。

    文哥儿准备把心成员都游说好了,再去悄悄征询他们的意见。

    李兆先与元思永也已经非常熟稔,当然知晓文哥儿对河西走廊的规划。他犹豫着说:“我爹说接来要给我议亲……”

    李兆先都二十一岁了,本来早就该成亲的,可他前几年忙着科举,他爹又初阁,都没把心思放在这上,一来二去便耽搁来了。

    这一来二去,是把他拖成了大龄青年,这次怎么都得先把婚事定

    文哥儿听李兆先这么说,有些失望地说:“那我再琢磨一怎么办才好。”

    结果文哥儿没犯愁几天,正旦假期都没过完呢,李兆先就找了过来,说是自己婚事已经定来了,定的是潘辰家的女儿。

    潘辰祖籍浙江,但年幼时便父母双亡,随叔父于京师,与同在京师大的李东是多年好友。

    姻亲这事儿本来就是看父辈友圈如何的,李东趁着过年与潘辰聊了聊,脆利落地把婚事给定了来,准备走个程序就让李兆先和潘家女完婚。

    成亲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成婚之前基本没李兆先什么事。

    也就是说,要是不用去太久、不至于耽误婚期的话,李兆先可以自由门了!

    事实上文哥儿自己也不可能去太久,多也就去几个月的事。

    文哥儿一听李兆先的岳父是潘辰,顿时想起来了。

    潘辰是别人举荐上来的翰林院待诏,也就是不经过科举直接给的九品官,和赵九成他们的鸿胪寺序班一个质。

    这几年潘辰负责当翰林院的图书馆理员,每次他去借书都能和对方聊上几句来着。

    文哥儿也听李东他们介绍过潘辰,说是潘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只是考试运不太好。

    现在潘辰考了四次乡试都是临时病倒没考成,第五次去考的时候旁边的考生突然伸手拉他的答卷过去看,得潘辰也被牵连得不得不终止考试!

    这好不容易自己顺利了考场,还能栽在别的考生上,就说他够不够倒霉吧!

    反正这么一番折腾来,潘辰就不再场考试了,安心当一个大隐隐于市的京师名士,往来的全是李东他们这些当代名

    若非有朋友极力举荐他到翰林院,他还只能过着每天吃吃喝喝写写诗文、时不时和大佬朋友们聚个会的日,多么枯燥乏味!

    很显然,李东他们挑姻亲不太看品阶。

    反正一般都没他们

    碰上家风好又得来的,谈婚论嫁不是什么稀奇事。

    既然是相熟的人家,文哥儿自然是直接恭喜李兆先喜得良缘,并且开开心心地谋划起这次陕西之行。

    陕西那边有他师叔杨一清!

    同行的有他师兄李兆先和挚友元思永!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老安全了,去了陕西就跟回自己家一样!

    等了正月天气稍微和一些,他们就可以发了,到那边以后正好锣密鼓地土豆!

    等到七八月收成了,又可以趁着天气还没彻底转冷赶回京师。

    是一次完行安排没错了!

    万事俱备,就差过了小老板(朱厚照)和辈们那关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