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 - 戏明 第363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前这考生显然就是家里有关系又有余钱的“充场儒士”了。

    作为一个被家里着来碰碰运气的学渣,对方一看到年纪这么小的文哥儿,顿时就生找到同人的欣喜。

    他边跟文哥儿一起越过贡院外围着的第一重栅栏,边跟文哥儿起近乎来:“你才这么小,肯定也是被家里人着来考试的吧?”

    文哥儿闻言想了想。

    想到了忽悠他来考试的四先生。

    想到了联合他爹要把他送去国监的大先生。

    还想到了不是给他写《八岁解元诗》就是在信里煽风火、危言耸听的三先生。

    回忆浮上心,文哥儿顿时一脸沉痛地直

    没错,他是被的,他一都不想来!

    他绝对没想八岁当举人、九岁当士!

    他才不是好骛远的傻孩

    同是被迫!

    君尔我亦然!

    他真是好惨一小孩!

    两人一起同仇敌忾地痛斥了家辈,又互换了姓名。

    文哥儿这才知这人名叫洪澄,他爹乃是四川察使洪钟,乃是正三品的地方大员,目前正在四川搞改土归工作。

    简单来说就是搞掉为祸一方的土皇帝,换上朝廷委派的正经官员(官)!

    川滇黔一带有很多地方始终被少数民族土司掌控,甭你是宋廷元廷还是明廷,只要派人来问就说“啊对对对我们是你的民”,实际上还是实施地方自治,本不搭理你颁布来的朝廷政策。

    治理起来很困难。

    洪钟目前就在四川试图啃一啃这块难啃的骨

    洪钟常年不在家,也没什么空闲教导洪澄这个儿,每次都是想起来时才撵他去读读书。

    洪澄书读得稀松平常,二十好几了也没考过乡试。

    比起读四书五经,他其实更喜读那些市面上很难找到的杂书,尤其搜集宋元话本,每每得了本新书就沉浸其不问外事。

    是以他对官场上的事不甚兴趣也不甚了解,自然不熟悉文哥儿这位京师赫赫有名的小神童。

    也算是有别于丘濬的另一书痴。

    正经书一个字都不想看,小说话本只嫌太短的那

    洪澄:“说起来我儿跟你差不多大,你都场考试了,我这个当爹的都还没考上举人。”

    文哥儿答:“我也就来攒攒经验而已。”

    得知洪澄家藏书特别多,还斥重金搜罗了不少宋元小说孤本,文哥儿当即与洪澄约好考完后去他家蹭书看。

    洪澄见文哥儿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兴趣好,自是迎他到家里作客。

    文哥儿兴不已。

    很不错,考后的去有着落了!

    要知考后等成绩那几天肯定是非常难熬的,必须得找别的事转移注意力。

    瞧见金生已经等候在第二重栅栏外,文哥儿挥挥手与洪澄话别,与金生一起回住补眠去。

    第一场的搜检和考试前前后后快耗了一整天,哪怕是他活力这么充沛的人也有受不了。

    文哥儿舒舒服服地睡。

    另一边,洪澄回到家也准备睡个好觉,结果发现自己儿的住还亮着灯。他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发现儿正捧着本新话本读得津津有味,俨然不知今夕是何年!

    洪澄过去走他儿手上的话本合上,说:“白天再看,别熬坏了睛。”作为一个平时只知带着孩沉迷小说的爹,洪澄觉得自己有必要激励一,“你不知,爹今天在考场上碰见个年纪和你一般大的神童,人家八岁就考场了!”

    他儿伶牙俐齿地辩驳:“您看看别人,八岁就场考试,您都快二十八岁了还跟人同科!”

    洪澄:“…………”

    这儿不能要了。

    文哥儿离场够早,歇足了一整天,到了八月十一又提着考篮去等待第二场考试的场。

    第一场才是重戏,重戏都考完了,后面两场就更不用提心吊胆了,文哥儿心态稳如泰山,驾轻就熟地完成场、答题、纳卷、离场的一系列程。

    并且全程都没发现杨碧川这位主考官时不时受他大先生嘱托来看他一

    三场全考完那天,文哥儿照例与同乡们去搓了个澡,洗净了这场漫考试带来的疲惫。

    接着就是睡个不到日上三竿绝不睁的大觉。

    文哥儿睡饱吃饱,想到与洪澄有约,便与金生一同去了钱塘洪家。

    八月可是钱塘观的好时节,正好又碰上乡试结束之日,不少考生都相约到钱塘一带游玩。

    文哥儿知晓秋前后正好是观赏“天第一”的绝佳日,登时决定接来几日就在这边住了。

    这不就是“来得好不如来得巧”吗?

    说明他与这钱塘江大有极大的缘分!

    洪澄得知文哥儿的打算,相邀:“既然都来我们家了,就不必另寻住了,直接住我们家就好。”

    文哥儿略一思索,欣然接受洪澄的好意,与洪澄一同了洪家门。

    洪澄儿名叫洪楩,与文哥儿差不多大,识的字不算少,已经能跟着他爹读闲书了。听说文哥儿是来借书看的,立刻积极地给文哥儿分享自己看过的彩话本!

    文哥儿好不容易考完三场大考,也想放松放松,便兴地跟着洪家父一起翱翔书海,欣赏一市面上难寻到的宋元小说。

    与此同时,乡试阅卷工作正锣密鼓地行着。

    除了第一场的《五经》义要让专业对的阅卷官来品题(比如治《秋》的考官品评《秋》卷)以外,每个考生每场考试的答卷会随机分发到各房考官手上评等次。

    要是三场俱优,自然是直接选。

    要是有优有劣,也可以酌收录。

    至于那些三场之有空卷的,那就全黜落。

    所以甭会不会答,三场最好都给答满了,不然连候选资格都没有!

    每个考生的三场答卷加起来林林总总几大千字,浙江考生又有一千四百多人,阅卷工作分摊去其实并不轻松,整个阅卷过程还是很考验耐心的。

    杨碧川这位主考官坐镇帘,一般只有底的同考官把上等卷呈上来才需要看看卷,所以两天的忙碌来也不算太累。

    比起一些文教平极其落后的地区,浙江考生的优是个个都文理通顺。

    当然,缺也是个个都文理通顺。

    毕竟很多时候考生之间拉不开太大的差距,考官们评等次时需要反复斟酌。

    阅卷不容易啊!

    作者有话说:

    杨·主考官·阅卷官·碧川:犯愁……

    文哥儿:朋友!看小说!观大

    考官们:?

    更新!

    今天也是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