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长子科举ru仕记 - 第16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礼官只念开论,他便立刻觉奇,要拿过来自己细看,边读边击节赞叹。

    这篇文章实在是太特别了!

    大多数人都从汉文帝和汉章帝手起论,而此篇上来却先表面态度:皇上,我们先不要看汉文帝和汉章帝,要看当时的政治成就,也要看先前的政治遗产,这些皇帝之所以运用这些方式治国,未必是他们格如此,而是有可能是接手时的环境让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样

    首先,汉文帝前是汉惠帝和前少帝、后少帝两位不为史书所认的君主,这是吕氏临朝的时代,司脆没写惠帝本纪,直接写了吕后本纪,可见汉文帝承接的其实是吕氏时代。吕后时代在《史记》和《汉书》里的评价都跟,认为是“海得离战国之苦”,再加之黄老之休养生息,于是“天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那么当汉文帝继位后,周陈平夏侯婴等大臣诛杀了有异心的吕氏一族,这是上层的动,然而民众仍然井然有序生产生活,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足而知荣辱”,汉文帝又何必采用激手段巩固统治呢?他只需要沿用前任受迎且有效果的政策,甚至在此基础上更加轻徭薄赋废除重典,自然德化兴盛。

    其次,再看汉章帝的爹汉明帝,他老人家在位期间也是以吏治清明海安定著称的,他注重儒学教育,主抓社会风气,,所以汉章帝继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相对儒相辉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宽厚的风气是一必然选择,因为社会已经接受过德的训教,顺应无需太多变化,也是成本最低的治国方略。也正是因为汉章帝选择了顺应,才有了后面的明章之治。

    所以,我的观是,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是汉文帝和汉章帝的优,而不是所谓“专用德化”和“事从宽厚”。这也是此两朝达到皇上艳羡平的原因。

    皇上问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我劝皇上先别想“像”而去想“不像”,他们因时制宜只需要顺应,但并不是每朝每代都能以这方式来决定政策导向。汉宣帝就是兴之主,他前面的战不可不谓生灵涂炭,他怎么延续前面的策略呢?延续谁?王莽?这不可能,所以他的选择就是开创自己的时代。“兴亡在知人,成败在立政”能够选择顺应,是一条件,但如果不能顺应,便要有所开创。皇上忧心的问题其实不该是如何承续,而是如何开创新局面新时代。

    ……

    后面又列有目前国家面临的问题,以及需要采取面对的态度和手段,其间旁征博引,纵列穿梭于史料之间,可见此人博览群书且博闻识。最重要的是,能将这些知识化用文,丝丝扣编张若星列,完全没有夸张和惊哗的虚言,字字都说到此人希望论述的观之上。而除去新锐的视角,文章用词也是古雅质素,颇唐文风采。不铺张陈,也不夹携冗杂,简练刚健,又有迂和缓急引人胜,当真是好文好思好策好对!

    皇上将此卷给同书门平章事沈尧,得才之喜溢于言表:“沈卿也观此文!”

    沈尧方才听读时,便觉惊艳,此时再看,便明白为何皇帝如此愉观,他心知除非天上文曲星真的凡答后面几十张卷,否则后续再有超过此之人怕是不能。他将卷递给首几位阅卷官同看,自己则躬向皇帝作答:“好文章当紫金鞍。”

    皇上颔首微笑。

    果真直到读完所有文章,虽有一两个也是非常优秀的卷,但始终不及此文此论。

    皇上几乎不用犹豫便择好一甲,而余臣商议之后,也呈列其余士名次,报以天一观。

    最终,礼官员到偏殿传所有人回到正殿时,已又过了两个时辰,这期间虽有赐,但大家都味同嚼蜡,没有怎么吃得去。

    他们重新照之前的位次站好列,步集英殿正殿,此时座位皆已撤去,皇帝御座以西站着弘文馆大学士白琮,同书门平章事沈尧大人已站至御前正,阶前七名禁军御前金卫纵列,这个站位便是即将御案阅甲和唱名的次序。

    百名士几乎连呼都已是凝滞了。

    “,一甲三名策论。”

    礼官声唱毕,沈尧自从礼尚书何敬辉双手接过排列有三张试卷的托盘,恭敬奉于皇帝面前的御案之上,这是对照誊录卷排号后找的原答卷,姓名皆已封严实,圣上自白琮取金印,三张依次加以天印信,沈尧拿起最上一张,以金挑划开封线,姓名。

    他愣住了。

    但他没有时间犹豫,立即依照惯例,将姓名展示给圣上。

    皇上也微微一滞,他静静看着籍贯,若有所思只是一瞬间,继而抬,略略扬声调:“第一甲第一名,朔州,卓思衡。”

    这个声音对于偌大集英殿来说其实并不是特别大,但却十分清晰,甚至不知为何,很多人都觉得,皇上的声音有轻快的意味在里面。

    皇上的这句话卓思衡是听清了的,自己的名字由天,他先是恍惚,而后是比喜悦更烈的受,好像一切的努力最终都得来了回报,他的全都没有辜负,这是比欣喜若狂更令人着迷的受。

    “第一甲第一名,朔州,卓思衡。”沈尧接着皇上唱声。

    “第一甲第一名,朔州,卓思衡。”白琮继之。

    “第一甲第一名,朔州,卓思衡。”何敬辉又之。

    此时声音已至阶,由御前禁军七人依次再唱:“第一甲第一名,朔州,卓思衡。”

    武将声如洪钟,七声唱名回集英殿

    卓思衡此时方款款列,一步一步走至队伍最前。

    他觉得自己的脑很清醒,那沸腾过后的平静,让他无比期待程。

    这是他渴望状元及第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七名禁军前,礼官引导他站,禁军朝他行礼问:“恭喜廷魁,奉旨来问,籍贯哪,父祖姓名?”皇上还未赐第,因此依照规矩,还不能称第一名为状元,以廷魁代称。

    卓思衡还礼,用很平静且清晰地声音答:“朔州宁朔郡人,祖父卓文骏,父卓衍。”

    禁军于是扬声:“第一甲第一名,卓思衡,朔州宁朔郡人,祖父卓文骏,父卓衍。”

    剩余六位禁军皆是如此传唱。

    此时集英殿之上,众多官员都愣在当场,静静看着阶站立垂首姿卓然的新科状元,每个人都知他祖父与父亲的名字,知这两个名字消失的原因,包括皇上,他也是静静看着卓思衡,一时目光竟有恍惚之意。

    何敬辉、白琮唱毕,再回到沈尧,他虽震惊,但亦是唱完最后一声。

    皇上说:“上阶回话。”

    卓思衡步上御阶,第一甲第一名领赐可躬不跪,他只是站着,在他右前侧是当朝宰相,左前侧是当朝弘文馆大学士,正对着的,便是天

    “籍贯何?”天问。

    “朔州宁朔郡人。”

    “父祖姓名?”天再问。

    “祖父卓文骏,父卓衍。”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