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 化宋 第196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能如何,他来燕京,一边用纸钞换得我大辽百年积蓄,一边广施恩德,如今燕京附近的村镇,都盼望着早日并大宋,当顺民呢。朝百官,也在各打听,想要在宋国换个一官半职,”萧普贤女无奈,“明知他居心不良,却奈何他们不得。”

    “此次,大宋仁至义尽了,”人之将死,耶律淳也看开了,“大宋与我朝,毕竟是兄弟之盟,便是依附于他,总不会死,将来他还会重用我族抵抗金国。若是被金贼破城,我耶律家诸人,怕是要生不如死了。”

    女真多年受契丹欺压,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王脉,投奔大宋,至少还能留一些面。

    “你的意思是,真要把燕京,都让给大宋?”萧普贤女问。

    “唉,如今趁朝廷有几分薄力,早些给,能换得更多。”耶律淳轻声,“金国如今是不会给大辽活路啦,等到金军兵临城,那都是什么都得不到了,趁着我还有一气,罪名,我来背吧。”

    萧普贤女终于忍不住,悲声哭泣。

    第269章 历史的车

    辽国上不是没有想要维持大辽国祚的人, 对于耶律淳来说,他才是最想让辽国存续去的人。

    若他还能再撑上几年,他不但不可能想着与宋合并, 反而会对朝有此行此心的人力镇压。

    然而,他要死了。

    回首四顾, 这天,居然找不到一个可以托付大任的人。

    也正是因此,他才会有这个想法,至少, 为耶律家保存一条血脉,拥有一份祭祀,就已经是他最后的奢求了。

    他也不会直接与大宋谈判, 他的, 已经等不了那么久。

    他只需要在死之前, 于众多朝臣面前,提若事不可为,那便将这幽云之地, 托于大宋,而大辽王脉, 也由大宋护持, 至于朝臣们,他们会自己寻找路。

    如此, 他们便不会再有负担,至于事后如何, 耶律淳也不了那么多了, 他能的, 只有这些了。

    宗皇帝那次, 对朝廷的伤害太大,不但当时的太耶律浚死,同时清洗的王族权贵太多,不但让宗室离心,边疆叛离,新的一代猛将也本没能成起来。

    耶律大石算是其翘楚,但他到底太年轻了,没有时间积累足够的威望,这江山,等不到他了。

    耶律淳又吐了一气,却神振奋起来,原本弱无力的,竟然又有了几分力气。

    他心有明悟,让人将朝重臣请来。

    这并不难,如今燕京之地狭小,几乎没有门在外的,差不多一个时辰里,朝大臣几乎全数到场。

    撑着最后一气,耶律淳首先是在众大臣的见证,遥立晋王耶律敖卢斡为一任皇帝——至于这位还在辽东的晋王要不要过来继位,其实也没人在乎。

    因为晋王才刚刚二十,尚且年幼,由他的嫡妻萧德妃摄政,要丞相张琳等护皇太后萧德妃主持大局。

    这意思大家都懂,也没有什么人反对。

    然后便是正戏,耶律淳发召书,将朔州、平州、辽东等不归他们治和已经被金军攻占的州县全数割让给大宋,只求永结两国之好——这是指山卖磨,如今的辽国诸臣早就不指望把这些土地夺回来了,这割起来一都不带心疼的,相反,朔州等地给了宋国,能极大减轻雁门关等地的压力,让他们多苟延残一些时日。

    有这些好,大家当然都赞成。

    耶律淳最后还表示,若事不可为,可将幽云之地也给大宋,但这是一份遗诏,是将来帮你们背锅用的,你们要什么时候拿来,大可一起商量。

    掌印官和书吏将这些话写,在众人的见证,这些召书有着绝对的效力。

    代完这些事,耶律淳已然不支,让诸臣退,留

    “早些将萧哥和阿撒送走吧,”耶律淳用最后力气代,“不去大宋,去辽东,那陈留守是个好人,会护着你的。给萧哥找个好丈夫,不要再凶阿撒的妻儿,当个好婆婆……”

    萧普贤女眸:“这些我都记着,那我呢,你不代什么吗?”

    最后的相视,耶律淳看着妻的那憔悴的眉,轻轻勾起角:“不用啊,你可是当年草原上,不输天英豪的姚哥娘啊……”

    他的声音渐渐微弱去,至不可闻。

    ……

    同一时间,东京的赵士程正在和群臣商量岢岚军调动的事宜。

    大宋在边境有大量军州,但大多已经衰败的不成样,光是河东路的岢岚军那几千人是不可能帮着驻防好朔州边境的,更让赵士程心凡的事是,朝廷诸臣对于连辽抗金一事,反对声浪大。

    主要原因当然是大宋宗室还在辽东,以谏官杨时为首,他们上书认为,若未将这些大宋宗室发放回来,便证明辽国没有诚意,若这样还派兵援助,实在会让大宋面上无光,所以决反对。

    更别说用那些宗室的安危说事了,大宋总不能一直被拿,以前您派个一千人意思一,咱们也就当没看见了,可如今要调动数万大军救辽国,这不是闹么?

    这个言论非常有市场,虽然很多人也觉得金军崛起对大宋不是什么好事,但金军毕竟远在天边,而助辽是实打实地要粮啊!

    如果是臣,赵士程当然会对这人随便理掉,但问题是,这些人他们不是臣,比如杨时,当地方官时,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被提到台谏之后,就是一个敢大胆谏言的臣

    这样的人不是杀还是调走,都不合适。

    但赵士程可不惯着这些喜固守规矩的理学士们,当场便似笑非笑地怼了回去:“哦,杨卿是迎回那位在辽东的太殿登基,来挣个从龙之功么?”

    这话太过诛心,以至于这位六十多岁的老臣当场涨成猪肝,摇摇坠了半晌,恭敬叩首,将官帽取伏地,不敢再多言一句——有这个帽来,他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最是无帝王家,任何皇帝的要害都是皇位,君不见,千百年来为了皇位多少父相殘兄弟阋墙,若是皇家沾上这事还有一活路的话,那大臣掺和去,可就是真的要牵连全族的恐怖之事了,更惨的是没有人会来主持公——掺合王权的臣,在别人里就是活该,死了也白死。

    所以这话也把整个朝会的臣们吓得脸惨白,文臣嘛,大家更喜怪气,指桑骂槐,哪有这位太这般,直接来掀桌的?

    但这事讲开后,最大的好便是朝廷再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迎回宗室这话了,他们都明白,只要先帝的嗣没有死光,那那些人,活着最大的机会就是永远别来。

    否则说不得在回来的路上一个浪打过来,船与船上人便要在龙安家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这话算是的被太殿说开了,必然会影响他将来在史书上的名声,但这其实问题也不大——就算如今是太掌权,可毕竟他还不是皇帝,不是皇帝,那么



ql请记住本站地址http://m.quanbl.com
【1】【2】【3】

添加书签

7.2日-文章不全,看不见下一页,看下说明-推荐谷歌浏览器

本站开启了加密功能,部分浏览器不显示第二页 请更换手机默认浏览器或者谷歌浏览器!

目前上了广告, 理解下, 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存在下去, 点到广告返回不了可以关闭页面重新打开本站,然后通过阅读记录继续上一次的阅读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